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双重语境
发起人:小脚丫丫  回复数:1   浏览数:1973   最后更新:2010/12/08 15:01:03 by guest
[楼主] 小脚丫丫 2010-12-08 12:37:09


展览名称:双重语境
展览城市:北京
策 展 人:张建俊
策划助理:许楠
开幕时间:2010-12-18下午2时
展览时间:2010-12-18至2011-01-08
展览地点:上上国际美术馆(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小堡)
艺 术 家:曹澍 黄文亚 李大朋 李放 罗巍 王宝明 王相东 陈燕子 张巍


“双重语境”部分艺术家作品




黄文亚作品



罗巍作品



陈燕子作品《颗粒NO.13 》150cm×150cm 布面油画 2008年



陈燕子作品 《颗粒NO.12》 200cm×150cm 布面油画 2008年



张巍作品



张巍作品



王向东作品


双重语境

文/张建俊

我把这个展览命名为“双重语境”,是想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探寻一种当代艺术新的语言形式,以及这种语言形式背后艺术家有怎么样的思路变化。“双重”按照一般解释是指两层、两方面的事物。“双重”在过去多指太极拳术语,“以练拳架时两足、两手不分虚实为双重”;《陈式太极拳》注:“双重是双足不分虚实,成为双重;双手也不分虚实,亦成为双实,因此成为双重”。 双重语境在文学范畴早已运用得很是普遍了,其指的是在一种文化现象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环境以及文化环境,其寓意有了双重的内涵,二者矛盾而又统一,错位而又和谐,在运用的过程中往往能体现写作者思想与技艺上的高妙之处。

双重语境必须是在上下文的阅读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意思,即作者和观者既是虚拟的主体,又是真实的主体,也就是你必须了解其生活在文化系统中的个人和作为该文化系统主体的代理人双重身份,通过双重假设构成该语用情景中的语境关联。

双重语境不仅指文学语言运用的多样性,在中国文化中,双重性也表征一种多重性的、朴素而矛盾的、有别于西方传统下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更多时候,“双重”还是一种抽象的观念,以“双”“对”等偶数概念表征形而下意义上的富足完满以及形而上意义上的对称与美,如俗称的成双成对、四季来财、六顺八发、十全十美等。《易经》所谓“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都用一种朴素的抽象的偶数概念去分析自然现象的规律,这直到现在还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与价值体系——好和坏、美和丑、真和假、虚和实,对比,判断,欣赏,臻于圆融无碍。

本次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中都有两种内容和形式的呈现,均有一种双重的含义在里面。有时候观者难以想象其中的语境,如打太极拳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双重”或“双实”都在其打的过程中方能领悟。也就是说,观者必须通过上下文的阅读以及两者之间的对比才能品味其意。他们或多或少借用了汉语传统的对比、衬托和双关修辞方法有意无意地使画面有双重意义,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一箭双雕之妙。有时幽默诙谐,饶有风趣;有时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张巍的系列摄影作品《无聊日记》以记日记的方式来表述人和景、物之间的那种无聊、无序的情节。作为每天的记录,《无聊日记》是自我式的对生活的一种假想,无论是对人的状态的调侃、放诞或戏谑,还是对物的世界的随意摄取;无论是对人的清晰捕捉或局部放大,还是对物的缩小或虚拟的场景描述,都是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把两者似乎有关系实则毫无关联的并列在一起, 把人的“无聊”和物的索然无味感表现的津津有味,使人与物相互之间有种难舍难解的暧昧情绪,在有意义和无意义之间让观者去想入非非。

罗巍的《游乐场》系列摄影作品也是两张图片的并列,不同处是他在新与旧的更替变换中使我们看到一种现实的可能性和批判性共同存在,这种时空场景的倒置变换给予了观者不断的假设心理,故去的也是现在存在的,现在的也将故去,只是瞬间的得失而已。支离破碎、残垣断碑与灯火迷离、盛世辉煌也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或因果轮回的现象罢了,留下的只是片段的记忆。罗巍把这两种概念同时放在一起来谈,通过并置、假设把两者充满差异性和矛盾性的联系在一起,看似有种血缘联系,其实是想阐述一种文化背景中时间概念问题。人类很难在时空中穿梭运行,因此时间的运转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伤害的记忆片断。

同样王相东也是把两张均等的图片并列在一起,不同处在于他是现实和现实之间对比,“向上的记忆”和“向下的现时”通过两者的对比看现实的问题实质,传统的记忆片段和现时的浪漫情节;老年人实用的信仰观念和年轻人信仰的遗失,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场景,都在一种混杂的基层文化现象中体会到人的两面性以及多面性。

曹澍的影像视频作品也是现实中两位男女吵架,通过双声道的音频和现场两个画面的视频,把他们双屏剪辑。随着吵架的不断激烈化,二人的表情开始呈现喜怒哀乐并存的异质状态。吵架的声音也随着脸部的变形而变得杂乱以至于模糊不清。

李放、黄文亚和王宝明的作品都是把两张不同的图片进行重叠,不同的是李放采用了透明的材质和立体的展示方式,“复制—复制”,而黄文亚和王宝明是把两者合而为一,重叠成一张照片。李放把革命时期的历史图片(伟人肖像)与中国农村小学生肖像图片复制后再重叠, 通过一种映衬透明的方式,把两者有联系却似乎没联系的联系在一起,从而也消解了这种联系性。黄文亚通过合成把人的“本能”欲望与车祸场面的残骸相联系,“意象化”的表现出人类极端的欲望后所出现的恶果。王宝明把过去的老照片和现在的“人”进行合成,采用大小对比的方式,使“人”硬性地不合时宜地介入其景内,以时空错位的方式隐喻出一种诡异和荒诞的感觉。

李大朋和陈燕子以绘画的方式参加本次展览,他们的作品都画的是两种东西,我试图进入“双重语境”背后以“双重性格”来分析他们的作品。对于双重性格医学上有专用的术语,我不是学医的因此不是很清楚专业上怎么解释.但这种性格时常在生活中发生:几秒钟内可以转换成两种不同性格,好像身体里有两个不同的人,一个是善良的,另一个就是邪恶的;一个积极,另一个就消极;一个整洁,另一个邋遢;一个天使,另一个魔鬼……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真的无法去体会或辨别那种带有双重身份或双重性格的人,但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双重的性格及身份出现,只是或多或少地让人能觉察到罢了。双重性格就是正常人在相同时刻存在两种(或更多)的思维方式,其中,各种思维的运转和决策不受其他思维方式的干扰和影响,完全独立运行。所谓双重性格其实是介于外向和内向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性格,会让你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出现的不同个性的人格,但并非纯粹的内向与外向之分,这双重性格的出现并非当事人所能控制,甚至会出现两种性格不相容的现象。

陈燕子的《颗粒》系列作品画的都是些日常生活片段和日常生活用品,把两者大小不均地分隔于同一画面,强化物的大而突出人的小,“颗粒”一方面寓意人和物是一体的,把每个细小物质都看成一种生命的存在体;另一方面又预示着物质化的强大和人的渺小。“这是个疯狂的时代,欲望充满人类生活与存在的每个角落,信仰严重缺失,道德异常混乱,价值体系彻底颠覆,人们生活不稳定而无保障。我们深陷困境,无能为力,甚至浑然不觉,茫然、迷惑、空虚、苦痛、焦虑、恐惧、贪婪、争掠之余,我们还剩下多少时间去触及并关照自己内心真实世界的精神需求,和生命的终极意义”(陈燕子创作手记)。矛盾的心理和“黑白灰”悲观、敏感以及多变都映衬出其双重性格的内心写照。

李大朋的《孪生》系列作品以戏谑的方式表现了“两个人”的双重性格以及双面性,他运用极具符号化的“流行图像”来阐述一个关于人的双面甚至多面的性格。我们都知道造物主造了两个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他们偷吃禁果而结合,繁衍生息直到现在,但人类随着物质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双胞胎、龙凤胎、连体人、以及同性恋,双性恋、人妖、变性人等现象不断发生,也颠覆了人类男女之别的传统观念界限,李大朋的绘画作品并没有去关注人的生理学的问题,而是用一种像传统曲艺“双簧”戏谑的形式来演绎人本身的双面性以及多重性。不同的是“双簧”在表演时,一人表演动作,一人藏在身后说或唱,互相配合。而李大朋的作品把两个人都彰显出来,抹杀他们的性别甚至强化他们的“同性”体,戏剧性地让两者有时互相配合有时相互拆台,甚至会出现两种性格不相容的现象,串通、相互攻击又相互欣赏,不相容又不得不共处,这也是中国人为人处世惯有的伎俩,也是人格分化的一种处事规律,同时也是“潜规则”的开始。

双重语境是想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探寻一种新的艺术思路,但不是回归传统和继承传统的概念,所谓的传统在当下只是一种对照的方式方法,我们只是在学习和借鉴这种方式方法而已,这其实是一种设想,同时也是开始。

2010年5月
[沙发:1楼] guest 2010-12-08 15:01:03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