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性
发起人:爽歪歪  回复数:4   浏览数:1891   最后更新:2010/10/21 20:14:27 by guest
[楼主] 爽歪歪 2010-10-12 11:23:20
作者: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 译/汪洪章 来源:当代艺术与投资

吃者与被吃者的内在性

  我打算从一个较为狭窄的观点来考察动物性。这一观点对我本人来说也不是没有问题的,但其价值在以下论述中还是明显的可以看得出来。从这一观点看去,动物性就是其直接性和内在性。

  相对于其所处的环境,动物的内在性可得到明确定位,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在下文不打算太多地提及,但决不会忘了这一点。我的论述,其结论还会回到这一出发点上来,即:当一个动物吃掉另一个动物时所发生的情景。

  当一个动物吃另一个动物时,被牺牲的总是吃者的同胞。我将论述的内在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而言的。

  我将论及的不是得到确认的同胞本身。在吃者与被吃者之间,并无某种超越性。两者之间当然有区别,但是,一个动物之所以吃另一个动物,它并不是在确证了这一区别后才去吃的。

  某一特定种类的动物,相互之间是不吃的……也许苍鹰在吃母鸡时不能像人类那样,把自己与对象清楚地区别开来,它可能并不清楚自己与母鸡有什么不同。但是,这一点并不重要。要做区分,必须把物或曰对象作为自在之物加以确定。如果对象没有被确定,就不存在任何可以辨识的差异。被另一个动物所吃掉的动物并没有被确定为一个对象。在吃和被吃的动物之间,并不存在屈从的关系。屈从的关系只存在于物与人之间,它把对象,物与人联系了起来。在这种关系中,人是拒绝被看作物的。对动物来说,时间空无一物,毫无意义。只有当我们作为人存在时,物才在时间中存在。在此,它的时间延展性也才能被我们感知。但是,被另一动物吃掉的动物只能存在于时间延续的此岸;它被吃掉,被毁灭,只是从一个世界中消失而已,这个世界中,一切事物的确定都是依据的此时此刻。

  在动物的生命中,没有任何东西能引入主子与主子可使唤的仆从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确立自主方和依赖方。动物间的力量是不均等的,因此才会有这一种动物吃那一种动物的事,但是它们之间的力量也只存在量上的区别而已。狮子并非百兽之王。以水来作个比喻,与弱于狮子的别类动物相比,狮子也只不过是压倒前浪的后浪而已。

  一种动物吃另一种动物,这一事实并不能改变一个基本情况:每一种动物生存在世界中,就像水在水中一样。动物的境况确实包含有人类境况的成份;如果需要的话,不妨将动物看作是主体,而其余的世界则是客体,是物;只不过动物从来就得不到把自己看作主体的机会。这种境况的根本成份只有人的智力才可以把握得到,而动物则是体会不到的。

  动物的依赖性和独立性

  不错,动物就像植物一样,相对于其余世界而言,它们毫无自治权可言。氮原子、金原子、水原子,不需要从周围获得任何东西就可存在,而且无处不在。它们无欲无求。更为普遍的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干涉得了一个原子与另一个原子或其他原子间的那无处不在的关系。而世界上生物体的无处不在则与此不同。一个生物在其周围(或之外)寻求别的原素,这些原素对它来说也是无处不在的;它必须与这些原素达成(相对稳定的)种种无处不在的关系。这样一来,它已经不再是水中之水了。或者,如果还是水中之水的话,那它也只有在自己设法给自己提供营养的情况下才行,否则它就得饿死。有机体的生命之流(无处不在性),由外向内,由内向外,也只有在某些条件下,才能得以延续。

  再者,一个生物有机体是从与其相似的程序中分离出来的,每个生物有机体都是从其他生物有机体中分离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有机体的生命,在强化与世界的关系的同时,又在从世界中抽身出来,从而分离出植物或动物个体,并因而使其在分离出来后,理论上可以被看作是自治的世界。当然,这么说的时候,重要的营养关系没有考虑在内。

  对动物性的诗意化误置

  事实上,尽管人是从动物生命来的,但世上没任何东西能比动物生命更令人迷惑不解的了。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位于悄天声息的宇宙中心的地球更令人不可思议的了。说起来,这地球既不具有人类给予事物的意义,也不具有事物的无意义。每当我们不带反思事物的意识去想象时,这一点就尤其明显。不过,我们想象事物时,实际上不可能不带有意识,除非独断专行,故意那么去想象。因为,我们和想象这两个词本身就含有意识——我们自己的意识——它们黏附于自己的存在,难解难分。毫无疑问,我们可以对自己说这种黏附性也是脆弱的,因为,我们有可能会停止存在,而且有朝一日甚至会永远停止存在。但是,一个物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除非它出现在一个取代了我的意识的意识中,但这必须在我的意识消失后才有可能。这道理很简单。可是,动物的生命与我们的意识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它是个令我们感到惴惴不安的谜。想象一下没有人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只有动物能睁眼打量物,动物既非物也非人。人们只可想见这样一种景象,其中空无一物,因为这一景象的对象只不过是一种划过长空的物的运动而已,这些物对充满意义的人的世界来说,自身毫无意义可言,因为只有人才能赋予物以意义。因此,我们对这一景象的对象无法加以确切的描述。或者说,言说此对象的确切途径,似乎只能用诗化的语言。因为,诗所描述的东西毫无例外地都指向不可知的东西。正如我们可以用虚构的形式去谈论过去如在目前一样,我们最终也可以用这种形式来谈论史前的动物以及植物、岩石和水系,也好像它们都是物似的。但是,要是我们谈论维系在这些条件下的风景的话,那就只能是子虚乌有了,或者只有诉诸于诗意化的想像了。睁开眼睛根本不懂所看到的一切,在这样的世界中,根本毫无风景可言。因为,用人类的语言来说,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眼睛压根儿就什么也看不见。比如,我目前的脑子里一片浑沌,正在傻乎乎地思量着那一片无的景象,我开口说话道:“没有景象,什么都没有,除了恐惧、痛苦和死亡所限定的空灵的迷醉外,了无一物,然而正是这恐惧、痛苦和死亡给了这四大皆空的无以一种厚重感……”我这是在滥用诗的表现能力,是在以模糊闪烁的言词来替代无知的无。我知道,思想免不了会闪烁其词,以给自身带上一层令人迷醉的光晕,或者叫做丰富性、光辉性以及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但是,这种诗,只不过是一种方法,通过它,人从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走向最终的种种意义和一切意义的扭曲变形,使意义发生移位,而这一点将很快证明是不可避免的。在没有人眼的注视即可相象到的事物的荒诞性和动物置身其中的事物的荒诞性之间,只存在一种区别,这就是:前者的荒诞性即刻暗示我们的,是精密科学那明显的简约化过程;而后者的荒诞性听任我们受那不容挡住的诗的诱惑。因为,动物不是简单的物,它对我们说来也不是秘不可测的。动物在我面前展示了一种深度,这种深度我是熟悉的,它吸引着我。某种意义上说来,我了解这一深度。这一深度其实就是我的深度。同时,它又是离我最远的,因而当得起深度这一名字,确切地说,也就是我感到深不可测的东西。可这么说还是有点像诗……只要我还能将动物看作是物(如果我吃了它——以我喜爱的方式,而不是以另一动物吃的方式——或者如果我奴役它,或把它当作科学的对象),那么,它的荒诞性就像顽石或空气一样地直接明嘹(如果人们愿意的话,还可以一样地切近,似可触摸得到),但是,动物并非总是可以,也绝不会全部被沦入那类低劣的存在。那类低劣的存在只有物才配有。某种温柔、神秘而又令人痛苦的东西,把那份使我们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的亲情,给抽了出来,从而将其一线微光照进动物那黑暗的夜空。结果,我所能看到的一切只是这样一个场景,它将我投入那黑暗中,令我目眩,将我带到这样一个时刻——对此,我不再怀疑——其时,清晰可辨的意识将我带向很远,很远,使我最终远离那不可知的真理。这真理,从我自身流向世界,好像只是溜走似的。

  动物存在于世界,就像水在水中

  关于那不可知的东西,我随后再谈。目前,我必须从令人目眩的诗中脱开身去。诗,从经验的立场看来,似乎清晰可辨。

  我可以说,动物的世界就是无处不在性和直观性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对我们说来是神秘不可测的,不可测得使我们看不到一点得以超越自身的能力。这一事实颇为消极,我们因而也无法对其加以绝对确证。在动物身上,我们至多只可想像那种能力的萌芽,可是看得不够清楚。尽管可以研究这些能力的萌芽,但这种研究产生不出任何正确的观点,以确证我们对无处不在的动物性所拥有的看法。这对我们来说,也算是宿命吧。只有在人的界限之内,才能清晰可辨地看到物相对于意识的超越性(或者意识相对于物的超越性)。实际上,如果超越不是萌芽状态的东西,如果它不是像固体物质那样构成的(即,在某些给定条件下,其构成不变),那它就什么都不是。事实上,我们不可能立于不变的凝固物之上,我们只能从外部,根据超越的缺场,来考察动物性。这样,在我们看来,动物在世界中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像水在水中一样。

  动物根据不同的场合,会有着种种不同的行为。这些行为是我们可能作出区别的出发点。但是,这种区别的工作,要求对象的超越性必须明晰。动物在不同的场合,其行为的多样性并不能作出意识分明的区别。有些动物虽然自己不吃自己的同类,但它们并没有意识到,它们仍然没有能力认出同类。因此,遇到新的情况,它们也并不会产生新的行为。新的情况只提供了足够的条件,以便清除遇到的障碍,至于障碍清除了没有,它们是意识不到的。如果一只狼吃了另一只狼,我们不能就此说,那吃狼的狼违背了狼通常不吃狼的规律。它并没有违背这条规律,它只是遇到了规律派不上用场的情况而已。尽管如此,对这只狼来说,它与世界仍是一个整体。它遇到了既充满诱惑,又令它烦恼的现象;其他现象与同类物种的个体,与食物,与惬意不惬意的东西,都是一致的,因此,出现的东西毫无意义,或者只是一种符号或别的什么而已。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打破一种整体的连贯性,其中,恐惧本身在消失之前所宣明的东西,也不会被清楚地听到。甚至敌对双方打仗也都是另一种形式的内乱而已,其中看不见的影子受到刺激后,不得不起而作出反应。如果一个动物打败了对方却不理解对方的死,就像人打死了敌人还得意洋洋,那么,这恰恰是因为对方并未打破那连贯整体的延续性,它的死也未能重建这种延续性。对这种延续性,我们尚未加以探讨,已探讨的也只是两个生物体进行殊死决斗中的欲望的相同本质。动物决斗后目光中所表露的冷漠无情,正是存在的表征,这种存在与人世的存在根本没有什么两样,大家都像水在水中一样地漂行。如此而已。
[沙发:1楼] guest 2010-10-15 23:43:38
牛!

[板凳:2楼] guest 2010-10-15 23:44:25
牛!

[地板:3楼] guest 2010-10-16 15:08:28
也可以参考德里达的 The Animal that Therefore I am 和Agamben的 The Open: Man and Animal
[4楼] guest 2010-10-21 20:14:27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