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运动”群论:远离群众,不期而遇的遭遇——“公司”的实践
发起人:shirley_88  回复数:8   浏览数:1686   最后更新:2011/01/14 11:02:57 by guest
[楼主] shirley_88 2011-01-13 12:28:36
来源:Carol Yinghua Lu's Blog

小运动——艺术实践中自我建构的可能性

Little Movements: Possibilities of Self-construction in Art



群论

Round-table Discussions



远离群众,不期而遇的遭遇——“公司”的实践

Away from the Crowds, Unexpected Encounters: the Practice of “Company”






主持:刘鼎、卢迎华。

Moderators: Liu Ding, Carol Yinghua Lu



参加者:陈轴(“公司”成员)、方立华、黄专、李然(“公司”成员)、苏伟、滕宇宁、谢南星、鄢醒(“公司”成员 )

Participants: Chen Zhou (Company), Fang Lihua, Huang Zhuan, Li Ran (Company), Su Wei, Teng Yuning, Xie Nanxing, Yan Xing (Company)



摄像:王俊艺

Photography: Wang Junyi



时间:早上10点半至12点半,2011年1月7日星期五

Time: 10.30am – 12.30am, Fri, Jan 7, 2011



地点:北京北皋一号B03刘鼎卢迎华办公室

Venue: The Office of Liu Ding & Carol Yinghua Lu, B03, No. 1, Beigao, Beijing



主办: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

Organizer: 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 of He Xiangning Art Museum



支持: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华侨城房地产有限公司

Supporter: Shenzhen Overseas Chinese Town Co., Ltd, OCT Real Estate





纪要

文:卢迎华



“小运动”是一个进行中的研究、讨论、出版和展览计划,考察和思考的是艺术和理论实践中建立和发展新的工作模式的尝试。这些自主性的实践包括了艺术家个体实践、艺术家小组实践、策展实践、空间实践、机构的实践、出版的实践,艺术史研究实践以及教育实践,这些实践不依赖于已有的经验、轨迹、模式、类别、规则、定义、参照、权力划分和价值判断来展开工作或获得确认。它们试图超越这些边界的设定,并逐渐通过独自工作、独自思考来形成自我系统。以其独立的价值观来对峙、抗衡、撼动并影响和丰富带有普遍性的标准、规则和体制化的力量。



2011年1月7日从早上10点半至中午12点半之间,“小运动”邀请“公司”的成员陈轴、李然和鄢醒分享他们的实践。“公司”是“小运动”计划中“远离群众,不期而遇的遭遇”单元所研究和讨论的实践之一。“远离群众,不期而遇的遭遇”所关注的是那些在即时成效和即时传播的欲望之外自我深化的实践。在这个单元中的实践都具备了可能重新介定或忽略“观众”的定义的潜质,它们在私密空间中发生,在网络中发生,独自发生,或作为非艺术,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只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独立地存在,也可以说是为了未来。



群论的上半部分由“公司”成员鄢醒、李然和陈轴分别介绍了他们各自在“公司”的 “一个计划”概念中主持实施的三个计划:“教育”(鄢醒策划)、“合作”(李然策划)和“不可告知”(陈轴策划),也预告了即将开展的“公司的形状”(李明策划)和接下来的一些活动。在听完“公司”的介绍之后,刘鼎提出了“公司”的实践提供了一种温度感,在实践中自我创造语境使彼此能够交流,置换身份,与其他艺术家展开交流。“公司”的工作就非常具体和切身的问题展开讨论和思考,比如展览成形的基础,并不一定需要一个主题,“不可告知”以一种氛围和情绪组织了一个展览,比如“合作”中所体现出的艺术界中的各种关系和对于合作的认识,比如“教育”中涉及到对于“影响”的认识。黄专为“公司”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历史的语境,80年代在面临生存压力的情况下,艺术家通过形成具有一致的思想倾向的团体,通过集体发声在非法中获得存在的合法性,比如北方群体,西南群体。90年代的小组性实践不再具有类似的获得存在性的动机和明确的目的,而是为了一个具体的方案,比如新刻度和大尾象,这些团体性的实践并不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而是为了某个具体的方案和计划而工作。黄专试图提出问题:2000年以后的团体性实践是如何区别于80年代的集团和90年代的小组实践呢?从组织方式和自我定义上有何不同,所面临的压力和焦虑是什么?共鸣是什么?他也试图提出艺术行业中权力集团的形成和策展制度的集权化,以及互联网的介入和传播可能所提供的民主性,塑造现代主义传统的权力和资本力量以更加隐蔽和无孔不入的方式潜入我们的周围的新语境等方面来理解和介定“公司”的实践。卢迎华则提出艺术行业和艺术生产的职业化,艺术生产成为一种被各种展览机制的定制所推动的模式作为一种实践的背景,“公司”的实践恰恰提供了摆脱这种生产机制和惯性,被各种策展语境和外在的生产条件局限的解放的可能。“公司”的成员和谢南星都提出了艺术家创作自主性的问题。“公司”的成员提出他们的不确定性,不清晰地表述他们所针对的对象是为了不明确地要反对什么而让这种标榜成为噱头,他们只想创造自己的规则和游戏的可能。谢南星则置疑讨论、表述和介定艺术家创作的必要性,他认为这种讨论,希望将艺术家的创作清晰地表述出来并将之类别化和艺术家的创作并没有关系,讨论反而可能把创作极端化、教条化和制度化,讨论很可能成为艺术的一种“无用、冒充的武装”。刘鼎则认为艺术家的工作除了自我的工作,分享和表达也很重要,如何能充分地表达是一种挑战,他也提出艺术家和评论者的工作同样是创作,并没有高低之分。方立华以豆瓣网站上阿尔法城的例子来理解艺术创作和价值观的自主性。苏伟和滕宇宁也都从艺术评论和艺术创作的关系的角度对讨论进行了呼应。


[沙发:1楼] guest 2011-01-13 13:07:58
剧本写的 不错,继续拍,演员表演要到位,灯光师到位,
[板凳:2楼] guest 2011-01-13 13:53:03
来自北京的用户,您的言论已被转移
[地板:3楼] guest 2011-01-13 14:53:15
崔灿灿的:越来越多的“小行动、绕知识、小制作、新思维”型的艺术家成为貌似牛逼的深奥艺术家。。。而在西方,这些不过是“实验课程”里的一个某个阶段的学生作业而已。。。。我们真是“西方远、人才稀”啊


[4楼] guest 2011-01-13 15:45:47
[quote]引用第3楼guest于2011-1-13 14:53:16发表的:
崔灿灿的:越来越多的“小行动、绕知识、小制作、新思维”型的艺术家成为貌似牛逼的深奥艺术家。。。而在西方,这些不过是“实验课程”里的一个某个阶段的学生作业而已。。。。我们真是“西方远、人才稀”啊


...[/quote]

完全同意这个看法,事实证明,这些讨论的艺术家们的确作品都不怎么样.(我不是要进行人生攻击),没见过那些优秀艺术家们频繁的开会.
这样的会议到底是开给谁看得呢?策划人的西方观众们?所谓的吃学术这套的机构们?还是真的耐心的学术讨论?受益者到底是谁?
听到过对这样的会议的一个很中肯的评价"他们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是存在的".
[5楼] guest 2011-01-14 00:03:44

[quote]引用第3楼guest于2011-1-13 14:53:16发表的:
崔灿灿的:越来越多的“小行动、绕知识、小制作、新思维”型的艺术家成为貌似牛逼的深奥艺术家。。。而在西方,这些不过是“实验课程”里的一个某个阶段的学生作业而已。。。。我们真是“西方远、人才稀”啊


...[/quote]

还有第三方万岁,伟大的表演,中国人要么卑微到极点的小、自我,要么一有机会就开始喊伟大万岁了。
[6楼] guest 2011-01-14 00:22:36
很可笑, 一群弱智
[7楼] guest 2011-01-14 11:01:36
谈话不是形式感的另种流行趋势,谈话内容呢??
为什么谈话只是那么小范围的成为艺术传播中的一种形式感?
[8楼] guest 2011-01-14 11:02:57
建议Artbaba评选年度最有价值对谈以及公布对谈内容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