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胡志明小道】巡回排演第一幕展示现场!
发起人:阿提巴巴  回复数:43   浏览数:4726   最后更新:2010/09/21 18:50:14 by guest
[楼主] 阿提巴巴 2010-09-05 03:53:42
 

第一幕

 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北京站) 

2010/09/04--2010/11/14

长征空间


先讲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想要买双回力鞋,羞于在大庭广众之下露出自己的香港脚,于是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凳子上。去商场时,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到了商场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于是非的返回取码。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呢?”他说:“宁信度,无自信也!”

个故事并不只是送给展览,也送给前来参观的观众。

对于胡志明小道的这次排演展览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展览看待,因为经过前期行走中的长时间的实践准备、理论混战与自我反省。已经给观众抛出了很多预想。在展览之初就已经一个对于艺术的欲望暴露给了观众。观众、艺术家、主办方都各自揣着自己尺码去寻找那双适合自己的回力鞋,那结果究竟是回避了香港脚的尴尬?还是说香港脚经过几番折腾此时被推向幻想之巅后又重重的落回到内心之深处酪下了一个不可愈合的伤痕?简而言之:心理阴影。


此处讨论理论与艺术的关系是大不可不必的。与其想从展览寻找到两者关系的内核,还不如用齐泽克话说就是,不如思考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形式。一方面不光这个这个内核虚无与不可复原,另以方面从更实际与具体的角度看这个事情那样的争论对于现有问题的解决更是于事无补。在这个前提的映照下接着看此次展览表现传达出来的一些理论与艺术征兆吧。

从前言以及更多胡志明言论之中可以看到一个很重要“非艺术家”共识对“艺术本体”迷信的破除。艺术本体被政治接管。此处的政治是广义上的政治,当然按照现有后马克思理论的说发政治这个东西现在是无可不不入,阴魂不散,充满了整个社会的细枝末节。这样解决很容易造成误伤,那么这里换成陈界仁的说法“如何艺术的政治”。对于才华,个性迷恋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噩耗。对个人神秘化,异化的破除是从根本排除掉艺术家个体方面自以为很可靠很独特的那个基石。再次基础上对已艺术新形式的追求就完全变的毫无意义,此处理解可以参见阿兰·巴迪欧:当代艺术的十五个论题:(怎样不做一个浪漫主义者?) 

从艺术家方面又是怎么样的呢?在胡志明小道自我反省之后,此前的“生产型艺术”是否已经真的发酵出了新的艺术可能?这就的看这次展览的具体作品里。但是从此次作品这样的期望并未体现的十分明显。此时的结果已经很容易的导致出现前面要回避的一个讨论,理论与艺术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既然回避了那就暂时不讨论,此时作品与行走总的理论怎么会是如此形式?此处我没法分析清楚,纠结于不可解的矛盾心理也就快成了一开始说的“心理阴影”。于是只能提几个问题:

1,艺术的物化。这个问题在行走的路上已经被反复讨论过。此时展览看出对于物化的讨论是否并未出现什么可喜的端倪。这对于物化一方面是艺术家的作品,另一方方面对于主板方来说这个巡回排演展览不也是物化的一个形式?如此短时间的急于物化成一个作品或者展览与初衷是否相违背?

2,按常规尺码来看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成功的,都在各位艺术家常规水平之中,一眼就能呢都看出彼此。但是此时的巡演是带有预设期望的,在这个期望之下再看此处展览失望是不可少的。不过从理论角度看到是更暴露了大家对“艺术本体”持续迷恋。

3,从理论阐述上很容易产生一种俯视的上帝眼光审视社会,对于“艺术本体”迷恋的破除也直接导致对个体的特殊性的抹杀的误会。从黑格尔、马克思、这些娘胎里面自带出来的宏观诟病,对细微个体异化与神秘性的忽视。

4,结合1,2两个问题也就是物化这个意识形态魔咒导致了艺术家与展览方两者“知行不一”的表现。对于排演号召下进行的这次展览,用静止的结果式判断似乎是不太适合,在时间的的发展酝酿之中希望能有多好的下一席演出。

所谓排演按照百度百科的介绍:从搭架子的粗排,细排和综合排之过程,在演出中,导演要体察观众复杂而微妙的感受反应,检查并调整自己的艺术构思和舞台处理,虚心听取观众的意见,有助于把演出成果推向更高的水平。

在排演这个概念里预设了一个导演,那么此处的导演究竟是谁?长征?上海双年展策展人?艺术家?观众?还是“政治性”?

回到刚才逛商场买球鞋的故事,作为观众也许会带着也有的艺术尺码去观看,艺术家和批评家们的这次理论行走也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尺码,尺码与香港脚的之间是不是一个非的你死我活的2元关系?此处追问又将回到上面所述问题再来一遍。用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之“星丛”必杀技能否可以化解?

云里雾里,能想到理论,能想到的哲学家都搬出来砸一遍,想说的太多又说不清楚,到此暂住罢了。胡志明小道的心理阴影逐渐开始显示。所谓行也布袋,睡也布袋,抛下布袋一身自在。回到唯心的安乐窝里暂且小歇,把排演换着“排毒”,拉完再说!

 






 


接下来看看胡志明小道成果汇报吧


[沙发:1楼] 阿提巴巴 2010-09-05 04:15:40



在长征食堂旁边以前长征成列那间屋子加上门口的空地,刘少爷的“这仅仅是个错误”汇集他以前大部分作品形式,用最丰盛的刘氏美学观做了一次名副其实的综合排演。狗咬胶,抽象的几何木条,几何形的地坑以及前段时间在ucca刚刚出现的防护网螺纹钢条,当然还少不了钻石绘画。基于一个错误的基础之上,从工作室现成整材料中理收罗出这些东西来,根据长征这个空间条件现场布置,墙上还遗留着即兴的草稿标注…… 这仅仅是个错误又很像一个双冠语言正反抽打着,言外之意是说,以前那些单个方式是一个错误,还是说这词这个综合排演是一次仅仅的错误?









































[板凳:2楼] 阿提巴巴 2010-09-05 04:26:39
汪建伟

老汪的不确定一直无处不在,此个波形的乒乓球桌子就是一个不确定的物体。在电视屏幕上一直出现一句话,我们从来无法确定我们的相信,我们只能相信我们相信。这句话没变下面却不停的变换说话人的名字。在另外几个屋子也就以前长征成列展示的地方,投放这4个视频,这些视频是前几天在方家胡同排演演出里面舞台背景的剧情投影部分,相关视频可以参见视频连接.

























相关视频观看连接:



[地板:3楼] 阿提巴巴 2010-09-05 04:41:43


穿过中庭路过过道上胡志明小道行走成列穿越过小道上对话的录音进入大展厅,张老师在行走过程中记录了很多所感所想,并绘制成速写一样的手稿,然后根据这些稿子画在一个个小画框上,墙上的手稿一个颜色对应的就是旁边满墙上的一个相应的画,画被灰色一点点的覆盖住,露出一道道光晕一样的渐变条纹,画框侧面还保留了颜色,可以与旁边仅剩的手稿对应起来,颜色与颜色之间(画框)是按相互连接的。在满墙的小画上钩勒出4个头像,这个头像是国航广告上的一个形象,线条看上去很像地图。旁边的一张绘画也是被黑色一点点覆盖的偶流出一点如同脓包一样的顶尖……据张老师讲这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继续深入下去~























[4楼] 阿提巴巴 2010-09-05 05:06:23



在张老师旁边是老吴的新公式“想象力等于透视乘以投射乘以云的三次方”。从字面意思和现场c型的黑色物体理解这个公式,下面这部分水管结果经过这个公式推导成了天空上的星群,公式由以前“完美的口号”衍生出来。C型的结构也正好吧投射线和透视线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c型四边还反写着中英文的“暴力是理解的终极物化”.老吴曾经有过一个类似的作品叫“一张投射中的透视桌子”(1999)在行走之时老吴曾经吧胡志明小道叫着物流小道,其中这两者是否有关联?还望高人详解。在旁边悬挂的手稿完整的展示这个公式推导的过程。






























[5楼] 阿提巴巴 2010-09-05 05:17:17



没顶公司继续蔓延,这些五颜六色的抽象形态是漫画边角料扣取出来用海绵制作,末端黑色盘踞一样的东西从BP石油公司logo灯箱衍生出来,在中间段悬吊这一这人体,被黑色的头巾包裹住,虽然捆绑技术略显生疏但也掩盖不住东瀛强烈的sm风范。从比喻句式的理解词作品肯定可以说的头头是道,用胡志明排演这把尺子来度量此处这个生诧诧悬吊的人体何解?

























[6楼] 阿提巴巴 2010-09-05 05:31:41


陈老师没有急急忙忙的通过行走然后物化成一个作品,这不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选择以自己作品为触发点,继续行走中的讨论。昨天(开幕)和今天将有2次讨论。第一次讨论他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先介绍个人成长环境,以被摄影者的角度解读自己的创作与作品,吧个人介经验放到创作的首要,“以艺术的政治”进行创作。此处强调的个人经验对于现场观众来说更像一种台湾的普遍经验一样让大家听的津津有味。个人与普遍之间的转换并未有一个现成的和谐,但是这样的沟通到是吧胡志明意志在陈老师不快不慢的娓娓道来中很直接的传承了下来。


陈界仁的创作自述-当事者的再想象与再书写 !
全文点击链接:
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ThreadID=38707&ForumID=8&Category=&lange=cn



















 



2010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第一幕

“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北京场)

“在帝国的边界上-我的游击工作报告:对话陈界仁” 讨论会



2010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第一幕 “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北京场)即将于2010年9月4日在长征空间开幕。 作为“2010年上海双年展 – 巡回排演”在中国唯一的一个排演分场,推出两场名为“在帝国的边界上-我的游击工作报告:对话陈界仁”的讨论会,第一场讨论会在9月4日19:00开始。 第二场9月5号 15:00

陈界仁(1960-)是当前国际华人世界里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80年代到90年代初在台湾解严前后曾积极参与表演艺术创作。2002年开始创作的多件影像作品使其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具体作品描述详见邮件附带《陈界仁访谈:当事者的再想象与再书写》


这六场讨论会全称为“每个地方与人的游击小径─在戒严、解严到新自由主义的空间里,我的游击工作报告”。

不可否认的是,两岸对彼此似乎熟习,但大多时候充满误解,这也是任何交流之间必然存在的现象,所以就从“承认我们彼此是不够了解和存在误解”的基础出发来进行讨论。虽然,沟通、讨论等等,在当代艺术上不是什么新形式,但过去这类讨论常常太快就进入到哲学或社会学的抽象论述层次,离开了最基本、具体的社会情况。使得非西方的知识建构只能依附于西方提供的论述,即便是“反西方中心”的理论,也只能来自于西方内部。或者是任由策展人以一篇抽象概念的论述导言,去涵盖所有作品中的复杂性……


您的加入对于这个行动意义重大。讨论会每一场都会放一部陈界仁过去的录像作品(分别是《凌迟考》、《加工厂》、《八德》、《路径图》、《军法局》、《帝国边界-I》),然后跟观众进行讨论。一般的展览,大家都只看到作品,很少有机会讨论到这件作品放在原先社会脉络里,相对应的社会状况和作品针对性为何?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美学策略?当作品离开原先的社会脉络时,与所谓的“他者”又该如何沟通?全球化与资本逻辑,略过了后冷战和后革命的未尽话题,演化成全球资本主义的单极霸权,在这个被伪装的一个世界中,我们被均质化而成了无历史观的“世界主义者(Cosmopolitan)” , 所有问题都是从一个非常明确的自由市场问题推进过来的——包括大陆和台湾的现代性、当代艺术的整个论述和历史发展——似乎全世界都是从“西方”到“各方(local)”这么发展并兴盛起来的,其中穿插着文化多元主义方式去寻找的政治正确的独特性和在地性,同时它的表面的反对力量也可能从国家主义演化为民族主义,进而代表着另一种政治正确的危险。

“长征计划 - 胡志明小道”计划从2007年就开始准备,并不以2010年6-7月的行走为终结,相反这个行走只是个开始。到现场中来,用身体去体验和发现,延续在6-7月路上行走时持续不断的高质量讨论——寻找、追忆、记录、预演、论辩……


[7楼] guest 2010-09-05 08:15:14
展览很有可看性。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好展览
[8楼] guest 2010-09-05 12:25:25
狂顶
[9楼] guest 2010-09-05 13:48:44
这年头这么做展览的太少了,是长征几年下来做的最明确的一个展览,作品嘛,只是总体的部分.好些差些不重要
[10楼] guest 2010-09-05 15:18:49
看了胡志明小道前面的言论还以为这些大师们大彻大悟了呢。
[11楼] guest 2010-09-05 19:22:07
好展览
[12楼] guest 2010-09-05 23:44:05
顶大叔!
[13楼] guest 2010-09-06 03:21:26

[14楼] guest 2010-09-06 16:26:17
没有排演 只有演员,论艺术家表演的内容与工具

这次胡志明小道的展览 很明显前卫艺术家的自觉终于开始了,他们统一开始自觉的与传统“当代艺术”创作拉开了距离,艺术更明显的工具化,而价值非艺术本身,内容也非直接被艺术表现出来。艺术成了一种职业更新的工具,价值更明显在与艺术家本身,也就是演员本身。

这是我看了胡志明小道的感受
[15楼] guest 2010-09-06 16:52:43

命题作文吗,没进步,概念形式的拼凑。
[16楼] Arttrain 2010-09-06 17:25:40



艺术言说什么?还是言说须要艺术?
这次在长征空间的展出了6位艺术家的作品,通过阅读现场文本,得知这次展览的主题是由“政治”为轴心——左边是,历史、社会、权力,右边为缺失状态——的不对称结构。


作品是艺术语言,还是艺术就是语言?
作品的形式上有手搞式的速写、布面作品,装置、影像、行为(表演)。将当代艺术植入政治表达的时候,未使艺术或政治产生新的可能,而是可能的政治生活。艺术生活就是政治生活?
[17楼] guest 2010-09-06 20:27:15
用新的视觉和观念表达艺术和生活的关系,这是艺术家能给出的艺术政治,命题只能是棉对国际艺术困境假设的一个重新起跑线,好吧,今天我们试着"从这里出发". 只是艺术政治反对固有跑道,跑道是艺术家自己跑出来的.艺术批评可以创造新的度量,来感受和评判新的轨迹
[18楼] guest 2010-09-06 21:00:55
重要的是重新出发,由此要搞清楚所在地和目的地,但不管怎样这些人已经出发.
[19楼] Arttrain 2010-09-06 21:45:25
艺术批评确实可以激活创造。但愿有更多的中肯和理性的批评。
新的起跑,需要时间和空间。
[20楼] guest 2010-09-06 21:58:20

个人主义回归集体主义,本身是就种阴魔,用的艺术手段还是西方喻汇,
重要的是与后殖民再见了两年之后,屁放了还是等与零的讨论,国内文盲太多,还是好骗,金正日不是来了吗。这种吸引所谓“学术圈”的方式本身就很滑稽。------韬奋
[21楼] guest 2010-09-07 09:25:48
生命不止,运动不息,圈地再圈地,支持!
[22楼] guest 2010-09-07 13:04:29
牛鼻~的很~
展览看了~震撼~~
语言很精彩~~
[23楼] guest 2010-09-07 13:11:26
尽是吹捧
[24楼] guest 2010-09-07 15:55:22



现场视频
[25楼] guest 2010-09-09 12:12:14
没有逃离艺术家个人的逻辑,还是自个耕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高士明也是一样
[26楼] guest 2010-09-09 12:15:53
每个作品做得很职业化水准,所以整体就很失败很烂
[27楼] guest 2010-09-09 12:22:08
那陈界仁的讨论也太不职业化了吧,陈界仁和陆杰,还有高士明没抓住讨论的重点,被煞笔问题把话题引偏了
[28楼] guest 2010-09-09 21:53:17
在都找不着北的时候,他们在找,可以啦
[29楼] guest 2010-09-09 23:20:06

[quote]引用第28楼guest于2010-9-9 21:53:18发表的:
在都找不着北的时候,他们在找,可以啦...[/quote]

在找的多啦~~~找不着北南辕北辙自以为是的确实叫人同情~~~
[30楼] Arttrain 2010-09-10 00:02:11
形式与内容那个对艺术重要。
[31楼] guest 2010-09-10 14:45:20

挺傻的一群人,脱裤放屁找理由
[32楼] guest 2010-09-11 02:12:43
陈界仁讨论会现场的纪录片剪辑出炉,已在展览现场B展厅放映,欢迎当天未去的朋友前来观看
[33楼] guest 2010-09-11 18:48:53




这幅看起来普通照片,远比以上那些不痛不痒,似乎眼熟的艺术家玩意更有当代性,也更具现实的震撼力!
[34楼] guest 2010-09-14 17:03:07
针对没顶这次的表现,某前辈说话了。“其实徐震还是杀开了条道的,艺术家总是被如何处理绘画的形状,装置的形状而负起低级责任,没顶这次做的是新闻的形状。”这是很高级的。”前辈没有忘了说说刘伟 “这么猛地把自己给总结了,是因为长征空间的不完美,被迫挖洞,反而救了他,否则就停留在结构与被结构的关系里,挖了洞就完美了。有了洞以后,上面就不是可以被拿掉的东西。”
[35楼] guest 2010-09-14 17:54:26
一派胡言催牛B
[36楼] guest 2010-09-15 06:21:31
胡志明小道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展览吗?如果是展览我想应该比展出的状况好,如果不是展览,应该是什么呢?展览可以被看做是小道回来之后对行走、对话、研讨、反思的提炼,从作品的形态和出发点看,并没有看出和行走之前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唯一构成关系的是行走促成了这样一个展览。
[37楼] guest 2010-09-15 06:27:06
还真有早起的人呢
[38楼] guest 2010-09-15 06:45:35
应该是一系列展览和讨论嘛
[39楼] ba-ba-ba 2010-09-15 11:05:39
长征空间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第一幕“胡志明小道”在众人的好奇和质疑下终于开幕。之前的实地行走提出了很多问题:历史感的缺失,全球资本主义陷阱,对个体性的迷恋,艺术与社会的伪区隔,艺术和政治的真联系。

文化生产究竟在意识形态之内还是之外?艺术审美是统治秩序的镜子还是疫苗?这些都是西方社会艺术史学家争论已久的问题。但胡志明小道最关心的似乎不是艺术能够或应该承载多大任务,而是希望把所谓的“当代艺术”推到某个极致,哪怕艺术不再是它自身。

这样的思路似乎有些专横,但鉴于斗争形势严峻,主办方显然赞同“该出手时就出手”。那咱也二话不说,先来看看这个不是“汇报演出”的排演现场。

最吸引眼球的是刘韡伤筋动骨的大型装置《这仅仅是个错误》(2010)。整个展厅既像工地,又像一座自成体系的微型城市,力量感十足的几何线条充满肃杀之气,老窗棂式的浅绿木料又为全场补足了人情味。但对了解他过去作品的人一眼就能认出许多熟悉的形式和材料,而题目又叫“这仅仅是个错误”,让人不禁浮想联翩,到底谁错了?过去的刘韡?还是此处的一切?

汪建伟的作品由三部分组成。一段画面静止的录像,屏幕上就一句话“我们从来无法确定我们的相信,我们只能相信我们相信”,下面不断变换说话人的名字。引言很动人,加上引述对象的不确定,能让人原地想起许多警句,包括《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著名章节《宗教大法官》和齐泽克“选择的自由只有在你做出正确的选择后才成立”等。其他部分包括像心电图一样参差的乒乓球桌和前段时间方家胡同剧场做背景的四幕录像。

张慧的作品《空地或晴转多云》(2010)名字抒情,做法也让人心疼,基本就是把路上的手稿用灰色丙烯颜料层层覆盖,只留下彩色边框。在像水纹一样晕开的灰色上,隐约能分辨出几张笑脸,据长征员工介绍,这是国航广告上的形象。而吴山专的马蹄形公式《想象力等于透视乘以投射乘以云的三次方》(2010)则让人不得不感叹:真是众生辛苦,佛主只捻花一笑。上方是星空,下方是物流水管,透视线变投射线⋯⋯看完公式仍意犹未尽。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吴氏魅力?

没顶公司《蔓延20100904》(2010)里的彩色海绵块和小太阳灯箱据说是分别来自漫画和英国石油公司商标。久闻没顶“反智”恶名,今日一见,果然短路,尤其看到赤身裸体的男同学被吊起十厘米,一瞬间竟有些恍惚,觉得他也和周围的海绵、塑料一样,是某种廉价的无机物。没顶旁边是陈界仁的作品讨论会。陈界仁这次没有创作新作品,而是把旧作拿出来跟大家交流,虽然讲的是台湾,其实说的是历史认知。

而所谓认知历史,最重要的并不是理解某时某地具体的问题和答案,而是感受彼时人感受过的困境,辨别他们面对困境采取的策略以及隐藏于策略背后“不得不如此”的勇气。问题常新,困境永驻。如果今人要和古人或后人建立任何形式的联系,那一定是从基本困惑层面,而不在于具体问题。

这就回到高士明路上被人围攻的“大困惑”。也许胡志明小道最要紧的任务就是打破孤立,点明我们生活在此时此地的集体“困惑”,让每个人进入真正“不得不做”的行动状态。但几个个体聚到一起是否就能成为集体?本来已经气若游丝的联系真的那么容易接续?更何况参展艺术家在今天大多算是“如鱼得水”的几个,就算鱼儿有知,也感到陆地的召唤,但要人家立刻上岸变成两栖动物未免有些不合自然规律,再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谁也不能规定“困惑”只有一个;正如谁也不能要求艺术家同时达到各自的“政治时刻”。

从两个月前的行走到今天长征空间排演第一幕,再到十月上海双年展,甚至更远的将来,胡志明小道能产生多少问题?扔掉多少包袱?最终是否会消灭(个人)天才,推出(集体)英雄?还是能通过话语和创作的持续交锋刷新现实?我们拭目以待!
— 文/ 杜可柯
来源:artforum
[40楼] guest 2010-09-15 13:50:51
江湖谣传出现了“海带体”新文风,终于让阿拉开了眼界,海带是不用顶的,永远在飘移之中,可上可下, 深知水底深浅。
[41楼] guest 2010-09-15 18:41:22

男人集体带月经带
[42楼] guest 2010-09-16 02:06:57
金锋过目
[43楼] guest 2010-09-21 18:50:14
想想怎么办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