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化之后又小资化了的当代艺术
发起人:活泼  回复数:18   浏览数:3124   最后更新:2010/12/03 14:55:44 by guest
[楼主] 活泼 2010-11-21 16:43:09
很多国外观念艺术在国内慢慢的开始被文艺青年传播开来,

现在一个小资书包里不光只有村上村树,不光只有罗丽塔,也许还有本博伊斯,也许还有艾未未。
当代艺术在中国除了10年的被大众斥之以鼻,到现在青年视觉杂志策划个展览也会找当代艺术家,甚至房地产商,大众媒体开始大量消费当代艺术,这已经变成一个没有态度的物体,一个鉴赏物了。更夸张的是很多小资玩过lomo,玩过插画,玩过涂鸦之后,开始玩“观念‘了,开始玩生活中的观念作品了,当代艺术是否已经被流行化,连小资都开始把玩了,这是否是广大号称前卫艺术家要小心的,你们的姿态到哪去了,你们还能说出别人不敢说的吗?前卫艺术除了可以放在纪念伟大的服装设计师展览里,除了可以被放在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场上,除了可以被小资模仿临摹学习之外,在当今还有什么姿态可言?
[沙发:1楼] guest 2010-11-21 16:44:49
6.7年前,房地产开始涉入当代艺术,也有类似的情况.当然没有现在这么普遍和凶猛.
不过面对艺术家的小资的确是可以被攻击一下的..
反过来想,也许艺术的一部分功能就是被大家玩耍和游戏的.也许就是那么小资的.
[板凳:2楼] guest 2010-11-21 17:00:07
艺术家更衣记
 
 除了政界名流和电影明星,今年70岁的《名利场》最佳着装榜上选入了一批艺术家。与普通的时装迷不同,他们绝不以跟随时尚潮流为荣,时装只是他们的道具。他们信仰着装,坚持只有穿得震撼,才能过上好生活。   


 

 
莫迪里阿尼    艺术家中从来不缺爱打扮的人。在艺术家群体以邋里邋遢为美时,就有来自意大利的浪荡画家莫迪里阿尼打破这个僵局。他穿灯芯绒上衣、花衬衣搭配长丝巾,晃荡在巴黎各个艺术沙龙里,连毕加索也得赞他:“在巴黎只有一个男人懂得穿衣之道,那就是莫迪里阿尼。”达利更是公然宣称“我爱生活爱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他的大部分时间花在研究天鹅绒上衣和丝绸衬衫的搭配方式上。 

 
 

 
华裔艺术家许汉威  如今有更热衷于此的行为艺术家许汉威(Terrence Koh)继承了他们的衣钵,他作品诡异,衣着更出位,他称自己为“亚洲朋克男孩”,穿衣如戏服,扮乌鸦、飞鸟甚至天使出现在派对或秀场。艺术家郑国谷在以一个艺术展开幕式为主题的作品上就捕捉到他的身影。许汉威大概信奉“只有穿得震撼,才能过上好生活”,实际上他确实不像莫迪里阿尼般“穷风流”,他的作品价格高达6位数,完全可以解决着装经费。

  名牌意味着尊严

  日本人将大牌服饰比作《圣斗士星矢》里的黄金圣衣,一旦穿上就会激发出无限潜能。“人不能完全看衣服,但衣服是非常重要的。”对艺术家周春芽而言,时装最早意味着尊严和体面。1986年他去德国留学时,带去的衣服非常寒酸,德国的冬天很冷,他没有钱买大衣,就去教会捐助给留学生的一大堆衣服里选了一件“相对好看的”。他对衣服变得非常敏感:“从那时开始,我就决定了我要买好衣服穿。”

  比起设计,他和血拼老友曾梵志更注重材质和面料。“服装是有生命的,只要你穿着的服装面料非常好,即使款式简单,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们比年轻的艺术家更信任和依赖品牌,也绝对不玩混搭,坚信品牌和品质绝对能画上等号:“名牌不一定是好的,但好的衣服一定是名牌。”他们视“干净、得体”为第一要素,有自己稳定的风格,也乐于通过穿衣传递给别人正面能量,并在这个过程里感受强烈的自我身份认同。这批60后艺术家,由于经常去国外做展览,接触到一线策展人、画廊主、收藏家和服装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似乎在穿衣上进入了名牌的高阶班,虽然穿衣目的还是停留在应付展览开幕式和酒会上。

  另一些人则希望在服装后面隐形,画家何工选择衣服的标准是“军绿色、越不出挑越好”。他几乎不愿意在衣服上面花任何时间和精力,选择在二手军用品店论斤买衣服和鞋子,“10美元买5磅,我一年只买一次衣服”。行为艺术家张洹钟情穿深浅不一的灰色衣服。自认对绘画挑剔,光底色就要打四层的上海画家孙良的色彩感觉也体现在穿衣上,可以把颜色特别鲜亮或极其黯淡的衣服穿得文雅,“即使不是大牌衣服,依然气场很强”。

  把作品穿在身上

  艾未未惯常穿着粗布糙衣像个莽汉,带着强烈的生命力和无所顾忌的坦荡感,并宣称“艺术就是我们生活的极端之处”。而“谁规定时装不可以加入戏谑和游戏?”也是赵半狄的信条,他以“熊猫人”造型参加了法国时装周,尽管引起争议,但形象仍然深入人心。

  艺术家的作品和穿着风格之间有某种微妙联系。画家刘野的穿着和他的绘画风格非常一致,他的圆眼睛和圆领大背心、布包的组合都神似他画里小女孩的成人版。而徐冰的衣服和作品几乎都是非常淡的颜色:“我喜欢没有颜色的颜色。我比较倾向于低调、舒服,甚至是旧的东西。和人相处时,你要让别人舒服,自己就要变低一点。”这甚至表现在一些身体动作上,和人说话时,他微侧身体给人感觉谦逊而节制,有时下意识地缩着肩膀。而对周春芽来说,说话时谈笑风生,肩膀打开,具有一种外射和开放的热情气质。艺术家吕胜中很清瘦,衣着大多是黑、白、灰,看起来自在自足。相比时髦,他们更希望得到和年龄相称的安静和智慧。 





炸三宅一生的作品   把作品穿在身上,是对作品的另一种解读和把玩。蔡国强的太太吴红虹就曾经穿着蔡国强的“炸三宅一生作品”出席晚宴。作为蔡国强回顾展代言人的蔡康永和林志玲都穿上印着 “问我蔡国强”的T恤 ,蔡康永还在T恤上用火烧了几个破洞,以此“小规模地向蔡国强致敬”。

  人穿衣,不是衣穿人

  画家张恩利几乎四季都穿靴子,在怎样画更有意思之外他也会琢磨怎样穿更有意思。艺术家马一平几十年来的招牌穿着包括马靴、马甲、格子衬衣,常年穿牛仔裤并裹在马靴里,整体干净利落,“你要保持一点摇滚精神,或者有趣的力量。你的行为、谈话方式、很大力的握手都会使你散发出一种感染力甚至诱惑”。

  他们不会狂热追看每一季的时装周,分析T台流行趋势,不太关注现在流行卷裤脚还是穿男式打底裤,而是警惕地和它保持着距离,这其实是一种风格的自我保护。“我的衣服很多,我承认我也很爱穿,但不太把它当回事。你得时刻牢记自己是谁,别慌神。”星空间艺术总监房方说,“我有那么多时间,宁愿花在怎么给女儿打扮漂亮上面。”周春芽更是折服于日本设计师对服装的细腻把握,还把女儿送去日本学习服装设计。

  韩国艺术家白南准和德国艺术家波伊斯,几乎终生穿白色。而为什么即使被怀疑“从来不换衣服”,艺术家们还是不肯脱下制服色——黑色,一直是个谜。如今同样有好奇心的《为什么建筑师穿黑色》的作者科杜拉·劳(Cordula Rau)从上百位各国建筑师那里搜集到了各种答案。“穿黑色简单,让你看起来比较瘦。它不需要我们去做决定。把它当成制服,让人感觉固定、安全、很安心。”建筑师哈尼和艾未未的答案非常浪漫:为了在世间/空间消失。而除了这些答案之外,可能会有着更微妙甚至迷信的原因,如“大师嘱我只能穿黑色”。

  只有穿得震撼,才能过上好生活

  莫迪里阿尼

  莫迪里阿尼从小喜欢搭配衣服。长大后,他出落成一个美男子,并在20世纪初来到巴黎,过上放荡不羁的生活。此时,他仍然酷爱穿衣打扮,并认为这是他和别人区别开来的方式。他是一个真正的独行者,游离于当时所有时髦的艺术流派之外。

  达利

  他的风格古怪而时髦,酷爱华丽的打扮,外出时会花上一小时精心修饰,非常认真地粘头发、刮胡子。洁白的长裤、新颖的便鞋、丝绸的衬衫,戴上人造珍珠项链和手镯。晚上,他甚至穿上由自己手绘的领口开得很低的灯笼袖丝绸衬衫。达利晚年留着披肩长发,穿天鹅绒上装、大花领结、白色绑腿,手里拄一根犀牛角的拐杖。

  安迪·沃霍尔

  “无论你有多棒,如果不好好推销自己,就甭想被人记住。”他早已坦白,“我是非常流于表面的人。”他在书里教人怎么节食,把食物留下来给街角的流浪汉,这样就可以保持瘦的身材。他“宁愿看一个人买内裤,胜过于读这个人所写的书”,还把布鲁明黛百货公司当博物馆崇拜。

  许汉威

  华裔加拿大艺术家许汉威从不隐瞒对时装的热爱,也从不担心打扮过了头。他出现的场合总是派对或秀场,他说自己是个“完美的男版艺妓,想去走川久保玲的秀,把所有衣服据为己有”。他威胁他的画廊老板说:“你如果不给我买衣服了,我可能就会在时装周结束前离开你投奔别的画廊。”


来源:新周刊 作者:白瑞燕
[地板:3楼] guest 2010-11-21 17:04:04
最近有个潮人论坛开始讨论如何穿的像博伊斯的专题,
找了很多品牌的单品互相搭配,让你一年四季一直在换衣服,但是怎么穿都像博伊斯
[4楼] guest 2010-11-21 22:33:56
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文化核心是消费主义,他们消费当代艺术本身就是消费链条的一个环节,部分艺术从业者转为这样的角色也是自然分化的结果,逻辑上没问题,关键我们的态度要明确,做激进的当代艺术,消费链条可以合作,但要控制,如果进入政治意识就是我们要坚决反对的。
[5楼] guest 2010-11-22 09:16:10
也许问题比想像的严重,体制里的机构最终要迎合中产阶级的,也许会形成中产趣味共同体,要命的是两者都掌握着强大的媒体机器,一起把艺术血吸干,以前看双飞的东西老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到了大声展这种小资集中营里充斥大量这样的东西,联系到许宇的展览,还有许汉威这样的走红者,更加认证这样的推断,也许,我们的资源会被进一步压缩,应该进入一级戒备。
[6楼] guest 2010-11-22 09:17:09
前几个月听了美国Deitch project的Jeffrey Deitch (现在是洛杉矶现代美术馆馆长) 他当时提到怎么现在年轻人看的东西越来越多,因为通过Facebook, Youtube等其他媒介。也自己创造得很多。所以对这种年轻观众来说去美术馆看极少主义的东西或其他都有点看不进去。然后几个美术馆也都在想怎么更新自己,让自己年轻一点。。。Guggenheim10月份就做了一个youtube录像比赛,做一个展览,说希望能看到一些“充满了创造力、自觉的从来没看过”的录像。。。。包括那种电视节目,等等,有不同的路线去接近年轻老百姓。这些也面对不同的问题列艺术的普通型,又要流行又要脱离普遍性。。。
[7楼] guest 2010-11-22 09:17:33
甚至他们的口号都可以想像到:年轻的,时尚的,国际化的,流行的,已经有了前车之鉴:音乐就是这样被消解掉的,全是这种东西了,毕竟今后的目标观众就是80,90后,这些对他们是具有亲切感的。据命理学上讲,60年会更换一次文化底盘,84年是一个交界点,就是和80,90后有个不可弥合的鸿沟,权当娱乐理解。
[8楼] guest 2010-11-22 09:19:44
艺术为什么要搞得这么沉重呢,难道不允许小资做当代艺术吗?艺术都是楼上说的那样,那有什么好玩的.
[9楼] guest 2010-11-22 09:21:29
反过来想,也许艺术的一部分功能就是被大家玩耍和游戏的.也许就是那么小资的.反对者只要把你们坚守的价值观发扬光大就行了.这肯定是一场"战争".不是和谈,必须战斗.
[10楼] guest 2010-11-22 09:24:57
人人都是理论车间的话,世界又要开始走极端了.
不过理论车间自己说过,我不拼命往左,我就会被他们拉倒右去.
[11楼] guest 2010-11-22 23:39:33
怎么一下冒出这多车间?
[12楼] guest 2010-11-23 00:12:54

我认为不应该为一种现象而愤慨。激进的有立场的当代艺术,不是在和小资作斗争,不是在和量上做斗争,这是无底的深渊,是一个打不烂,死烂缠的西斯地理的永恒纠结。

激进的艺术是要在源头上和重要的位置站稳阵地。在他选择的源头动土。纠缠中产阶级的玩物心态其实也是玩物争宠的另一种形式。

中产阶级不是敌人,为中产提供玩物传播玩物,背后那一群才是需要斗争的对象。
[13楼] guest 2010-11-23 02:30:23
我觉得这个问题由咱们提出来不太合适----artbaba的领导都成MadeIn公司的法人代表了,咱们还操心啥子呦!这不明摆着是大势所趋大势所趋嘛。别担心,他们都是「资产阶级化了的无产阶级」。(by 小母牛)
[14楼] guest 2010-11-23 04:03:36
苏妲宙 回复@艺术眼Artbaba: 我明白你的意思。当代艺术可能被流行化,但是流行文化里的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本身并不是同一个东西。就好像美国那甄选下一个艺术新星的真人秀里说,当代艺术没有打入主流媒体,而是主流媒体打入了当代艺术。另外“艺术家堕落”应该有更好的说法,艺术家并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

enfuie 流行文化从来对avant-garde 态度都是拿来主义吧,Rebecca Horn的几十前的作品曼森直接套身上,白南准的作品,更不用说泪滴嘎嘎了,要怪艺术家的堕落?还不如怪资本主义这头大怪兽。小资没什么不好,人人都是艺术家那才要不得,全民被这帮不做正经事的人忽悠那还得了?//@苏妲宙:(25分钟前)
[15楼] guest 2010-12-02 11:40:46
其实就是够不够的意思,总是有累得时候.累了就停下来,大多数人对艺术的诉求都是比较受原来的教育的影响,所以不自己研究和突破的话一般都走到小资阶段就停了.
[16楼] guest 2010-12-03 08:44:13
时尚才是拿来玩的,艺术是拿来搞的
[17楼] guest 2010-12-03 10:32:35
把艺术本身作为小资的本钱是否有问题
[18楼] guest 2010-12-03 10:48:31
时尚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