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国的边界上—我的游击工作报告:对话陈界仁” 讨论会
发起人:oui  回复数:2   浏览数:2499   最后更新:2010/09/01 15:07:24 by guest
[楼主] oui 2010-09-01 13:33:49
2010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第一幕

“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北京场)

“在帝国的边界上-我的游击工作报告:对话陈界仁” 讨论会



2010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第一幕 “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北京场)即将于2010年9月4日在长征空间开幕。 作为“2010年上海双年展 – 巡回排演”在中国唯一的一个排演分场,推出六场名为“在帝国的边界上-我的游击工作报告:对话陈界仁”的讨论会,第一场讨论会在9月4日19:00开始。

陈界仁(1960-)是当前国际华人世界里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80年代到90年代初在台湾解严前后曾积极参与表演艺术创作。2002年开始创作的多件影像作品使其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具体作品描述详见邮件附带《陈界仁访谈:当事者的再想象与再书写》


这六场讨论会全称为“每个地方与人的游击小径─在戒严、解严到新自由主义的空间里,我的游击工作报告”。

不可否认的是,两岸对彼此似乎熟习,但大多时候充满误解,这也是任何交流之间必然存在的现象,所以就从“承认我们彼此是不够了解和存在误解”的基础出发来进行讨论。虽然,沟通、讨论等等,在当代艺术上不是什么新形式,但过去这类讨论常常太快就进入到哲学或社会学的抽象论述层次,离开了最基本、具体的社会情况。使得非西方的知识建构只能依附于西方提供的论述,即便是“反西方中心”的理论,也只能来自于西方内部。或者是任由策展人以一篇抽象概念的论述导言,去涵盖所有作品中的复杂性……


您的加入对于这个行动意义重大。讨论会每一场都会放一部陈界仁过去的录像作品(分别是《凌迟考》、《加工厂》、《八德》、《路径图》、《军法局》、《帝国边界-I》),然后跟观众进行讨论。一般的展览,大家都只看到作品,很少有机会讨论到这件作品放在原先社会脉络里,相对应的社会状况和作品针对性为何?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美学策略?当作品离开原先的社会脉络时,与所谓的“他者”又该如何沟通?全球化与资本逻辑,略过了后冷战和后革命的未尽话题,演化成全球资本主义的单极霸权,在这个被伪装的一个世界中,我们被均质化而成了无历史观的“世界主义者(Cosmopolitan)” , 所有问题都是从一个非常明确的自由市场问题推进过来的——包括大陆和台湾的现代性、当代艺术的整个论述和历史发展——似乎全世界都是从“西方”到“各方(local)”这么发展并兴盛起来的,其中穿插着文化多元主义方式去寻找的政治正确的独特性和在地性,同时它的表面的反对力量也可能从国家主义演化为民族主义,进而代表着另一种政治正确的危险。





“长征计划 - 胡志明小道”计划从2007年就开始准备,并不以2010年6-7月的行走为终结,相反这个行走只是个开始。到现场中来,用身体去体验和发现,延续在6-7月路上行走时持续不断的高质量讨论——寻找、追忆、记录、预演、论辩……
[沙发:1楼] guest 2010-09-01 15:05:58

@蒋志:今天看到长征电邮中的陈界仁的访谈,在其中他说:“创作当然是为了沟通”。稍微调换一下句式,我们更好理解他的意思:为了沟通而创作。谋求和谁沟通?谁是心目中理想的沟通对象?理想的沟通目标是什么?是汇为一体么?(多么危险的想法) 为了沟通而创作,是自卑和自大的开始,是艺术的悲剧。

许崇宝:陈也许应该把他所说“沟通”的上下文交代清楚点,否则就有被诡辩和玩弄的危险。

//@费大为:自己和自己也需要沟通的。

//@鲍栋:可以说,具体的创作不是为了具体的沟通,但是宏观上,艺术活动肯定是在人类的普遍可感受力这个背景上的。

鲍栋:如果你在一个孤岛上,一辈子不曾,也不会见到别人,你会创作吗?这是稍微修改了一下的康德的问题

casaazure:创作当然是为了沟通,不然艺术家自己脑袋里想想构想就好了,也不用做出来写出来画出来给人看了。沟通当然有理想对象,不然你把Jeff Koons 的成名作拿来中国展出看看,不被批的体无完肤才怪!艺术的目的又不是为了让所以人看了都简单明了,所以当然有理想的沟通对象。

MmeJMS:对于自己来说更需要的是表达吧,至少我是。

德国盆景:我看应该是钩通。





[板凳:2楼] guest 2010-09-01 15:07:23

azurewoo 好奇地问,那创作为了什么? (今天 11:32)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