心理博客——内在道德还是规范道德?
发起人:shirley_88  回复数:0   浏览数:1828   最后更新:2011/03/10 11:33:56 by shirley_88
[楼主] shirley_88 2011-03-10 11:33:56
来源:http://psychcentral.com/news/2011/03/08/omissions-challenge-morals-and-conscience/24232.html


“道德”一词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存留至今,含义抽象却又发人深省,我们所谓的道德,究竟是出于人的本能还是社会文明的训练?



不管是21世纪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映,还是人类文明数千年来对人性的一种锻造,现代人似乎不太主动会去“行恶”,却可以心无愧疚地坐观“恶行”的发生。

发表于期刊《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最新的一篇研究表明:相比较“行恶”而言,对“恶性”的不作为其受到的社会谴责要低得多。“如果出纳从收银机里多找你20美元,有的人就心安理得地收下了,但这当中的很多人却不会趁出纳不注意就把20美元扒入囊中。”对于这种心态,心理学家总认为这是大脑犯的一个小错误而已,因为我们的大脑对这两种行为所做的道德计算是不同的,前者不过就是没把钱还回去而已,错首先不在自己,而后者则是赤裸裸的偷窃行为了。

但是,道德心理学家德西奥力(DeScioli)以及他的同事却不这样认为:人们选择自己行为的决定不是内在道德的一种衡量,而事实上是根据社会可能对这一行为做出的审判而做出的慎重决定,于是他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实验是这样的:三名实验参与者,一名“索取人”,一名“拥有人”以及可能的一名“第三人”。每次实验时索取人可以选择从拥有人那里拿走一美元(拿走的就算是实验报酬),或者是让计时器走完实验时间。如果被试人选择前者,作为惩罚可能出现的第三人会收回10美分并有可能归还给拥有人(道德的审判者总是没个定数-译注),如果选择后者的话钱会自动转给索取人但会被罚款15美分,不过罚款不会归还给拥有人。以下是实验结果:

当索取人知道第三人正在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裁判时,51%的被试人选择让计时器跑完实验时间,尽管这样做的结果是众人不得好:索取人只能获得85美分而非90美分,而拥有人则一无所有。相反,如果第三人没有出现的话,这一比例锐减为28%。

事实上他们这样做被实验证明也是正确的一种行为方式。如果索取人直截了当拿走拥有人90美分的话,第三人对他们的道德审判会更严厉。所以说,为了避免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受到道德法庭的审判,人们会避免行恶而是通过不作为任由恶行的发生。

德西奥力认为这次研究将有利于心理学家区分良心(基于自身的道德选择)与社会谴责(社会大众做出的负面裁判)对人们行为所起的作用。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