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78:偶像的正午
发起人:小母牛  回复数:2   浏览数:3334   最后更新:2010/08/10 10:10:24 by guest
[楼主] 小母牛 2010-07-28 00:01:50
偶像的正午

文/任兰

去年春天伦敦行,遭遇了两位大师。国家肖像美术馆举行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肖像画展,相邻的国家美术馆展出毕加索。被誉为“21世纪的毕加索”的里希特这边,展厅显得有些空荡。毕加索那边则人满为患,一度需要轮候入场。粉丝们围在他的自画像前面,崇敬激动之情,就像艺术家本人显灵了似的。“偶像派艺术家”这个词就是在那一刻,闪电般划过我的脑际。毕加索的展览吸引了45万人,而国家肖像美术馆去年一年的参观人数才90万人次。

说起“偶像派”和“实力派”,娱乐圈的“偶像派”似是“歌艺不精”的代名词,艺术界的情形不同。偶像派艺术家不乏实力,只是到达某个阶段之后,“人”大于“作品”,作品显得不那么重要。

刚从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归来的“站台中国”总监陈海涛告诉我,达明•赫斯特的画作尚未启封,就有收藏家指着包装箱说:“这件,我要了。”英籍印度裔雕塑家安尼施•卡普尔的雕塑,一转眼就消失了一件,再一转眼,连换上去的这件也没了。据说,主攻当代艺术的台湾收藏家初次交手时,每每一上来就问对方:“你有达明•赫斯特和安尼施•卡普尔吗?”这两位艺术家是当仁不让的偶像派,无论他们做什么,都受追捧。他们的作品之于收藏家,就像香奈尔2.55手袋之于时尚女性一样,是Must Buy(必杀品)。

我向几位圈内人发出了邀请,请他们例举心目中的中国偶像派艺术家。发回来的名字大同小异:艾未未、蔡国强、当代艺术“F4”(连这名称也沿用了娱乐圈偶像派的说法)、赵无极、徐冰等。街角报刊亭的大婶,总也听说过其中的一位。专栏尚未成文,名单上的一位艺术家陨落了——吴冠中先生。

报纸连篇累牍缅怀,吴氏语录四处流传。于一片哀荣和赞美中,批评家皮力在微博上直言:“80年以后的吴冠中几乎是没办法看的。形式美的文章在特定环境下还有点作用。老人家急于将自己历史化,晚年的注意力都在所谓‘语录’上,而不在创作上。文革时期的作品不承认了,画得不好的作品不承认了。其实是这代人宿命式的好大喜功的悲哀。”

偶像当年不是没有力作的,只不过后来在庞大粉丝团簇拥下,半推半就地被“立”在底“座”上,成为一个塑像。每次看见别人昵称艾未未为“爱神”,我都抑制不住自己的生理反应:起一身鸡皮疙瘩。既然艾未未的主要努力是打造一个公民社会,又怎么能再把他供奉上那座被他踢翻的神坛?

不久前,自箱底翻出我和艾未未唯一一张合影,摄于2007年年初。我乍到北京,参加他为他的朋友,英年早逝的记者兼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亚洲区顾问Jonathan Napack,操办的烛光追思会。当时,我知道艾未未是谁,但无法预见他将成为的人。我试图将合影连同其他内容贴到博客上,却无论如何发不上去。一件件排查,直至删除图片说明中他的名字,才获程序放行。倏忽三年,艾未未已经升级为一个敏感词,意见/异见领袖,偶像派中的造反派。

艾未未每年接受600多个采访,每天在Twitter上花八個小時。他說,“我認為我的立場和生活方式是我最重要的藝術。”作为今年的六百分之一,刊登在《纽约客》的“这不美好:一名与体制作战的艺术家”中,Evan Osnos写道:“由于艾未未兼具活动家与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他赢得了一个专属于他的独特标签︰一名冒着相当大的入狱风险的卖座的世界级艺术明星。”艾未未的中国同行们对他采取了两边倒的态度:要么钦佩他的勇气和行动力,要么质疑他或他的外国赞助人的动机。在我交谈过的人中间,前一种态度占了大多数。

艾未未几乎参加过所有国际上最重要的展览。十月份,他作为亚太地区首位受邀艺术家,将在泰特现代美术馆最著名的涡轮大厅(Turbine Hall)举办个展。景德镇的四五家做“高仿”的陶瓷厂,现在正在加班加点为艾未未赶制作品。他会把一百吨陶瓷仿真葵瓜子铺满涡轮大厅的地面。这又是一件“艾记”壮观的、排比句式作品。以他现在的身份,即使铺满展厅的是一地鸡毛或狗屎,也不会动摇预期中国际友人的一片喝彩声。谁会批评艾未未的艺术呢?他是“功夫在诗外”的呀。

二月,韩寒在微博上首次发言,敲了一个“喂”字,尽管他本意是要发个“嘿”。区区一个错字符也能斩获转发5500次、评论11000条的伟绩,这就是偶像的魅力。群众的力量也不是不吓人的。好在韩寒清醒,八天后就关闭微博,不陪大家玩儿了。

我们身处在偶像的正午。大众需要的不是“美丽而苍凉的手势”,他们投票给最具有煽动性和颠覆性的手势,比如艾未未在权力面前竖起的那根中指,比如韩寒那些被迅速转发和迅速屏蔽的辛辣俏皮博客。群众亦是残忍的,他们要求活着的偶像保持青铜的姿态。他们狂爱的,未必是对方为之奋斗的理念,倒有可能是那个雕像本身。因为他们塑造了它。

(本文原载于《GQ智族》杂志八月号专栏,刊出时有删节,这是全本。)


艾未未作品《天安门》
吃的是艺术,挤的是口水。
[沙发:1楼] guest 2010-07-28 23:17:32

[板凳:2楼] guest 2010-07-30 12:02:14
这是很久都没看到了的好文, 好!不酸,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