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器·haus空间:被关联的形象——陈卫闽,小杨近作展
发起人:器空间  回复数:2   浏览数:2893   最后更新:2011/08/28 12:33:05 by guest
[楼主] 器空间 2011-03-09 00:00:00

2011年 重庆 器•Haus空间艺术家个展计划1#

被关联的形象——陈卫闽,小杨近作展
Verwandtschaft—Chen Weimin und Xiao Yang neue Arbeiten


艺术家:陈卫闽 小杨(德国)

艺术总监:杨述
策展人:倪昆
策展人助理:李小溪 王仕元

开幕时间:2011年3月9日19:30
展览时间:2011年3月9—20日

地点:重庆市九龙坡区器•Haus空间1号展厅(黄桷坪正街126号)
网站:http://www.organhaus.org/ E-mail:organhaus@163.com
电话:+86 023 86181823
-------------------------------------------------------------
被关联的形象
倪昆

当我们以艺术家所创作的图像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审视时,其形象所关联起的或内或外的线索,将构成观看其作品的不同支点。在这个意义上看,艺术家与作品形象之间,既有断裂,又有重叠。就作品的本质而言,形象(或以‘非形象’姿态出现的抽象或表现性形象)将构成作品的物质属性基础,介入途径的差异将生成不同的阅读后果,这既是艺术形象多元解读的必然性之可能,也是作品生命力的体现。

抛开作品形象的‘非形象’类型,形象指涉以及与此相呼应的外部现实语境,将直接构成作品的对话基础。语境存在变换转移的特征,当然这是一个缓慢而具体的过程,需要具体化对待。另外,对于同一形象的不同注视视角,也将因观看者自有的知识背景而存在明显差异。也因此,以恒定的视域来对作品展开讨论存在着偏颇的嫌疑,这是需要警惕的。审视艺术家创作的内在上下文关联,将揭示及呈现艺术家思考的内部逻辑,虽然在对此不断的深究下,你可能获取及发现共识下的裂痕,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对于这种裂痕的捕获将有益于更有效的甄别其作品价值。

将老陈和小杨的作品进行同时展示是基于其两者作品间的某种形态上的交集,这种交集首先属于叙述性范畴,其次才是表现性以及技巧上的内容。老陈和小杨作品形态的交集,应该发生在2000年代前期阶段,就作品的共性而言,抛开两位艺术家共同所生活的黄桷坪街区,老陈关于城市边缘地区的城市农村化现象,农村生活场景之城市化混杂形态的描绘,以及小杨对于黄桷坪生活现场的肖像情景化书写,都是极具特点的。需要说明的是,艺术不仅是关于此在的注解,形象更是艺术家的修辞方式及表达手段。交集所提示的是两位艺术家在特定阶段下的观看场域的相似,不过这也仅仅只会停留在叙述及表现层面,而逻辑自在其脉络里。

小杨来自德国,其艺术的起点根植于西方艺术史。在其一贯的创作表现中,由黄桷坪生活现场所提供的生活情景,是其画面不变的主题。小杨的绘画开始于画面中人物主体的描绘,其次才是人物形象所处的外部环境,按照艺术家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个编织故事的过程,因为你要给人物安排一系列的与人物形态相对应的场景。小杨的作品是充满幽默和调侃的,构成其作品气质的技巧包括色彩的轻盈明亮,人物造型的夸张,场景画面的错位性叙述,以及其通过构图,视焦点等制造出的画面内在性技巧。艺术家对于画面内容的选取方式是两种文化碰撞的直接后果,那些以常态存在的生活场景在其眼中则是创作的兴奋点,比如说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私人生活公开化,类似于穿睡衣遛狗的女孩,发生在街道上的家庭争吵,公共澡堂等,都被其挑选出来作为被观看的对象,也因此不难看出,与其说他在通过画笔来展现黄桷坪的生活,不然说他在通过筛选来表达差异——生活环境的差异,文化习俗的差异。在这个意义上说,小杨是一位发现者,也是一位揭露者,发现既定习俗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借助某些典型性的场景,开启我们反思的路途。

相对于小杨对于黄桷坪的长期注视,老陈的绘画正经历着新一轮的转变——其早期绘画的题材“道具”再次出现在画布中。按照老陈的话说,鞋子,衣服,帽子,刀具等皆为道具,和生活有关,连接着记忆,历史以及情感。老陈在90年代对于“道具”的执作,所展示的是其明确而坚定的自我立场,在消费主义扑面而来的当时,以微观描述作为自我情感的宣泄支点。回眸之中,历史已不可阻挡的迈步向前。也因此,其绘画手段上的表现性倾向,强调的不光是情绪,更有其恋恋不舍的情怀。2000年前后开始的关于“新农村”的描绘则要直接得多,这是一系列广为人知的作品,艺术家对于现实的准确概括,民间美术风格的色彩及造型风格的娴熟运用,都在强化着作品的风格化特征。民间美术所强调的喜庆多福,在老陈的画笔下则演变为冷静注视下的荒诞。混杂的现实,荒诞的想象成为了其作品中印象深刻的哀叹。这是明显的带有个人书写气质的现实主义绘画,强调当下,强调真实,强调情感。2005年开始的新一轮的“道具”是必定会远离其90年代关于同类题材作品的描绘,因为构成其作品的内在支点到现今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不可阻挡,由消费社会所滋生的社会矛盾及诟病,已从半遮掩的环抱中脱体而出)。细心关注之下,可以看到其绘画的表现性语言正在消退,这是现实使然,也是情感表现的某种必然。

2011年3月4日于杨家坪


艺术家自述

一见钟情
小杨
当我第一次到重庆时一个朋友到机场接我,在从机场到新家的路上,我坐在车里象个三岁的小孩,鼻子紧贴着车窗看着外面的一切,在短短几分钟内我对中国所有的概念都被推翻了,我不得不承认只住一年实在太短了。
从那一刻到现在已经六年了,但是我的鼻子仍然贴在窗户上。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对我的创造力进行着考验,哪怕我只是想吃一碗面都需要想方设法使别人明白我到底想要什么面。在德国如果发生交通意外多半是因为一个十年前就立在路口的路标发生了变化而没有人意识到;而中国的城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一分钟之后未来已经变成了过去。
在中国我学会了随时睁开眼睛观看,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找到了很多故事作为我绘画的题材,这使我能更好地理解这座城市和城市中的人。


相关评论:
对于小杨来说,生活在他们周围的普通人则更加使他着迷,作为一个“老外”,他完全沉醉于平凡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普通人在他的画中总是占着支配性的地位,同时为了形成一种时髦的和活泼的节奏,这些平凡的人们往往与他们所在的典型的都市环境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一种鲜亮和通俗的色彩和犹如被从内部轻轻吹鼓了一般的巧妙的造型使得这种节奏和韵律得到了平衡。小杨喜欢选择一种俯视的视角,但决不会用远距离的鸟瞰透视,相反的,他很聪明地回避了那种事不关己的旁观者的姿态,而将自己变成了这些生活中的一员。
与许多中国画家在描绘现代人时常采用的反讽手法相比,小杨的张望似乎显得格外轻松。因为沉醉于这些简单而平凡的人们的生活之中,小杨分享着他们的骄傲、活力、朴素、率真和幽默,以及他们那种对待生活中所有琐事的态度,并且将这些乐趣、疯狂甚至是有些粗俗的景象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出来并且找到了一种平衡。更重要的是他在描绘现代都市生活故事的主题和图象表现形式之间找到了完美的交叉点,并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你的眼睛停留在画面上,分享着这些形象和色彩的交织时,你会发现每一个小的黑点对于眼睛来说都是整个画面中让人惊讶和着迷的地方。
——(德)乌苏拉•潘汉斯


陈卫闽早期的绘画介于写实与表现之间,但与那些表现历史故事的同学不同,他对世界的看法不是视网膜的。他总是将一种质朴内在的情绪带进构图里。可是,经过了80年代的现代主义运动之后,不少艺术家已经将他们的前脚迈向了后现代主义,陈卫闽仍然对那些曾经使用和熟悉的物品依依不舍。不过,在新的记忆登记里,表现性的力量让人想到路奥或者那些对生活的理解总是感伤的表现主义艺术家。
…………
陈卫闽不是潮流中的艺术家,这注定了他没有跟随潮流和时尚的言行,他仅仅是听从内心的需要,用安静和诚实的笔触去表现 只有这个时期能够给予的感受。然而,在匆忙的当代艺术潮流里,在花里胡哨的后现代演出中,安静可能成为“本质”继续存在的证明。陈卫闽是安静的艺术家,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出被解构主义和历史的惯性共同颠覆了的中国现实,结果是,他用诚实的微观叙事为当代绘画提供了一个既有社会学价值也有审美价值的样式。

——《诚实的微观叙事——关于陈卫闽的绘画》吕澎,2008年
------------------------------------------------------------------
小杨作品:


























-------------------------------------------------------------------
陈卫闽作品


















[沙发:1楼] 器空间 2011-06-08 00:39:02
大师啊
[板凳:2楼] guest 2011-08-28 12:33:05
德国佬很色情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