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记忆考古”邱志杰个展
发起人:two万五  回复数:0   浏览数:1576   最后更新:2008/01/15 07:44:32 by
[楼主] two万五 2008-01-15 07:44:32

[attachment=77485]

“记忆考古”邱志杰个展


展览时间:    2007-11-01~2007-12-15
开幕酒会:    2007-11-01
展览地点:    艺术方位画廊
主办单位:    深圳艺术方位画廊

展览前言
                     读邱志杰的《记忆考古》与《乱码》有感
                                    ——严善錞

  当代文明的急剧发展,使迫我们不得不用一些新的词汇或概念来解释自己的生活。譬如,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历史”也许不再是指发生在百年甚至十年前的事,他们似乎更愿意用“代沟”一词来表示那些对他们来说是不容易理解或者过去了的事件,来表达他们对于“历史”的理解。更令人沮丧的是,这“代沟”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我们显然不能从它最原始的“父与子”――这种在人类的生命延续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来理解,换句话说,仅就时间而论,今天的“代沟”可能只有五年的间隔,而不是二十年。理由很简单,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语言和电子游戏的日益翻新,正在不断地塑造着年轻人的思维模式和语言风格。确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语言,而“代沟”也正是由语言产生,据此,我们也就可以更加准确地去理解海德格尔的名言: “语言是存在之家” 。我们的语言开始越来越模糊和歧意,文化和艺术的品质也随之变得更加的飘忽不定。我想,这正是邱志杰的《记忆考古》和《乱码》系列的一个基本的创作背景。

  在《记忆考古》系列中,邱志杰截取了具有社会变革特征的词句,以传统的刻碑方式,为我们再现了三千年的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其中近百年的变革尤其令人振奋。这种社会变革的印记不仅体现各种特有的呼声中,也体现在字体的变化――从商周金文、到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到宋代的行书,一直到现代的钢笔字和印刷体。在这里,我们再一次地感受到了“历史”――这种与其说是人类的记忆、不如说是遗忘的精神产品的虚幻性。革命导师列宁曾有过这样的一句格言:“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其实,从大脑的生理属性来说,如果我们没有遗忘的能力,我们同样会失去记忆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出现的精神空虚、文化健忘等等症状,实际上正是由于我们不懂得遗忘,我们大脑中储存着太多的垃圾信息,我们没有及时地将它们删除。邱志杰试图用“纪念碑”这样一种强化了的图像,来刺激我们的视觉神经,让这些曾经改变过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简短信息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我想,这是一种有效信息,因为它们实际上也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现存状态。我们应当像艺术家创造它所期望的那样,让它们成为每个人心中的丰碑,永远地去祭典,尽管我们已经很难知道这些语词准确的意义。

  在《乱码》中,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计算时代人们对语言即“数字语言”和“图像语言”的另一种的认识。数字和图像,是人类除了文字之外用来表达我们思想的两种基本的语言,它几乎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即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代名词。当汉字五笔的输入法(以取形为特点)发明、并在进入日常写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速度上的优势后,不仅使那些呼吁用拼音化来改革汉字学家一度沉默,也使我们的艺术家发现了这种由数字技术带来的具有表形特点的文字的惊奇效果,尤其当这种技术出现混乱时,文字也随之出现了有趣的错乱。这种理应在我们的电脑中删除的错乱,在阻断的文字与语言间关系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刺激我们的大脑下意识地去寻找它们意义――这是由我们预成的阅读心理造成的。于是,当艺术家将这种“乱码”制造成一件艺术品后,读者就成了这件艺术品的一个主动的欣赏者,这样,艺术家也就实现了“共同创作”的期望。在《记忆考古》中,我们看到的是艺术家如何强化有效的信息来追忆历史,而在《乱码》中,我们看到的则是艺术家如何将垃圾信息转化成有趣的素材,这也就通常所说的“化腐朽为神奇”。事实上,在我们的艺术史中,这种通过错误来进行创造的观念,有着不小来头:音乐中的和声的对位法起源于唱诗班的男女生的错误声部,抽象主义的理念则是他的祖师爷康定斯基从一张倒置了画中发现的。不过,在此我到更愿意援引现代中国画大师潘天寿的一句格言,来表示自己对邱志杰艺术的理解:“笔有误笔,墨有误墨,其至趣不在天才功力间”。

[attachment=77486]

[attachment=77487]

[attachment=77488]

[attachment=77489]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