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室•寻乡:董文胜个展 (挪威)
发起人:iberiart-work  回复数:4   浏览数:2550   最后更新:2010/12/04 13:10:01 by guest
[楼主] iberiart-work 2010-11-12 16:05:49


展 览:静室•寻乡:董文胜个展 (挪威)
艺 术 家:董文胜
总策展人:夏季风
策 展 人:左靖
开 幕: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下午1点
展 期:2010.11.14 - 2010.12.19
展览地点:挪威Porsgrunn kunstforening艺术中心
展览地址:地址 / Venue: Storgata 169, 3915 Porsgrunn, Norway
出 品 人:高平、邱晨枫
主 办: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Porsgrunn kunstforening艺术中心
特别支持:西班牙国际文化艺术基金会

展览简介:
作为对挪威艺术家奥利•约翰•安达尔的“少作——构建资本主义社会的灵魂”展览的回访,2010年11月14日至12月19日,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在挪威的Porsgrunn Art Society 推出“静室•寻乡”董文胜个展和“幽微之境:历史与现实”高世强个展。这两个个展试图将中国当代艺术最新的一些变化呈现给挪威的观众,即生于1970年代的中国艺术家开始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书写者。他们对媒介的使用更加宽泛,其中,影像和装置成为他们最重要的语言方式;他们对历史开始进行全面的重新审视并流露出复杂矛盾的心态;他们不讳言自己对于传统的迷恋,并试图接续自身传统的文脉,这个传统包括古代的传统和现代的传统;他们以破坏旧的宏大叙事的自觉与勇气试图建立另一种想象之中的新的“宏大叙事”,并将承受其可能失败的命运;他们试图整合人文领域的各类知识,并对它们进行断片式的理解,呈现出某种独特的学者艺术家气质;对新价值的追索和确证充满热情等等。

出生于1970年的董文胜把目光聚焦于对中国江南美学的再发现。在我看来,这种再发现是对“后传统”社会中作为历史的传统的认识与追怀,一定程度上是在进行某种意义的文化“复古”,从而避免一种陷于无望的“自我撕裂”。“江南”在当代艺术领域是一个看起来貌似地域性的课题,但它与中国传统文脉的联系最为直接,因此,它的价值和魅力愈来愈被重视中国精神传统的人们所关注。董文胜迄今为止的所有作品都与他生活的江南小城常州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他的创作自由地穿梭于摄影、装置和实验电影之间,巧妙地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园林”、“石头”、“刺青”、“骷髅”、“青苔”等等。从早期的后花园系列、静室系列一直到最近的以人体骨骼为主要媒材的系列摄影作品,他已经从对发生于特定情境中的神秘感、超现实性以及古怪的性活动的特别关注中走了出来,从而去思考更为抽象的问题,比如时间、存在、虚无等哲学问题。这次重点展出的静室系列作品,灵感来自盛行于中国明清两代的文人绘画题材,如《清供图》。与西方人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个人情感不同的是,中国文人往往喜欢在一些器物上挥洒才情寄托忧乐。静室中的器物在恰到好处的黑白光影中呈现出浓厚的禅意,仿佛它们的灵魂归属于一个过去的时代,但事实上,这些器物都被摆放在象征着工业文明的水泥地上。董文胜的实验短片则充分昭示了江南美学中阴柔的一面。作品《惊蛰》所流露出的对逝去传统的哀悼的情绪,可以明显地看出,它是受到了1930年代中国著名作家郁达夫小说中那些新旧交织的文人的苦闷心态的影响;而《梅雨》和《小暑》则是与性的初萌和生命的成长有关的两部短片,朴素的纪实镜头中充满了江南特有的濡湿诗意。他的更为重要的影像作品《石沉记》几乎以自然主义的手法表达了传统文脉与当代社会全球化进程的纠缠,以及对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的对抗。而他最近的录像作品《驮峰寻乡》则延续了他作品中的一贯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如何在传统文化解体后的“后传统”社会中寻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而事实上这个寻找的过程本身是充满困惑和无望的。




[沙发:1楼] guest 2010-11-15 07:52:33

[板凳:2楼] guest 2010-11-17 19:05:06

[地板:3楼] guest 2010-11-20 15:16:56

[4楼] guest 2010-12-04 13:10:00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