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台中国】第三方--三位一体之如何独处现场
发起人:art-bob  回复数:4   浏览数:2590   最后更新:2010/11/22 09:59:18 by guest
[楼主] art-bob 2010-11-14 01:37:44


第三方--三位一体之展
 2010.11.11--2011.1.24
开幕式:2010.11.11 下午5点

1. 如何独处| 2010.11.11--11.30

2. 陌生人| 2010.12.9--12.27

3.第三方| 2011.1.7--1.14

策展人:毕月

参展艺术家:高铭研、贾蔼力、金闪、金石、何颖雅、胡向前、胡晓媛、李景湖、李鼐含、李明、李牧、梁硕、仇晓飞、孙逊、王卫、颜峻、杨心广、张恩利、赵要、周轶伦

承办机构:站台中国暨BAO工作室

更多详情请点击:www.platformchina.org
------------------------------------------------
展览并不大,作品多半也是老作品。但是策展人在展示和展览理念上倒是有自己的一些想法,首先有建筑师李鼐设计了一个六边形柱体为单元结构的“蜂巢”作为此次展览的一个存储器,所有作品都依附在这个上面。处处充满了精心的设计趣味。展示作品的同时也展示艺术家的一小段自述介绍。伊比利亚的工作坊计划也有类似的想法,希望呈现艺术家工作的一个状态。这看上去很像撤展人的单相思,艺术家却始终还是在吧这个当着一次作品发布会,即便旁边多了一个小纸条,即使不是产品发布会那也是手稿展示会。
 
如何展览,怎么展览,为什么展览,在这个思路上能看得出这个小展览在作出一些尝试,但是这种旁边家短文字,和富有设计感的布置,能不能起到改变?至少从艺术家们继续各唱各的老调来看,并未有所好转。这个问题没化解,再好的存储器也要沦为漂亮的装饰了。。。
 
-------------------------------------------------------------------
 

第三方
“换位说,在如此境况下,艺术自身又将如何表现?它所展现的又会是什么?又凭什么让人驻足观看呢?仅仅是使观者眼见为实?还是说令观者亦被人所见?或者,是艺术对艺术本身所做的展示?”

雅克•德里达—“绘画的真相“

 

此次,在站台中国项目空间的展览,名为“第三方”:它是将三个既独立又具有连贯性的作品以循序的方式展现在观者面前。展览的每一部分将大致展出二十天,这个好似“三位一体”的展览希望表现的是每个阶段之间在概念上和主题上的一种关联性,一种内在的连环反应,而每一部分的架构都是由先前作品中所包含的关键性内容决定的。
“第三方”所探寻的是如何塑造叙事和美学物体间的关系问题,并在特定的中国语境中质询“平凡的人或事” (the ordinary)所蕴含的一切内容。之所以它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在作品展示过程中它调动了包罗万象的参照标准以及将当下涉猎到的美学或历史的评论作为依据,通过三次对环境问题所作出的不同解析,分别抓住“忠于自我的表述” (self-historicizing)、“见证/归档” (witnessing/archiving),以及“协作互动” (collaboration) 几方面作为议题。


在这里,可以清醒地看到“平凡”在审美或艺术行为、空间或社会习俗的地域性特征中所构建出的一种重要关系,尤其是当这几者在一个动态却又难以言说的状态下产生交集时,且又掺杂了先前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体验所产生的、起着媒介作用的因素,则在“一种异常混乱的理智和感情、理念和肉体印象的状况下”(本•海默尔《平凡的生活》Ben Highmore, “Ordinary Lives”)仍旧徘徊在艺术和生活之间。“第三方”着重于叙述的结构,整个讲诉是在对我们周遭世界进行观察、反馈的过程中徐徐展开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再创作,任其自然地沿着主体化方向行进,并坚持恪守承诺地参与到“一个摇摆不定(且分解消融)的世界,一个启发式的、准专业化的格式塔式(即侧重于研究经验现象中形式与关系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的生活当中。”(本•海默尔)

因此,“第三方”将关注点放在了映像问题上,是对存在和非存在模式的描摹,以及从意识形态上对主题所进行的建构。


对如此展览理念的回应,即是将其作为一种“现场报告”来对待:一个逃离了结构上已拟定的客观化的分析;一个特殊的建筑安装形式被设计用来适应展示中的连续反复运作,而如此的变更将会随着每一次的作品发展进行再次创立。被称为“蜂巢”的作品,这个柔性的存储系统是由李鼐含设计的,由几组六边形的纸箱构成,并可以根据作品的意图来进行再次运用或做某种改造,“蜂巢”创造出的是一个似是而非的信息系统,它允许临时性地将两个事物布置在一起,并赋予其“情绪化的均衡性”状态。
这个项目会继续在发起人暨策展人毕月的带领下进行一系列的实践和理论上的研究,他们会以“空间”为质询之心来评估此项目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含义,并从历史和理论上再现其对特定的当代文化的追求。

题为“心烦意乱之念”(States of Distraction)的项目系列,特别关注到空间性和当代亚洲艺术实践之间的相互关联的问题。它以2009年11月的联展为开始,这个名为“Emporium: 一个新型空间”的展览在米兰的达•芬奇科学技术博物馆展出,它集中了中国、韩国、日本的27个艺术家的作品—讲述集体或个体的艺术空间。

第一幕:如何独处
2010年11月11-30日

艺术家:高铭研、贾蔼力、金闪、金石、何颖雅、胡向前、胡晓媛、李景湖、李鼐含、李明、李牧、梁硕、仇晓飞、孙逊、王卫、颜峻、杨心广、张恩利、赵要、周轶伦。


“或许,在日常生活和艺术之间,最强大的假定分离模式之一就是存在于不可见的社会阅读空间和写作空间当中,就是存在于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之外的或已然超越了它的,即由世俗和现实存在所定义的空间。”(苏珊•史都华《憧憬》Susan Stewart, “On Longing”)
没有精确的起始点,这次的旅程只是通过那些有着各种形式的、平凡的作品,并凭借随心所欲、毫无框架的行动来重构或离析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永恒‘行进中’的现实世界。
和乔纳森•弗兰泽(Jonathan Frenzen)的同名小说不同的是,展览“如何独处”不是虚构的。而其中“章节”的建立是构成当今生活中最具个性化的“地方性细节”的组成部分,是对惊人的供过于求的影像、起着支配作用的意识形态和公共存在的政策策略所做的暂定的应对或补充措施。而当社会领域的发展造成人口过剩,以及多样化的价值观的产生,因瞬息即逝的文化和网络而导致的日益割裂的断层,更为错综复杂和不足的有形资产等都成为让人可以主动参与的空间,而在常人看来更微妙、更直接和更亲近的生存策略亦包含其中。


贯穿整个展览的叙事,所希望的就是在没有任何例外的境况下,可以突出当地艺术家对知识分子的廉正要求所作出的顺从反应,以及一再调整自己对外部世界的定位,再运用唯我论的形式来直接反映他们的文化范畴。在第一个展览中,正如我们所见,它的第二和第三迭代也在同样的做着重复的事情,并断言它们自身是完全处于一个简单的反应式上:在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中,最要紧的是个人的创造性,即便是孤立的世界也在同时关注着“我”和“我们”,他们将对当代历史起着增补作用的视觉以及材料进行储存并提供到起着公共话语导向的主导叙事中。而根本上,正如弗兰泽所言:“想在一个喧闹而繁杂的大众文化中保持个性和复杂性的问题,就是如何独处的问题。”

这里所展示的作品,即便主题为“如何独处”,也和艺术家所提供的文本和资料存在着差异。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横亘在自我和历史之间的那条有着抒情意味的连字符,亦包括自我以及工作之间的关系。


艺术家王卫,张恩利,何颖雅的作品在这个展览中都有所体现,而由李鼐含设计的“蜂巢”作为一个特殊的建筑装置,随同三个连续不断的展示,将会在整个展览进程中进行重新改编和再定义。



 

[沙发:1楼] art-bob 2010-11-14 01:47:18





















































(这个是门口的声音采集器,屋里的声音就来自这里的电流转换。)颜峻 作品





[板凳:2楼] art-bob 2010-11-14 01:58:12


























这个假墙上的东西是画的,张老师的工作室的墙面。



[地板:3楼] guest 2010-11-17 14:59:02
顶站台!
[4楼] guest 2010-11-21 14:31:57
绝对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