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二奶和中国繁荣的奢侈品市场
发起人:ba-ba-ba  回复数:0   浏览数:1556   最后更新:2011/03/03 11:38:30 by ba-ba-ba
[楼主] ba-ba-ba 2011-03-03 11:27:10
转自译言网

据美国赫芬顿邮报报道,中国奢侈品消费三分之一来自二奶,包养一个二奶平均花费5万元人民币,她不仅仅是女朋友,还是包养者权势、影响力和赚钱本事的象征。

尽管拿到确切数字很难,2008年的一项评估称,这个国家奢侈品消费的三分之一来自二奶。然而,官方和社会对这个问题的接受程度迥异。考察这个消费者团体,不能脱离中国深植的文化价值观,包括婚姻和性之间的区分,以及性关系交易中大于浪漫性质的实际因素。

社会对于二奶的态度如何?

你必须从传统的中国文化出发。一个男人要“达成天命",他必须要生个儿子,因此女人最后常常被当做工具来宣扬父亲的名字。所以千百年来,纳妾早已成为体制,中国人对性也一直持有异常务实的态度。

因为中国从来没有过人文改革,性和婚姻总是被分裂开来。这就是为什么亚洲文化里有高度商业化和分类化的性行业。他们区分二者的方式非常惊人——选择被罗列在氖气广告牌上,就像麦当劳的菜单一样。

现在的观点是,婚姻的核心是承诺,这确保家庭维持稳定。甚至在今天,妻子们宁可对丈夫去按摩院爽一把睁只眼闭只眼,也不愿意看到他找情妇。如果他找了情妇,对于大部分不富裕的人们来说,这构成了对婚姻的根本威胁。但如果这个丈夫很有手段,又有显赫收入,那他就可以在包二奶的同时,也不违反对原配老婆的义务。所以保持这个体系,不以离婚收场有一整套方法。

二奶不为社会接受,但她们也不构成什么丑闻。

我向别人询问多少钱才足以维持一个二奶,回答的平均数目是5万人民币。这不仅仅是个女朋友,这是个被包养的女人,并且被用来展示包养她男人的权力、影响力以及赚钱的本事。

拥有豪华汽车后,迈向更高的一步?

绝对的。很少有人有真正的豪华汽车,因为它们太引人注目了。你可能有梅赛德斯或宝马,或者有更好的奥迪A8,因为它们不那么夸张,但是像玛莎拉蒂这样的汽车就非常危险了,没有人会明目张胆开着它到处招摇。但是在亲密的朋友和同事之间,情妇是众人皆知的奢侈品。

和送礼文化有何种关系呢?2009年,50%的奢侈品消费是礼品——送给二奶的礼品占多大比例?

当然了,没人有精确的数据。奢侈品牌送礼文化的主流是男人送男人。你可以称之为商业环境中的信任投资。这是令中国奢侈品市场绝对独特的因素。男人甚至比女人买奢侈品还要多,这通常是为了促进商业交易。

有时候这些支出源自腐败所得,并且是一种无法量化的利益输送方式,有时还是溜须拍马的办法。但事实是中国主要的送礼都发生在男人之间。根据我随意但广泛的观察,另外一大类型源于男人送礼给二奶。而这些品牌倾向于更加豪华。

二奶喜爱豪华品牌,因为她们必须显示她们的男人对其很上心。她们过着很没安全感的日子。她们无法独立,需要宣告自己有赞助人这个事实。

二奶对于二线城市经济有何影响?

当然你会在一线城市看到更多这种现象,因为这里是财富聚集地。但是任何一个有中产阶级的城市都打算包二奶。我问过人上层阶级人士中包养情妇的占多大比例——这还不一定是准确的数字,但起码让你了解社会上对二奶的认知有多广泛——回答是85%—95%。这显然已成为权势的附带收益。(**)并且这也不是什么丑闻。

但是,政府规定官员不准包养情妇的理由无关乎道德,却关乎腐败。情妇常常被认为要靠腐败所得来维持,而这成了引起腐败案的动因,因为一个官员的实际收入不足以高到可以包二奶。

考虑到二奶有如此强大的购买力,有专门直接针对她们的品牌或生意么?

当然没有直接的——你永远不能直截了当这么说。但是任何得豪华奢侈品牌都会被这些女人追捧。

是否有证据表明,原配老婆对于二奶的憎恶会影响到她们奢侈品购买习惯?

并没有什么转变。中国女人常常都想既优雅又引人注目。这就是为什么珠宝这么有吸引力——它自己发光而不是反射别人的光——或者又如宝缇嘉有着优雅的十字编织却也十分夺目。一个中国女人既想强调她朴实温柔的女人味,也想强调其对于向前进和站起来的欲望。所以那些低调却引人注目的品牌在中国女人里总是很流行。虽然你看到的却是市场定位更加高端的牌子在保持增长。

中国是否因为一些牌子和二奶的联系,存在着发生类似于巴宝莉不幸的“愤青效应”的风险?

我认为巴宝莉走低端市场并重获新生。它在这里是非常有抱负的。走出去的牌子并非因为一诞生就是豪华品牌而变得非常豪华,而是因为最初的市场定位。死掉的是那些变老且固步自封的牌子。但是又出现另外一个话题——中国人渴望大品牌,但他们也想知道自己是领先于潮流的。

爱情和所有这些有着怎样的联系?

在中西爱情与婚姻差异这块更大、更有意思的领域,二奶文化只是其中一部分。婚姻在西方植根于浪漫的激情,虽然激情随时间而渐变,但我们仍基本上认为,激情如果离开了婚姻,这婚姻便是浅薄的。是的,围绕它也有其他考虑,比如孩子和金钱,但是这些并不是性关系的核心。

在中国,基本上可以说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婚姻是人们与更广阔社会发生联系的方式,这个社会里个人并不是基本的生产单位。情况一直都是这样。

在中国,仅有浪漫并不理想,除非有承诺相伴。在中文里,当我们翻译“一颗钻石代表永恒”时,我们不是说激情会永远持续。它应该被翻译成“他会永远为你做任何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给他们的情妇买很多东西——感情也是需要被表达的。

有个名为“非诚勿扰”的电视节目(节目中女人们列出她们希望从男士那里得到的物质条件)。臭名昭著的女嘉宾马诺,声称物质上的利益于她是正在寻找的最为重要的事情。此观点发表后引发巨大争议。(例如她说:“如果我被抛弃了,我宁可坐在宝马而不是自行车后座上哭。”)人们谴责她缺乏道德感。但她触碰到了这样一个真相:在心灵所倚重的因素被考虑的同时,社会也强迫人们为了未来的稳定寻找看得见的回报。随着收支相抵越来越难,特别在房价飙升的情况下,达成一桩现实婚姻的迫切性变得越来越显著。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没能力爱,或者不想坠入爱河。这意味着在一个个人利益无法得到制度保障而令人们得不到安全感的社会,浪漫的爱情不得不与交易的元素抗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