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张洹个展《放虎归山》有感
发起人:oui  回复数:0   浏览数:1903   最后更新:2010/08/25 13:09:22 by oui
[楼主] oui 2010-08-25 13:09:22
作者:孟玉芳
来源 : 雅昌艺术网专稿



  评论界说,艺术的形式美止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来的85新潮和新艺术运动用派别、主义分类,使得一批批赶上潮流的艺术家们扬名立万。时过境迁,如今的艺术圈,派别已经绝迹,主义更加鲜闻,面对光怪陆离的当代社会,架上绘画的冲击力越来越小,不少意图“搏出位”的艺术家想尽了招数,比如当年 798艺术节上的“范跑跑”,时不时出现的裸奔(单裸或群裸),或者前阵子798艺术区惊现的“蒙面乞讨哥”等等。

  “搏出位” 这个词是近几年从“娱乐圈”首先发展起来的用语,在艺术圈几乎还没有人用过,原因想来无非是害怕玷污艺术的“艺术”性。然而近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的《希望隧道》的展览上,性情直率敢于视艺术为“垃圾”的张洹却坦诚自己当年的行为艺术很大部分的原因就是为了“搏出位”。

  张洹说,自己当时只是一个来自河南的穷小子,自己不“大喊”几嗓子,怎么会有人注意到呢。在“东村”居住期间,张洹的《12平方》让人注意到他,虽然更多的只是谩骂和让人更加确定他们的“盲流”身份。1997年左右,高名潞带着张洹的《为鱼塘增高水位》现身纽约的展览。在特定时代的政治环境下,张洹的行为作品迅速风靡纽约。后来在纽约的八年间,张洹相继创作了更多的行为作品,比如《生肉行走》等,并一再被邀请至世界各大美术馆进行表演。

  张洹在纽约成功“搏出位”,不仅与特定年代的政治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张洹作为中国第一代行为艺术家,其作品独创性和意义都具有明确的历史地位。

  五年前,回到上海的张洹在静安寺发现了“香灰”这一材料,并敏感地捕捉到香灰作为中国千千万万的信男信女们祈愿的物品,是人和神灵沟通的中介物,用这种材料创作作品,其含义是传统而深厚的,在纽约生活多年深具知识产权意识的张洹随即为其“香灰”注册了专利。今年5月在佩斯画廊举行的《放虎归山》是张洹回国后的第一个个展,成功推出“香灰画”系列。此展一出,人们对“香灰”的关注度非常高,甚至戏称张洹为“作香灰画的”,评论界则称这次展览为张洹的转型之作。无疑,“香灰”的确引来了热议,这又是一次“搏出位”的成功案例。

  不难看出,张洹对材料的运用很具敏感性,其作品的风靡与作品使用的材料有很大关系。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使用身体材料创作是前卫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同样用身体材料广为人知的艺术家还有谷文达。相比张洹,谷文达对身体材料的运用更是淋漓尽致。他的《联合国系列》用了“400多万来自世界各国的人的头发,在美术史上很难有人达到这个范畴”,除此之外,谷文达曾经发动来自16个国家的60位女性将自己的经血邮寄给他来进行创作,另外他还研究过用胎盘来做作品。这些身体材料让他饱受争议,但无疑也使他声名鹊起。

  而到今天,两人不约而同都放弃了人体材料,张洹喜欢上了“香灰”,谷文达挂起了“灯笼”,两者都发现了具有中国传统因素的“艺术新材料”。如果说,此次张洹的出位是拜得香灰的讨巧和出人意料的话,谷文达靠的还是他一贯的“大范畴”。

  其实,通过对特定材料的巧妙运用而获得成功的艺术家还有很多,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艺术创作中对新材料的运用一定要有独创性,比如现在还有某些艺术家用经血作画,但其新奇性就已完全失去,反而有抄袭嫌疑;并且运用新材料创作的年代背景也很重要,比如说对身体材料的运用在今天就变得有恶俗之嫌,像“裸奔”之流还是不要的好;而在今天代表中国传统和集体精神、记忆的材料,如灯笼、香灰、破火车、猪刚强,在同样饱受争议的同时似乎正有创见。但有一点须指出,并不是猎奇新材料就一定好,有些材料,比如李晖的亚克力板,就通过艺术家的巧妙构思而散发出普通材料的特性美。

  发现新材料和材料的新运用历来都是艺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艺术家要通过这个“搏出位”的想法无可指摘,但无论如何,艺术的创作还需仰仗扎实的艺术文化修养、深厚的知识内涵和人文关怀,浅薄的哗众取宠肯定是行不通的,即使当时引起了轰动效应,也很快就会被归到文化垃圾一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