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艺术创作基地将在南京开放
发起人:大药房  回复数:2   浏览数:2708   最后更新:2010/10/18 18:02:27 by guest
[楼主] 大药房 2010-10-10 11:29:36
2010-10-10 03:25:00 来源: 扬子晚报(南京)

今天是第19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在南京江心洲的小岛之上,中国首个精神病人艺术中心原本准备今天开放,但推动这个“南京原形艺术中心”成立的南京当代艺术家郭海平解释说,因为还有些资料、展品没到位,因此决定将艺术中心正式成立之日往后再推些日子。

  本报读者可能对郭海平并不陌生,2006年10月10日,他“潜入”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和该院的患者一起生活了3个多月,挖掘出了多位“大师级”的艺术家,在海内外都引起了巨大的关注。本报2007年11月11日曾以《精神病人绘出“梵高般杰作”》加以报道。

  四年来,郭海平对让精神病人拿起画笔的事业一直着力推动,并决心创办相关的艺术机构,为精神病人“寻找一个医院之外的艺术空间”。

  什么人可以进入艺术中心?

  有绘画天赋的精神病人

  几次和郭海平接触,张玉宝是他嘴边常提的祖堂山精神病院的一个患者,郭甚至以“中国精神病艺术奠基人”这样的高度,来看待他眼中的这位“大师”。

  不过,自从2006年张玉宝第一次拿起了画笔进行创作后,因为药物治疗对其精神的抑制和封闭的环境,数年来这位“大师”已鲜有作品问世。

  和常人作画不一样,精神病人画画完全依靠灵感创作。“他们的画不是思考出来的,百分之百依靠灵感”,郭海平介绍说。近些年,郭海平也常要求张玉宝去画画,但被张拒绝,“脑子里是空的,不想画”,张玉宝摇着头表示。

  4年过去了,除了《旗帜》之外,张玉宝仅仅创作了一幅作品。今年9月,郭海平再次来到精神病院,问张玉宝还能不能画,没想到张回答说“现在有灵感,可以画。”郭有些激动,原本准备让张玉宝画铅笔画,听张玉宝描述他要画一团雾,里面有白颜色的东西后,郭又赶紧让人准备画布。

  现场没有调色板,医生就把金属病历夹拿给张玉宝。就这样,一切都在急促中,亢奋的张玉宝画下了一个顶着一团灰雾跑的人,脚以上是巨大夹杂着白色的深灰色的雾团,其下两只小小的蓝色裤管貌似在竭力奔跑,而画的背景则是更大的雾蒙蒙的暗灰。

  完了,张玉宝在画的右下角郑重地署下了作品名:《追梦者》。站在画家周围,郭海平和医生们面对张玉宝的再次灵感爆发,看得目瞪口呆。“极高的艺术价值、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郭海平说,他说张玉宝的这幅作品将是南京原形艺术中心的“镇馆之宝”。

  画《追梦者》时,张玉宝表示,这个场景只不过是“他梦中的第一个场景,后来还有很多故事”,然而郭海平让他接着画时,这位“大师”很痛苦地表示:“再也想不起来了,想得牙疼!”

  郭海平认为,大量神经类药物让精神病人安静的同时,也摧毁了他们的灵感。换言之,对于这类有艺术天赋的精神病人而言,精神病院现有的治疗,未必是他们康复最好的手段,因之他要创立一个精神病人艺术中心。为这些天才们——郭海平相信在中国一定还会有不少——寻找一个医院之外的生存空间。

  来南京原形中心能干什么?

  期望给精神病人一个平台

  南京原形艺术中心位于江心洲的南部,是一幢三层的小楼房。一楼是陈列室,展览中外一些精神病人的艺术作品,除了郭海平从祖堂山精神病院搜集的中国首批精神病人的作品外,还有日本的草间弥生、法国的博斯科等国外精神病艺术大家的作品。

  今年8月,在南京市建邺区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艺术中心领到了民政部门颁发的民办非企业登记证书,业务范围一栏里写着“原生艺术的创作、研究、展览、代理”,意味是这家独特的艺术中心已获得了准生证。

  “我这里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目前关于精神病人艺术资料最全、展品最多、研究最深入的地方”,郭海平骄傲地介绍说。

  在该中心的二楼便是精神病人的画室,有4个房间,可供4位精神病人同时创作。精神病患者的家属肯定会问:“患者能在我这儿得到什么?”郭海平表示,这些有绘画天赋的精神病人来他这儿画画之后,对其本人的帮助是两方面的:“不仅有利于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找到一个表达自己的空间;而且中心会根据他们的创作情况,给予一定的经济回报,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今后的目标是,让精神病人也可以自食其力。”

  在郭海平的设想里,艺术中心的理想状态是,这部分精神病人的艺术作品被市场认可,然后这部分精神病人就能够完全依靠自己养活自己,甚而可以藉此康复,回归正常社会。郭海平介绍,等他的艺术中心正式成立开放之后,该中心将对全国所有有绘画天赋的精神病人免费开放。患者家属如有此意愿,都可以和他联系。

  精神病人来得起中心吗?

  一切都是免费的

  “来到中心之后,我们对精神病人都是免费的,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公益”,郭海平介绍说,开办这样的艺术中心,租房子、请医护人员等开销,耗费都不小,这些一直阻碍着他实现心愿。不久前,他遇到了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家,南京某外贸公司老总曾丽华,她决定不求任何回报,每年至少拿出30万元,赞助郭海平3年,承担这些基本的开办费用。

  说到南京原形艺术中心的未来,郭海平举了日本的例子。日本精神病人艺术在五年前和中国现在的情形差不多,但在一些懂得艺术的精神科医生的发掘之下,日本全国找到了不少的精神病人艺术家。日本彩票机构随即决定资助这项事业,三个相关的艺术机构于是成立,日本各地精神病院发掘来的天才都被汇集其中,进行创作。

  郭海平期待,有更多的社会力量来支持这项事业,通过关注精神病人的艺术,从而达到关注精神病人的人格、尊严和价值,让他们有机会能重返社会。

  本报记者 冯海青 谷岳飞


[沙发:1楼] guest 2010-10-10 23:46:04
江心洲这下热闹了
[板凳:2楼] guest 2010-10-18 18:02:27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