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特纳奖提名艺术家简介
发起人:shirley_88  回复数:0   浏览数:1618   最后更新:2010/12/23 13:32:37 by shirley_88
[楼主] shirley_88 2010-12-23 13:32:37
来源:British Council

2010英国特纳奖提名艺术家展此前已在泰特英国博物馆闭幕。今年的4位入围者分别是画家德克斯特·达尔伍德(DexterDalwood)、多媒体艺术家画家安吉拉·克鲁兹(Angelade la Cruz)、声音艺术家苏珊·菲利普斯(SusanPhilipsz)以及由两位艺术家组成的耳石组合(OtolisthGroup)。被提名的艺术家的作品分别涉及不同媒介——从画布到雕塑,从影像到声音,内容涵盖战争、对媒介的思考,或者仅仅是唤起人们的哀思。最终结果已在2010年12月6日宣布,苏珊·菲利普斯(SusanPhilipsz)赢取了今年的特纳奖。其他三位入围者虽然没有摘得桂冠,但是他们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同样值得称赞和宣扬,让我们来对他们做个简单地了解吧。



从左到右:安吉拉·克鲁兹、德克斯特·达尔伍德、耳石组合

安吉拉·克鲁兹(Angelade la Cruz),多媒体艺术家

安吉拉·德拉克鲁斯(Angelade la Cruz,1965)出生于西班牙拉科鲁尼亚,曾在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学学习哲学,之后搬到伦敦,就读切尔西艺术设计学院、哥德史密斯学院及斯莱德艺术学院,学习雕塑及批判理论。从1994年开始创作的系列作品“每日绘画”。首先利用抽象的单色涂抹于油画帆布,然后把整个画布毁坏,撕裂,压扁,最后变为一种很奇怪的形状。德拉克鲁斯也把相同的手法运用到雕塑创作上,经常把捡来的物品或家具作为素材加入自己的作品中。她曾说:“有一天,我把画布支架取下来,画就有些弯折了,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把画本身当成一个物件去诠释。”她的油画与雕塑作品常常给人以身临一种过程的感觉,并通过整合形式压力形成一种深层情感来激发记忆和欲望。克鲁兹是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于2010年底至2012年初在中国四座城市举办的《英国制造》当代艺术展的参展艺术家之一。2010年在卡姆登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后来》是德拉克鲁斯在英国公共美术馆的首次个展,她也因此获得2010特纳奖提名。

提名理由:“德拉克鲁斯将绘画与雕塑的语言结合,通过隐藏在两种对立冲突的形式中的深层情感,来激发我们的记忆与渴望。”



Clutter Wardrobes (2004)




Super Clutter XXL (Pink and Brown)(2006)




Clutter I(2003)
德克斯特·达尔伍德(Dexter Dalwood),画家

油画艺术家德克斯特·达尔伍德(Dexter Dalwood,1960-)出生在英国的布鲁斯托尔。1981-1985年他在伦敦的圣马丁学院学习,1988-1990年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深造。他是今年特纳奖最受争议的候选人。他的创作内容是关于一些他自己从未到过的著名的场所,而这些他臆造出的场所都与历史事件或名人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这些集体意识中萦绕着的无形的、挥之不去的标志性场地,达尔伍德将其描绘成似是而非的暗示,使其成为他自己记录的历史。从1980年代早期的学生时代开始,德克斯特·达尔伍德就喜欢用画布来讲故事。他的作品结合了上两个世纪的名画和真实的人物和事件,本次画展最受到人们注意的是他的作品“白旗”(White Flag),一张描述伊拉克战争的油画。
特纳奖评审团对他的评价是:“达尔伍德以形式多样丰富深入的绘画风格描述着历史上与当代的文化与政治事件。”

他的提名理由为:“达尔伍德以形式多样丰富深入的绘画风格,描述历史与当代的文化和政治事件。”




Burroughs in Tangiers(2005)




Greenham Common(2008)




Herman Melville(2005)
石组合(Otolisth Group),影像艺术家

耳石小组是由阿珈利卡·萨嘎(Anjalika Sagar)与酷杜伍·哎顺(Kodwo Eshun)两位工作在伦敦的艺术家于2002年组建的。酷杜伍·哎顺(Kodwo Eshun)(1966-)出生于伦敦,他于1985-1988之间在英国牛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阿珈利卡·萨嘎(Anjalika Sagar)(1968-)出生于伦敦。他于1994-1997年间在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学习人类学和印地语。
他们的影像作品集中反映了非洲、亚洲以及东欧的社会运动。耳石小组的合作通过一系列训练完成,尤其是移动图像,通过档案和记录资料来调查被忽略了的历史。耳石小组的入围作品为他们2009年的作品A Long Time Between Suns(太阳之间的长时段)。

提名理由:“耳石小组按照特定的创作理念集体工作,利用档案、文献的动态影像,探讨被人遗忘的历史。”




still from Otolith III(2009)




still from Otolith III(2009)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