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新是“新媒体”的新;媒体是“新媒体”的媒体。
发起人:爽歪歪  回复数:0   浏览数:1578   最后更新:2010/11/02 10:20:44 by 爽歪歪
[楼主] 爽歪歪 2010-11-02 10:20:44
转自博客“刘敏的艺术空间”


新媒体在目前国内艺术圈只限于“话语”的讨论;在“形式”上都是现成的技术套用——是目前现有的当代艺术类型的一副马甲而已。 我常常理解别人的想法,支持人家的活动。时间长了,我也总结了一套说法“不怀疑你的热忱;但怀疑你的动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现在)想想也对,“但并不绝对”。有些事情在自己没有“能力”的时候,讲出来,什么也改变不了。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或同伴们。所以有些事情想明白了是对自己负责,在分享这一切的时候尽力做到问心无愧吧。
我不反对这里的“新”应是传统的延续和荣誉的继承。当然我也不排斥“扯淡”带来的乐趣。“整齐划一”的缺点就是在过程中丧失了喜感——单调且乏味,从而失去了玩乐的心态。那些一板一眼,上纲上线的争论或辩解是很容易打消年轻人参与到其中的积极性。所以想“说话”,又苦于无法正常表达的主儿们,只剩下幽默一把自己的同时不忘玩弄一下同伴的下场了。
在国内做事情很累心,什么意识呢。你要立一个事儿,就得先摆平一个事儿。要不就是孤立的。其他没有例外,否则都是很傻B的一种想法。如同影视明星试图追求真爱一般可笑。所以有些试图想成为职业艺术家的朋友在遇到不爽的事情时,表现得像个小学生。“对不起,我想回家搞创作。”但话说回来,我倒是挺赞同上期我翻译的一篇关于中国暴发户型艺术家的文章里提及到的一句话:“很多艺术家关心的是如何完成一幅作品,或把一个东西弄得像一件作品······。”大家在国内很多行业里混,其实就是排队:体制里的,体制外的人的绝大多数的都还是比较传统的。所谓传统的人,就是相信有公信力且追求自我实现的人。但这里面就会有等级和特权的问题。你打开不了新的思路,就只能老远得排在后头。可乐的是每天都会有人整得我哭笑不得——“我得告诉你哥们儿,才情这玩意儿是靠不住的。”
参观国内的“新媒体”展览。目前这个阶段给我的只剩下两种感觉了——感动或者无聊。当然这里有个十分狭隘的解释;我参加了的肯定是“感动”了,否则就是无聊了。哈!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新媒体”在国内是一个处女。如同一个黄花闺女一般,她的前途是被选择的。她不能自由恋爱却只能选择包办婚姻。所以包办的得由家族长们来决定;要有身份且得有地位与特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新媒体”在国内显然已经是一个从上而下“大一统”的案例了——掌握“话语”的人找来现成的、成功的艺术家,然后包装他们,给大伙儿一个新的身份。最终这里面就会有所谓的高低,也有了所谓的新格局。
如果我扭曲一个事实,假设一个定义。一般的人只要能从中找到慰藉,找到创作的自信的话,那岂不是件好事儿。但往往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在明星的照耀下,普通人会失去继续探究的动力,转而对某些具体的事情“急功近利”起来:什么名声呀;地位呀;财富呀。这些东西都会一股脑儿得霸占你的思想;其实我们一直都在用“社会成功学”行使着自己各式各样卑微的理想。 中国当代艺术的源头严格上来讲是同体制的、学院派的比较中形成的,是逼出来的。不过有了海外市场以后,这种解释就有了更多的内容和解释。比如我们都是用对立的眼光看待矛盾,再用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一个“创造力”的问题。这是现行的经验,也是革命教养出来的素质。我们要搞一个新东西起来,就要先消灭掉一个老东西。同样我还想扯一个更远的话题。中国的哲学在整体上是经验主义,是化繁为简,但不见得就是“实事求是”。所以最后得出的一个所谓的概念,但我更愿意理解成它们只是一个个“教条”。这个“教条”一旦形成,就是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权威。权威是不能反驳 的。所以妄图改变“权威”的人,某些试图通过内部改造的是十分困难的。大家不会坐在那里听你说,听你解释。所以“改变”最后必然变成“造反”。是从下而上的“反动”。这是一个出发点,是一个被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青年们所喜闻乐见的“前途”。
但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情况是不一样的。它和所有国内文艺圈面临的问题是一样一样的。在资本与特权并驾齐驱的当下。所有事物都不是在“线性”发展的,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当顽固派依旧怀恋“尊严与荣誉”的时候,蠢蠢欲动的少壮派们早已“与魔鬼签了约”。其实大家都奋力摆脱极端,向中间靠拢。都为得是争取更大的空间与实惠。
所以我认为“新媒体”的自我造血周期会比当年的“当代艺术”的会更快、更有效。它在情绪上显然已经不需要那般的苦难,那般的深刻。虽然目前它与当代艺术的关系搅和得很火热。我们试想一下前几年十分火爆而最近逐渐被冷落的“创意市集”。这种比较好比国企与商铺的对比。当然我这样说,有些人会很不高兴。但我告诉你,你的那些所谓的“坚持”到了最后很容易变成“劣迹”。比如中国的“独立电影”,我形容它是电影行业的“肿瘤”;但“肿瘤”也是肉嘛。眼睛闭上也是可以咽下去的吧。哈!
新媒体如果咱们纯粹谈形式的话,无非是录像,动画,互动装置以及一些杂七杂八浑水摸鱼的样式。正如我文字开头说的,新媒体就是在借鸡下蛋。从体制里面讲它是可以用来建设学科,扩大招生的。对其以外的艺术圈来说,它正是为彼此划分范围的最好时机。所以两类人群在有意或无意中都会向你介绍“新媒体”美好而广阔的未来。
严肃一点大家聊的话,新媒体在本质上需要新的学术来支持;这些不是从国外淘;同样也不能简单得从传统里挖。而是从当下的社会现象中去考量的。不过这也是个问题:你会在“考量”中不自觉得走上“现实批判主义”的老路。“现实主义”的拥趸在国内的都是极其蔑视“技术”的。套用一句国外新媒体的关键词,叫“科研与艺术”。这在骨子里就会与中国的路数相互抵消。我们缺乏的是对事物的“标准化”以及“合法化”。“标准化”讲究的是“逻辑”与“量化”,相对应的国内却实实在在的是“特权”与“经验”;“合法化”是契约精神与法制社会。比较而言国内,加上前面对应的两条先决因素,对于那些投机艺术的人来说这个绝对是致命的。不过我不懂商业,也不知道政治内幕,所以我会把“学术”这一块作为我攻克的重心。我想新媒体在本质上用通俗一点的说法来讲还是应该强调“科技创造”对“人文发展”的阻碍:比如基因工程对应的自然生殖;低碳经济对应霸权政治;网络社区对应的人性表达等等。这都是时髦话题,同时也是新世纪的艺术家们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技术”在这里显然成为了一把了解世界发展趋势的钥匙,成为一个研究未来愿景的方式。而不简单地把它视作一件“外套”,一个“马甲”。这样的做法其骨子里却依旧是些陈词滥调罢了。
最后想说,我很理解一些人“实际”而“现实”且“务实”的需求。但请你在发言的时候不要那么的理直气壮显得凡是都理所应当的样子,这样我会觉得你十分的滑稽或者可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