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方音空间(fun art space)开幕展《混生》作品
发起人:小明的妈妈  回复数:37   浏览数:3866   最后更新:2006/07/11 20:07:20 by
[楼主] 小明的妈妈 2006-06-28 18:04:43










石青 《厌食症患者》
玻璃钢 水槽和雕塑
装置
200×560cm
摄影
160×160cm
影像
18分钟
2006








余极《将就炮》
玻璃钢
装置
600×80×140cm
2006



余极《浮烟落照》、《云烟过眼》
图片
120×160cm、120×160cm×7
2006



余极《浮烟落照》
图片
120×160cm
2006












异象聚小组(张慧、王茂、王琛、王人可)《他们在干什么?》
玻璃钢
装置
900×600×360cm
图片
280×146cm×3
2006
[沙发:1楼] guest 2006-07-11 20:07:20
开特兰到底说什么了?   [s:70] [s:60]
[板凳:2楼] guest 2006-07-11 19:53:31
[quote]引用第35楼guest2006-07-12 03:42发表的“”:
当代艺术又不是搞发明创造,只能做别人没做过的东西.
艺术家如果是发明家的话,这品种早多少年就应该灭绝了,
抄不抄的要想清楚好再乱说.[/quote]


可是意大利艺术家凯特兰早说过话,怎么也是石青说的话,他自己的思想在哪里?
[地板:3楼] guest 2006-07-11 19:42:02
当代艺术又不是搞发明创造,只能做别人没做过的东西.
艺术家如果是发明家的话,这品种早多少年就应该灭绝了,
抄不抄的要想清楚好再乱说.
[4楼] guest 2006-07-11 19:06:47
[quote]引用第18楼guest2006-07-10 13:26发表的“”:
从照片的感觉看现场估计是要损失些的,但毕竟也看了个大概。
石青的作品图释中给人的印象是个谋杀现场的诗意化分析过程,三个样式的关联全在于围绕事件的逻辑关系。
从社会现实的角度看这个现场分析,如果我是一个看“案件聚焦”的观众,肯定地说回不到现实层面上的。
  又如果我是个戏剧观众,肯定地说会觉得舞台现场没有感染力。哎!
再如果我是关心当代艺术,关心艺术家石青的热心粉丝,肯定地说我会先把自己感动了,带着这种情绪。真正的沟通(一个社会大背景下来展现,建立在公共性平台之上,沟通也就变得容易。-----石青语)算是刚刚开始。
.......[/quote]


说得好!!!!!!

石青的东西不咋的,他与小峻的对话,也有问题,因为石青说的话,似曾相识,原来是人家叫什么兰的外国艺术家接受采访谈自己的上吊的那一组雕塑小孩子的作品时说的话,如出一辙,这是明显的抄哦,而且艺术家庄辉早做过类似的仿真场景的东西,而且也有有伤害的女人,也用假发,比石青做的牛逼多了,场景巨大,非常逼真,震撼,关键是人家没有说得象石青那样牛逼哄哄的,一个假。石青作品不厚道哦。
[5楼] 湿大大 2006-07-11 16:01:55
顶!这年头认真的不多。
[6楼] guest 2006-07-11 16:09:57
除了说人家认真还能讲点别的什么吗?
[7楼] 湿大大 2006-07-11 17:17:19
哈哈!你唱得比我好 [s:76]
[8楼] guest 2006-07-11 17:37:24
[我们一起唱,font=宋体]文字文字文字
[9楼] guest 2006-07-11 17:56:03
我同余极吃过饭,听他讲过笑话,真真的,但不好听.
我看过他的作品,听他讲过过程,假假的,但心动了.
[10楼] guest 2006-07-11 16:45:48
老余的作品有点看不清楚,遗憾没有可能去现场.一贯性还是可以看出来的.牛逼.......[p:1][p:5] [s:78]
[11楼] guest 2006-07-11 18:01:55
[quote]引用第31楼guest2006-07-12 01:56发表的“”:
我同余极吃过饭,听他讲过笑话,真真的,但不好听.
我看过他的作品,听他讲过过程,假假的,但心动了.[/quote]

OH MY god !
[12楼] guest 2006-07-11 18:26:09
说说张慧这次的东西,大家看现场和他这里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不难看出这是好作品,是令人喜欢的作品,因为我反对把艺术说的莫名其妙的高深莫测,而张慧的东西我了解的,这是他在体会生活和思考生活,然后将感悟用具体的形象的实物(这里指他的动态人的雕塑),录像和照片,平行的呈现出来一种属于他自己的真实感觉的又是从日常生活的真实发生的录像纪录中选择出来的,经过还原,成为雕塑和照片,就是作品自身内在逻辑关系的一组装置,是完整的连接系统,每个因素都是互为依存的,有根有据的,这是我个感到兴趣的地方之一,因为我反感那些没有说法却故弄眩虚好像内容多么复杂,其实没有什么内在内容的东西。其二,他的深层次的意义,是让人平视的体察流失的时间在一个空间的同时展开它的某种凝固的瞬间,这个瞬间是一个被张慧自己的力量拉近而呈现给观众的体殓性的时空观,就象多角度方式拍摄的一个画面,却又不是一个画面,是打破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多个画面的同时呈现,而他的控制是在他深思熟虑的某处节点的把握上,去寻找他要留住的动态,然后把它固定(雕塑),再把他重新演译(照片)。这是个有意思的取向,张慧同志比观众更敏感这个思维下的东西,从普通的日常来源去具体出发,又形而上地把具体东西转换和组织成巧妙的系统关系,在是我的理解,相信他会更加做的更有意思的。
[13楼] 小明的妈妈 2006-07-10 17:14:32
三人访谈

小娟:你们三个是第一次合作么?
石青:不只一次了,第四次了。

小娟:那之前的那些都是现场么?
石青:第一次2000年,在上海邱志杰策划的《家》展览中,都不是现场作品。2002年南京顾振清策划的《木马记》中,我和张慧合作的现场作品,2005年联合现场策划的《24小时》展览中大家都是现场作品。

小娟:你们从自己的角度来说这次展览整体的关系,有没有考虑过?
石青:每个人还是更关注自己的作品,如果有表现出我们之间的关系,那也是作品表现出来的。

小娟:你们从开始创作,到最终展览的形成,这中间,三个人的合作,有没有过碰撞?
张慧:关于空间上的问题,有一次我比较着急,怕他(石青)封上上面的墙,但是实际上他已经考虑到了我们的配合问题。
石:大家都知道要共同营造出一个场的气氛,包括我选择楼上也是考虑到一个空间上下的关系。

小娟:余极你对这次合作有什么感觉么?从艺术上、创作上、从展览的最终呈现?
余极:首先有个前提来说,就像石青说的,我们三个都是熟悉的朋友,可能每个人的作品的方向和形态各不一样,但我自己来说,有个认同感。虽然取向不一样,但是内部至少有相同的东西。这次展览是在一个新空间,这个新空间的结构,很自然的划分了个区域,因为有个隔板,楼下可以做2个人;楼上有个平台,可以做一个人。石青选择了在楼上,我和张慧选择在楼下。这个也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因为新作品在创作当中,我可能会和他们交流,石青属于那种不想被干扰的那种。我和邱志杰,张慧他们都讨论过,邱志杰还提供了具体的拍摄帮助。但我和张慧相互聊得更多一些,所以我比较了解张慧作品的起因、构成、内在的几个形态:照片、灯箱、录像、装置,这些内部的循环、关系,他做作品的过程我也看到了。我的作品从最初到现在也是有过变化的,也跟他聊过,他都了解经过,还提过好些建议,好些技术上办法,这个对我也是有帮助的。我听到有人对我说这个空间的感觉还不错,布局也不错,形成了一个整体,这次展览的作品之间没有冲突,没有不协调,也不会互相影响。歪打正着的一个和谐关系,总之合作是非常顺畅的,是个很好的开端。有个问题就是这次展览每个作品可能规模不是很大,我需要人去品这些作品而不是去看。相对来说作品是个静态的,乍一看是僵硬的东西,但是仔细品还是能品出东西出来的。当然每个人看法不一样,有的人看到的不是这样的。张慧的东西要认真的看他的录像,体会他很微妙的东西。石青的作品我的印象是挺干净的,他的作品里面有很精致的东西。他作品在空间布展的关系,是符合他内心的感觉的。但是现在展览太多,没有人去研究作品,没人去品作品。
石青:以前我们做的更多的是现场,余极是行为。这次又不约而同的作了一个静态的东西,我觉得挺好,是另外一种思路,而且是适合这个空间。我们对空间的利用比较合理,没有浪费,也没有扩张。

小娟:问一下石青,你认为艺术家之间的沟通重要么?
石青:如果合作一个作品,沟通是很重要的,但是这次作品相对较独立,沟通就少一些,这是个人习惯问题。以前也很少聊,对于展览的布置,空间划分,这些会说的多些。那时有个原则,别人的作品我们都不否定。

小娟:聊一下展览不足的地方,经验之类的。
张慧:我认为我的不足,是作品中规中矩,做的象写意和工笔一样,不尽兴。
余极:石青的作品是他自己按照以前既有方案作的,除了一些现场调整外,他是比较顺利的一个。而我自己的东西则渗杂了犹疑等其它因素,不是很尽人意的说。
[14楼] guest.. 2006-07-10 17:41:21
很认真阿,顶这群艺术家
[15楼] guest 2006-07-10 18:29:18
好的,不错不错,go on ,go on
[16楼] 小明的妈妈 2006-07-10 16:44:15
张慧访谈

小娟:聊下你的作品。
张慧:我们把日常生活拍成录像,在其中截取的一些画面中人的动作变成了雕塑。在这里,日常生活中拍摄的手持的东西被砖替换。比如:看书时拿的书,刷牙时拿的牙刷等等,时间是根据录像来确定的,只是在子夜分时,是些没有具体身份的人,是魂,是底色。图片是一组装置故事,三张图片三个故事三个时间段,它们跟心理时间有关系。

小娟:你的作品名字是《他们在干什么》?
张慧:开始也没这个名字 ,因为开始比较清楚作品可能是怎么个转换关系,一个很技术化可以操作得比较清楚的东西。做着、做着自己就不知道是什么了。从日常出发,最后变成是什么东西?似乎有一条潜伏的线索。技术层面操作到了一定程度,所显现的形象和空间以及时间自己可以说话了,可以对话了。从这时开始身处的这个现实,这些个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实在不可信,越来越值得怀疑了。在作品形态上,这个动作和那个动作,这个调子和那个颜色之间他们会形成一种自动的关系。这关系我认为它同文学意义上的关系并不一样,它是一种靠空间,形象,时间自主的,有机的相互倚赖的互生系统。它是可以感受的或者具有一定抽象性(仅对于习惯于运用文学逻辑阅读作品的人),比较有意思。所以,就取了这么个名字。

小娟:这种名字对应作品有更模糊更暧昧的空间。
张慧:对,你说的对,这里有那种关系。当我们对待一个有个性的东西时,总是从一个东西提供的个性范围去心思它。但是这次小组做的东西好多都是均制的,是共性的,因为人物几乎都一样,虽然动作不一样,但是意思都一样。对待共性的时候如果用对个性的解读方式,可能使人不知道从哪入手,只能大范围去感受。从大范围入手就会觉得这是什么,这在干什么?莫名其妙的怎么回事呢?因为形成这种局面的来路都已经毁掉,或者说这里只提供了没有因为的所以。

小娟:图片、录像、装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张慧:它们是三个部分。也是三个节奏,录像是一种常态节奏,虽然作过处理,但是很少能看到这种处理,雕塑是一种静态的。图片是三个部分,这三个图片形成了静态的连续的节奏。在我们拍摄的日常生活录像中每个人截取了十个画面,根据这些画面人物关系我们邀请了很多人来扮演这些关系,就是说这四十组画面的时间是不同的,但是,图片上所呈现是一个时间,这就等于我们将纵向的时间平面化了,这样一来我们得到了一种假象,就是在同一画面里可以发生早上起床,晚上上床,中午吃饭等等在现实中不可能事情。另外,我们将四个人的不同空间共同出现在同一画面中。在时间,空间上有了这样的处理后,我们具有了一定能量的基础画面,然后就可以画画了。图片就是这样。之前那种关系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到后一半就靠它自己去掌握了。照片后期完全靠视觉意义去联接了,情景和氛围是统一的,那种白日梦的,遥远的,可疑的图像。

小娟:记得你原来说在展厅放口锅。
张慧:在工作室放了一下,太仪式化,怕单线,我不太喜欢仪式感,容易进入一个范围,我更喜欢更抽象的,越抽象本身越逼近形象本质、空间本质。

小娟:如何把对戏剧的空间有研究的经验放到作品中去?是否给你技术的帮助?
张慧:当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这么多年的身在其中已经化为一种自觉了。

小娟:你和余极、邱志杰合作似乎比较多?这种合作跟异象聚的区别又在于什么?
张慧:没那么多,我认为大家对待作品是较劲和不较劲之间的心态,认为作品还有更好的,我个人觉得这种状态比较好。我们三个人很好,有信心玩,融大于不融。在艺术上说很复杂,有部分是互相补漏,有的是互相激发。做不到的补一下。异象聚小组谈的更多是怎么做,谈的更多的是方案。纯粹个体在小组中是不存在的,作品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做一件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自我放弃的过程中寻找共同的群组特性。

小娟:你这次展跟你上次个展《美好的日子》有无上下文的关系?包括在艺术思考上。
张慧:应该有。关系到一贯性的问题。脉络是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实在转化为一种心理状态的实在,心理状态所呈现的超现实感便于揭示内心的那种隐秘世界,并从中印证现实,从而获得叙述的自由和快乐。

小娟:从作品来看,你是通过一种空间的介入,比如时空?
张慧:我在找能量,空间是其中之一,砖也是能量之一,原来考虑过这些人都拿着菜刀,有双重性:切菜和砍人。砖也有同样建设和打人,只是砖相对这件作品更准确些。下个展览可能是人的双重性,对这个感兴趣,站在叉路口,比较美妙。

小娟:你即将的作品形态还是和这次的一样?
张慧:我个人下个工作是个展,可能更隐秘,需要更自我。
[17楼] guest 2006-07-10 08:29:17
[quote]引用第20楼guest2006-07-10 16:11发表的“”:
怎么说孽?
好卖的作品但做的一般。[/quote]
不好卖. [s:73]
[18楼] guest 2006-07-10 08:11:26
怎么说孽?
好卖的作品但做的一般。
[19楼] guest 2006-07-10 05:56:01
[20楼] guest 2006-07-10 05:18:39
看了小明妈妈的介绍和展览图片,我估计现场效果肯定是很好。
这次展览的3组艺术家各自的作品好象都用了不同艺术样式(石青 装置 /摄影 /影像)(余极 装置/图片)(异象聚小组 装置/图片)。他们是不同的样式构成了一件作品吗?综合形式的作品样式是可以丰富展览现场的,但从作品本身而言,似乎丰富的样式减弱了我们没有在现场的观众对作品的解读,从现在的感觉而言,觉得这次展览是个好展览,作品本身的表达却不够明确,或许作品除了形式之外,还缺点什么?

一个没有到过现场的“观众”瞎写点什么,纯属讨论!
[s:74]
[21楼] guest 2006-07-10 05:26:07
从照片的感觉看现场估计是要损失些的,但毕竟也看了个大概。
石青的作品图释中给人的印象是个谋杀现场的诗意化分析过程,三个样式的关联全在于围绕事件的逻辑关系。
从社会现实的角度看这个现场分析,如果我是一个看“案件聚焦”的观众,肯定地说回不到现实层面上的。
  又如果我是个戏剧观众,肯定地说会觉得舞台现场没有感染力。哎!
再如果我是关心当代艺术,关心艺术家石青的热心粉丝,肯定地说我会先把自己感动了,带着这种情绪。真正的沟通(一个社会大背景下来展现,建立在公共性平台之上,沟通也就变得容易。-----石青语)算是刚刚开始。
最后,我如果是个普通艺术观众,还算是热心的话,则会提一些问题;
这个作品每一个之间真有那些关联吗?
形式感为什么跑出来了呢?
艺术家看来是感动了,可是我为什么感觉不到呢?……

以上是些胡言乱语,随便说说哦
[22楼] 11yio 2006-06-29 03:26:25
[23楼] guest 2006-06-28 18:30:49
楼主能再多介绍一下这几位艺术家的作品吗?图片很美,但想了解更多点! [s:65]
[24楼] guest 2006-06-28 18:41:36
文字要过断时间 [s:75]
[25楼] guest 2006-06-28 18:53:06
[quote]引用第3楼guest2006-06-29 02:41发表的“”:
文字要过断时间 [s:75][/quote]
期待! [s:65] [s:63] [s:64]
[26楼] guest 2006-06-28 18:14:54
沙发,


顶这几位艺术家。
[27楼] 小明的妈妈 2006-07-09 16:06:42
[quote]引用第14楼guest2006-07-06 08:01发表的“”:
[ 此贴被老大在2006-07-06 14:42重新编辑 ][/quote]
老大牛比的 [s:59]
[28楼] guest 2006-07-06 00:01:00
飞利来投影机..画画.油画专用。.画师必备工具。.心动不如行动。.飞利来投影机,,画画*油画专用 ...画师必备工具。..心动不如行动......
图片:画家好帮手,画画必备工具..油画临摹..特价工具,欢迎询价画师好帮手..必备工具...特价期间,欢迎询价~~!<a href='[ig]无需拍照,即可投影文字图片及立体实物都可投影,不管写或画什么都能实际得到投影功能操作简单,适用于教学、美术、油画和临摹等。
镜头:采用最新科技光学多层镀膜,使投影更清晰。独特透光、空气过滤和冷却系统,有效保证机器散热,不会烤焦稿件。省工实用,真彩再现。 价格实惠,为大众化产品。“飞利来”实物图像投影机厂(美术油画放稿机),是一家专门生产实物图像投影放大机的厂家。企业坚持“诚信、创新”的理念,近几年不断发展壮大,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飞利来”实物图像投影放大机是国家专利产品,属于国家重点推荐项目。可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媲美。我厂生产多种型号的投影放大机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并有完整的售后服务体系,深受用户的好评。飞利来”实物图像投影机厂愿与各地经销商真诚合作、共享利益。用户的放心满意,永远是我们信守的承诺和发展的目标。
[29楼] 小明的爸爸 2006-07-05 23:02:34
孩子他妈快讲讲啊 [s:59] [s:65] [s:65]
不要把家里的事都说出去啊!老抬婆矜持点好伐?!
[30楼] guest 2006-07-05 17:08:07
小明妈的文字还没有来哦
[31楼] guest 2006-07-05 03:40:16
顶!!!!!
[32楼] guest 2006-06-30 08:33:33
不错!狂顶!!!
[33楼] guest 2006-06-30 05:50:32
小明妈,文字好了没有啊? [s:77]
[34楼] guest 2006-06-30 08:00:04
[quote]引用第7楼guest2006-06-30 13:50发表的“”:
小明妈,文字好了没有啊? [s:77][/quote]
木油,大概一周后 [s:57]
[35楼] ohye 2006-06-29 18:38:57
haha
[36楼] guest 2006-07-03 08:26:53
怎么没有下文了?
[37楼] 小明的妈妈 2006-07-09 17:59:56
石青访谈

小娟:作品名称为什么叫《厌食症患者》?
石青:这里的厌食症是心理疾病的隐喻,对食物的排斥。实际上是对外界的排斥,不接受,这也是个人对现状的一种表达。如同食物是一个人生存、生活的基础,丧失了与外界交流的话,同样会面临很大的困境。

小娟:谈谈你的作品。
石青:这是一个虚拟的事件,里面的人物面目是模糊的,被害女性没有身份,泡在水里也是这样的暗示;那个男子可能是个无业者或下岗工人,是被压抑的形象。当屈辱与压抑无法释放时,就可能转化为对他人的伤害。但这只是揣测的动机,就像无动机杀人,把社会对自己的伤害转嫁给他人时,就变成一种对社会的报复。这里的危险性在于,“他们”就在我们周围,也可能包括我们自己。“他们”社会地位不高,被主流人群漠视。从摄影作品中来看,两者表面上是对立关系,但行为上总是一致或相似的,都在躲避,都在等待,事实上都是受害群体。当代艺术和社会生态相联系是当代艺术的一种策略,艺术本身的能量是没法和社会能量相提并论的,所以当代艺术需要“借势”。作品仅仅提供愉悦功能的话,充其量也就是个供人把玩的“玩意儿”。

小娟:你以前的作品都比较晦涩,这次你是否是你在创作上一个语言变化?
石青:晦涩不是问题本身,艺术首先是要有表达冲动,其次是建立表达方式和沟通平台。

小娟:你这次作品多了这样一个平台。
石青:比以前更注重。我的关注点有些变化,最近对社会和城市生态比较感兴趣,这个作品和以前的东西还是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比如对人的心理的探索。以前这方面的探索是用一些比较个人化的经验来表达,这次更多是把它放在一个社会大背景下来展现,建立在公共性平台之上,沟通也就变得容易。

小娟:照片、录像、装置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石青: 装置部分是一个案发现场的模拟,与摄影、录象有并列叙事的关系,录像从历史角度和个人经验来讲这种心理变化的过程,是对个人精神层面的分析,是对被动性格转化成暴力动机的想象。摄影是对事件传播渠道的质疑。摆拍是媒体惯用的手法之一,媒体对类似事件的处理最终把它变成一个可供消费的东西,像聚光灯一样,照亮它是被更好地消费,至于事件背后的东西大家并不感兴趣。

小娟:作品用三种理解来讲一个故事?
石青:三种介质对应着三个叙事,它们之间的链接是符号性的道具,雨衣、鱼竿等。作品是对整个事件交叉的推测和想象,面对的都是一个问题:被忽视群体的心理问题。我认为社会对这些的重视程度太不够了,这个时期中国变化太快,被动跟随的人群心理未必跟得上。在心理与现实产生脱节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开始有种种趋向和预兆了。我对无动机杀人案件感兴趣,其实是关注事件之下的心理变化。这些都将是这个时代的心理切片标本。

小娟:也有用心理破案的刑事案件。
石青:也有,但它仅仅是破案工具,是功能化的。我关注的不是这个,社会不把公众心理调节到一定程度是早晚要还债的。

小娟:会不会受到国外一些惊悚电影的影响?
石青:这个完全是中国社会很现实的问题,和国外的大片没什么关系,这里没有离奇的情节,没有怪异的造型,但它同样是触目惊心的,因为我们生活其中, “他”可能是你邻居,可能是楼下走过民工,我们天天重复着匆忙而脆弱的生活,它是真实的。而电影中的“惊悚”是被消费的。

小娟:有人说你作品呈现出戏剧化的场景,做的时候有没有刻意?
石青:短片中我就借用了舞台剧的形式,叙事,舞台、灯光,转场的过渡都是靠灯光来控制的。摄影的摆拍中,舞台灯光这么一布,整个场景就像假的一样,像布置出来的舞台,这也是戏剧化效果吧。我觉得艺术就应该什么样的都有。谈不上刻意。

小娟:以前你的现场表演的作品跟现在用真人雕塑代替的差别在哪?
石青:表演是个更大的概念,我还会继续做现场表演的作品,目前在找更适合我自己的方式。而装置中的真人雕塑是另一种静止的力量,另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因作品表达内容和方式而异,如果把那两个雕塑置换成真人,反而力量没这么大了,作品需要的是被打断的瞬间凝固,是对下一个可能的无限搁置。

小娟:你很多作品都用到水,对水这个是有情结的?
石青:其实这次作品里都有水,摄影和装置最早设想有雨的效果,后来放弃是因为造价太高,而且语言罗嗦,太写实了。保留更多的是水的意象。水有很强的覆盖性,还有种清洗的隐喻。水在我作品体系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

小娟:这次很多人对你的评价是进步了并有一个飞跃,你自己怎么认为?
石青: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因素,一个是技术上的问题,即主办方空间提供了这笔资金,这很重要;再就是经验,做了这些年,对材料的认识,对空间的把握,毕竟还是积累了一些;最后是语言的处理,以前是往作品里加东西,现在开始减东西,这是个阶段性的变化吧。

小娟:聊聊下一个计划、展览或作品的形态?
石青:下一组作品是影像作品,是探讨北京城市历史和生态的。北京是我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也是个人经验积累最多的城市。这次仍是从个人的角度展开的。我在作品中强调综合性,许多想法更适合个展。

小娟:你觉得中国当代艺术现状有没有问题?
石青:不成熟是肯定的,也是正常的。这样反而对艺术家是极大的锻炼,艺术家本职就是做作品,认真做事就行了,大家身在其中,问题都不是孤立的。

小娟:当代艺术家和空间都面临着生存问题。
石青:这是很大的问题。我是靠上班来维持的,理智的商业化应该是个良性的循环,对我而言应该是出现作品完成之后,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中国没有基金会,非商业的就必须自己投资,从精力分配和财力上存在很多困难,当然坚持才是最重要的。艺术空间的状况和中国的艺术家的情况有些相似:暂时因素很多,充满不确定性。



--------------------------------------------------------------------

余极访谈

小娟:说说你的装置《将就炮》。
余极:有很多人对战争武器,对冷兵器和现代武器有迷恋,我本身也有这种迷恋。这个有些缠绕的东西在里面,我以前就想做,计划做武器,当然不是什么杀伤性武器。我对枪炮型制比较感兴趣,有一种形式之美,这是我做这件作品的出发点。这个装置里一部分是按照“火箭炮”的概念和想像用玻璃钢翻制拼接的,没有具体原型;另一部分为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工具翻制的,它们削减了真正炮的功能意义,并更进一步强调炮的某种概念的民间想像的可能性。接着我会沿着这一想法再做一个系列的非炮弹之炮。

小娟:为什么用到“将就”这两个字?
余极:“将就”这个词很有意思的,我觉得我的状态就是什么都在将就的那种。我认为做艺术做东西有时不一定要表现得很叫劲、很认真,或者以为认真的话,艺术就做好了。比如有些人拍照片非得要高档相机拍,而我以前用的数码相机都是傻瓜的,同样也有人收藏有人买。所以我就想到“将就”,“将就”在我看来是自然主义的,中国方式的。这件作品它不是炮,它是炮的形式,其实是我拼凑的一个东西,它像炮,但军事兵器史上找不到这样的炮。我不是复制某件具体真正的武器,这个火箭炮是没有的,这是我心目中的炮而已。所以姑且为炮,其实是将就之。

小娟:谈谈你的照片作品《云烟过眼》和《浮烟落照》。
余极:我将选择我熟悉的朋友和我身边的人,进入他们的环境或空间,以自然主义方式,而他们大多数都是艺术家。艺术家这种身份具有的一种符号性,本身就是有很多复杂的含义在里面。这件作品的内涵跟人的身份、文化的象征符号以及环境的特殊性是有关联的。在艺术家工作室里,当他们工作时,我主观介入,制造一种强加给他们的烟雾,营造一种虚无飘渺和云山雾罩的的氛围。我想使拍摄出来的作品在整个画面显得很静默很安静,同时又暗藏风云变幻的东西,这当然需要去慢慢品味可能才可以感觉的。我以自身的个人背景知识谱系作为观察周遭出发点去遴选我觉得有意思的对象,然后进入他们的空间,并置放舞台烟雾,以旁观者花非花,雾非雾的态度去还原营造在现实和想像之间的飘渺曼妙,空蒙空灵的形上图画,这也是气韵生动的天象与人形的会意合一,而不仅仅是人工制造的的虚幻景观。

小娟:这个作品里面是否带有你长期关注的东西?
余极:带一点最早很感兴趣的东西,我想把作品做成水墨画,山水画那种特点的东西。在艺术家工作室里面,云山雾罩的,飘渺、虚无,艺术家与他们自身符号形象都在一起。烟雾给人模糊的东西,感觉跟现实有间隔的距离,在似与不似是之间,寻求中国人一种古代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新的视觉感受。

小娟:艺术家都有个长期思考的脉络。
余极:要是说脉络的话,我每个作品的面貌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是里面潜藏着或者暗含着一种我自己的我对人,对抽象的男女这种复杂关系很感兴趣的地方,或者是涉及泛性有关的东西,自然而然我感兴趣的东西无形中会带进作品里。最早我是个西方主义者,但后来我发现自己是个的民族主义者。现在我作品里会带着中国文化的因素在里面,作为中国人,我还是有种个体的中国精神的,当然它不是一个什么符号和一个简单面貌。这次展览最早的初衷,本想在摄影棚里拍的,后来进入到我想拍的真正的现场了。我为什么要使用干冰和烟呢,其实有其他艺术家也做过烟的作品,我是从张慧这里得到对干冰的认知的,因为他是做戏剧美术的,在空间的氛围营造方面比较专业,而对烟的感觉最直接的的感受是我们(邱志杰,张慧和我)在上海做《迷宫——多媒体现场》的时候,用了些的烟,当时我就对烟很感兴趣。我觉得烟起来之后,当时空间很大,烟在空间里上升窜跃。我脑海里浮显的是中国文化里的“狼烟四起”的景象,我当时就感到有意思。这次最早的想法,我是想在野外施放大烟,拍那种像元宋时期的北派山水国画一样的大山大水的东西。这次没有拍成,但我已经计划好接下来会去拍摄的。而最后是在艺术家工作室里施放烟雾而拍摄。借助烟是个信号,可以传递信息来将现实的活生生的艺术家这样的文化符号放回到一种中国缥缈精神的那种奇妙状态,作品就这样形成了的。以前我做行为,比如《对水弹琴》《鱼对余说》等等,有通过中国文化的因素在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