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迎华给《艺术界》的信
发起人:莫奇奇  回复数:1   浏览数:2664   最后更新:2010/08/13 00:03:14 by guest
[楼主] 莫奇奇 2010-08-12 14:53:01
在《艺术界》第三期杂志31页右上方,Robin Peckham错误地将刘鼎在“丛林”展中的对谈描述成是“圆桌讨论”。此“对谈”是刘鼎的作品,邀请来自艺术界的实践者进行非公开的对谈, 这些对谈的参与者总是局限于艺术家本人和艺术家邀请进行对谈的实践者,以及受艺术家邀请的对谈协调者。“对谈”的协调者,通常由卢迎华担任。笔者特别强调卢作为刘鼎的伴侣参与这个项目却不说明卢是作为每一次对谈的协调者的身份;笔者还写道刘鼎的对谈到了第二次已经沦为一种刘鼎自己、他的伴侣卢迎华和受了他们很多影响的一位年轻艺术家的内部交流。首先,笔者连提都不提这位艺术家的名字,他叫鄢醒,却说这位艺术家是受了我们的影响,不知道笔者的这种省略是出于缺乏对他人的基本尊重,还是不了解。如果不知道这位艺术家是谁,他又如何知道这位艺术家受到了我们的影响?刘鼎在与鄢醒对谈的当晚已经在其博文上发表该对谈的记录性文字,其中说明此次是刘鼎与鄢醒的首次会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8884f0100hao4.html)


笔者把这个创作错误地写成是一次行为或表演。表演性和公共性恰恰是这些私密地对话所要避免的。这些对谈因为私密而坦诚,而深入,而充满情感,也因此无法被更多地人同时分享。正因为如此,刘鼎希望用书写和描述的方式来提供另外一种分享。笔者还评论到这个谈话完全不像它所标榜的“精英化”。“精英化”完全不是创作者的初衷,更不是一种标榜。它所提倡和实践的恰恰是回到一种正常的、人与人的沟通。



笔者在如此一段简短的文字当中出现了如此多的事实的错误,而他的评论完全是建立在这些错误的事实之上的。 这样的文字不应称为“观察”(Observation),而是道听途说的“猜测”(Speculations)(注1)。



刘鼎和卢迎华




注1:该笔者后来尽然在推特上大言不惭地留言承认他所写的就是流言蜚语(gossip)。

[沙发:1楼] guest 2010-08-13 00:03:14
谈话作为艺术,焦应奇十多年前就玩过了
刘鼎又在抄袭了吧?
他老婆帮他一起?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