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推翻悲情形象定位“英雄胜利之城”
发起人:香烟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835   最后更新:2010/10/24 01:41:54 by 香烟头
[楼主] 香烟头 2010-10-24 01:41:54
2010年10月23日 18:14南京晨报

晨报讯 说起南京的形象,你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形容词是什么?可能不少人想到的是悲情。听到“十朝都会”的介绍后,不少人会脱口而出接一句“短命王朝”……这些固有的刻板印象,让如今的南京有些尴尬。记者昨日从南京市委宣传部获悉,该市将推出系列电视片《重读南京》,这一部官方制作的“城市形象片”要颠覆“伤感之地、悲情城市”的印象,以期重塑胜利之城的“城市名片”。

南京城市形象一直被误读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有着悠久的历史……”每次讲解到这里的时候,导游小胡经常会收到相反的反馈,“很多游客自然会议论开,都是短命王朝,然后还会扯上风水什么的……”大学毕业后从事了导游工作六年的他有点郁闷地对记者说,感觉这个时候说的是一个负面形象。“明孝陵、中山陵、江东门纪念馆,这些都是外地游客来南京的最重要几个参观点,有人就形象地说成是坟墓一日游……”他表示,这些在很多外地游客中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但其实南京还有很多文化资源,比如郑和航海、汤山猿人……很多人都不知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众多城市文化的书籍中,南京的历史则多被冠以悲情的定义。

“南京需要进行一次‘重读’”,虽然大家都知道它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但其实一直被人们长期误读或错读,没有真正地读懂它。”《重读南京》项目的负责人表示,南京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核中最本质、最主要的精髓却被忽略不见了。还原一个真正的南京,是他们这次重读南京行动的出发点。

据介绍,由南京市委宣传部和南京广电集团联袂摄制的80集电视文化系列片《重读南京》,一大目的,就是要全面颠覆长期以来一直被世人过度渲染、缠绕在南京头上的“短命王朝、偏安朝廷、悲情城市、伤感之地”的城市定位,以宏大的篇章,详实的史料和真实的细节故事,还历史的本来面貌。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要重塑南京“文化名城、佛教之都、英雄之城、胜利之都”的城市形象。

宣传部长为南京“正名”

“历劫与偏安、耻辱与哀怨,只是属于南京的一个侧面,甚至表面。”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叶皓日前专门撰文《重读南京》,为南京正名。他认为,过去我们习惯于从历史的细节和琐碎里去挖掘南京城的气质和标签。但如果从宏观的角度去重读南京,把它放到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长河里去,他承载更多的是中华民族文明肇始、救亡图存、繁荣文化、走向复兴的责任和使命。

他认为,与其他古都相比,南京的王朝偏安多、寿命短,但这正反映了南京屡次承担过中华文明“救亡图存”的责任和使命。一旦中原和北方遭遇游牧民族的致命性冲击,南京就会成为中原华夏文化的避难所。《世说新语》、《昭明文选》、李白诗篇、王羲之……从更广阔的历史角度来看,可以说历代王朝在南京偏安之时,多是文化百舸争流、群星闪耀之际。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改革开放的理论号角声《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文章诞生在南京……叶皓表示:“回顾南京的历史,不会抹去些关于辱国条约、关于屠城、关于沦陷之都的悲伤记忆,但历史也同样记住了恢复中华、肇始共和、浴血抵抗、凯旋还都的光荣,更记住了新中国取代旧王朝的伟大时刻,见证了从失败走向胜利、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转折。”他认为,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华民族英雄胜利之城。

新定位主打“英雄主义”

“避难之所、偏安之地,似乎总是和被动、懦弱与妥协联系在一下。但如果仔细留意一下历史,我们会发现,南京绝非如此,”叶皓强调,举凡在外族入侵的动荡关口,南京都见证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抵抗和胜利反击。南京的确有过不少悲伤,但那是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南京是为国家和民族承担了伤痛,这只能引起人们对南京更多的赞叹和崇敬。

记者从摄制方了解到,这部《重读南京》时间跨度极大,它的起点是在汤山溶洞发现的汤山猿人头骨化石,以全新的视角从在南京的土地上出现原始人类,一路讲到当代的改革开放。这部文化系列片被分为四个部分,取名为“文明肇始、帝王之州”、“救亡图存、薪火相传”、“偏安一隅、文化繁荣”、“英雄之城、胜利之都”,由此也可见南京重塑城市形象的良苦用心。据介绍,这部电视片将系统梳理并彰显南京城市属性中英雄主义的文化主脉。用历史上的名人轶事编织故事,讲述蕴藏在南京的江河湖泊、山川景物中的群雄逐鹿、汉典唐章的豪气与文气,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繁盛华彩。

据了解,这一部80集文化系列片《重读南京》,每集7分钟,共560分钟。南京广播电视台从2010年10月21日起,每晚2集播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