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干山路50号终极篇:《痉挛:自我束缚和被出卖的城市》王益辉访谈之一
发起人:kavkalu  回复数:1   浏览数:2277   最后更新:2005/10/16 18:16:36 by kavkalu
[楼主] kavkalu 2005-10-14 07:20:20
――――《东方视觉》艺术家访谈之二

题记:
此文算是莫干山路50号批判的终极篇,我始终觉得莫干山路的院方没有错误,他们始终在做大自己的蛋糕(虽然以塞纳河左岸自居有些恬不知耻),然而,作为炒作它是个成功个案,即便彻底成了商业画廊,也是院方炒作的英明。
这是一种选择,需要艺术家自己清醒,名利双收固然是皆大欢喜,可,有时候人会被利益冲昏头脑。成为艺术家或者是商业画家都是个人自由的选择,这需要自己审视度量的。
――――卡夫卡·陆(KavkaLu)


《抵达Arriving》王益辉作品 36"x96" (91x244cm) 2005

地点:莫干山路50号王益辉工作室
对象:旅加艺术家王益辉
采访者:《东方视觉》特约记者:卡夫卡·陆(KavkaLu)
时间:2005年09月28日

王益辉先生以下简称为W,卡夫卡·陆(KavkaLu)简称为K
K:王老师,你是从上海出去,在加拿大以及北美发展的艺术家,作为当代艺术家同样经历过85新潮,目睹着当代艺术在中国的起起伏伏,而今经过若干年再回到上海,你从海外艺术家的角度怎样看国内当代艺术家的状况 ?

W:这个问题很笼统,艺术家的状况,是指他的生存状况还是创作状况?

K:两者都有,但是我更加想知道你对他们创造状况的看法

W: 生存状况我不知道. 创作状况我也不知道, 我所能知道的,就是通过网上和自2002年开始数次回国后所看到的国内画家的不少架上绘画的感受。

K:王老师,在上海你的工作室在莫干山路50号,你对此环境和在其中的艺术工作者如何看

W:我看过你关于莫干山路批判的系列文字,我觉得地方并不重要,只要是其中艺术家的质量,我和他们的过去非常了解,但是对他们的今天不甚满意和理解。

K:你是指作品本身吧?!

W:对,我发现一些人固步自封,完全在重复自己,没有创造激情,他们已经完全将自己符号化,在国外一个艺术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起码要40岁以后,经过多年的自我超越和沉淀,但是,奇怪的是中国艺术家们可以“理直气壮”在二、三十岁说自己风格已经形成。这是很难想象的。

K:我觉得这种自我复制充其量是高级行画,当然我非常明白,当代艺术是观念后置的,在评论家的笔下任何阐释都可以,比如对这里的XX我甚至可以以禅宗的入定描绘,然而,受众会相信吗?艺术家其实超越的不是别人,他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
然而,因为文化氛围和被“文化殖民”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往往就像有些流行歌手一样靠一首歌混吃混喝一辈子。我个人认为人各有志,只要不伤及他人的选择都可以理解。
但是,当一个人大言不惭称自己是艺术家的时候他应该掂掂自己的斤两。

K:我这样表述过当代这个现状:艺术家和大师漫天飞舞,就像咸带鱼臭不可闻。

W:人各有志,对,艺术家而言他的学养和他的创造分不开的,学习和交流是必须的,然而,我觉得这边缺乏这个空气。

K:我们的艺术家处在“自淫”的状态,就如莫干山路50号他们自以为代表了上海的当代,而实际上是他们自己活在虚幻的感觉里,他们和这个时代是隔离(指艺术直觉),他们也不知道互联网时代传播和传媒的获取资讯的转变,艺术家的沉默有时候就等于你自己放弃了和媒体以及大众交流的机会。而这边当代艺术和大众的距离就在于此。

K:王老师,莫干山路是一个局部,你对整个当代艺术界的看法是什么?

W:好的作品不少, 但都有个共同的现象, 就是几十年来的“主题情结”还是根深蒂固,绘画纯粹表现艺术家个人精神的少而少之,所谓当代艺术和新生代画家,离不开反映,揭露和批判,尽管有人否认上海新生代画家是揭露和批判,而是逃避,但我觉得还是逃不脱带有社会和政治意味的主题观念,好像当代艺术就是前卫艺术,在这一种错误的前提下,艺术是不可能得到解放的。艺术反映了艺术家个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的内在精神,而当下所谓的当代艺术是对这时代精神的错误表现,说到底还是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自由精神无法彻底的解放。普遍存在模仿,这种模仿不是模仿技巧和风格,还是模仿一种主题,一种精神,一种情绪。

K:我觉得题材和创造力的匮乏是由于他们自身学养和对外界的隔漠造成的,缺乏交流的空气,同时,他们的视野是跟着西方视野走的,然而,他们忽视了他们处在的国家和城市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无论从政治和艺术环境而言已经宽松很多,他们却依旧流连于后文革的语境里,特别是80年代后的艺术工作者依旧在他们老师的影子里生活却忘记和忽视了这个年代的特质。我认为他们作品中反映的“凄苦、苍凉感”并不是当代的全部

W:长期累积在我们艺术作品中的凄苦,苍凉感,不应该永远代表着我们的艺术,艺术也没必要总是那么故作清高,那么紧张严肃,那末故弄玄虚的。

K:我个人认为,在相同的时间段里将艺术家断开为某代是作茧自缚,对于同处一个时代的艺术家而言,是时代精神影响(哲学、意识形态和人际)影响着他们,而不是他们创造了时代。他们是当代艺术而言时代精神和介入是他们得以存在的价值,这是和传统画派的区别所在,不是材质,而是艺术精神。

W:在我们所处这迅猛发展的社会,我觉得绘画不应该是这么狭隘的。把艺术家分为新生代后生代,并把几个被一些较有名的或是一两个西方人经营的画廊代理的画家作为画家成功的标志,是对艺术的误导。

K:你是不是有所特指。比如莫干山路50号的(此处删去790字),其实,作为艺术家需要清醒的是XXX等等涉外画廊只是一个商业行为,他们谋求的和艺术家追求的不是一回事,当然,艺术工作者也可以选择投靠,然而,那个时候是资本在说话,你在那个时刻已经沦为画工。正如你说,西方各大艺术展在中国选作品往往出于意识形态考虑比较多,那么作为中国艺术家而言他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从而反映境遇和时代?这个过程会远吗?

W:彻底解放艺术家自身的时刻迟早会来到的。

K:解放?!

W:对,解放。我在北美十年,听到无数人其中包括专业人士艺术评论家画家画廊老板和非专业人士各种阶层的形形色色的人对绘画作品的最普遍的赞扬语就是一个字:”nice” 没那么多故弄玄虚的分析,也没那么多没头没脑的废话。说到底你的作品就是nice或者是不nice。我举这例子,就是要让我们的艺术家从另一种角度或是用一种新的方法来看和对待自身的创作。

K:我说过作品是艺术家最真实和清晰的名片,受众接受与否是和他的教育以及对美和艺术的自我理解有关,当艺术家完成作品之后,作为作品本身还是半成品,只有它出现在受众面前和受众产生对话或者共鸣它才有了另一个层面的完成。
W:应该如此

K:所以,艺术家需要在他所处在的时代保持前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样他的存在才能让人信服他作为艺术家的价值,一辈子画一个符号或形式,往往是 “智障”,你可以看看我和旅泰艺术家张可欣的访谈《智障,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拐点》其中我有的论点。

W:艺术家在今天的这个时代,会有更多更好更广的发展可能性,彻底的发掘自我和表现自我才会产生好作品,而艺术的风格是须经过艺术家自身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得到和放弃长时期的积累的结果。我看一些所谓的新生代画家其中的代表画家,作品十多年来盯着一个符号在画,让我想起殉道者。艺术变成一种重复和坚持,变成拼毅力,我为这艺术感到悲哀,也对这些艺术家深表同情。尽管这种坚持已为他带来了相当利和名的收获,但代价太大,这代价就是艺术变为了苦役。并且还有苦不能说

K:或许他们还理直气壮说这是风格,或许还乐在其中,因为经济利益是无法回避和拒绝的,毕竟,他们自以为成功了,并为某些机构和个人吹捧,成为欧洲旅游大巴在上海的风景,成为沾沾自喜的互惠活动。

W:那和艺术无关。这种事情老实说只有发生在我们这特殊的时代。由于被西方艺术隔绝得太久太深,一旦国门打开后,手足无措,从艺术样式到艺术操作上都很盲目,所谓新生代画家尤其明显,匆匆为自己定一个模式,就作为风格当成来专利占为己,。急于为自己定型是浮噪的,然后就是一生重复自己是可笑又悲惨的。

K:在上海,这种现象和某些画廊因为介入早而有了话语权有关,这些西方艺术掮客的商业牟利行为却被我们有些人认为是艺术推动,殊不知这些画廊充其量是艺术倒爷,给旅游的余兴节目,你认为呢?

W:由于某些画廊在这其间的作用,与其说是推动了上海新生代的艺术发展,还不如说是对这些画家的劫持,扼杀了画家的自我发展,画家被冷冻了,我看到的这些画家没有生气的严重贫血的作品就是被画廊劫持的结果。

K:在商品经济的时代,我认为选择是艺术家个人操守和修为的问题,你如何看待艺术家的商业性和责任感的问题。

W:在西方有一种专门为初出艺术校门或是刚步入艺术门栏的画家而服务的艺术家顾问咨询机构,这些机构有为艺术家怎样发展而编写的详细课程。第一节课就是将艺术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如果你绘画的目标只是要被艺术博物馆收藏而不用以艺术谋生或是攒钱的,这类艺术家就用不着来上课了,立马回家了。我想你要我说的是第二类,也就是职业画家的商业性和责任感的问题。当一个画家,已将或要将他的作品卖掉时,他的艺术品也就成为了商品。也就带着所有商品的特性和市场规律。画家尤其是要以画谋生的职业画家,作为整个商业活动的一部分,就要按商业规律和游戏规则来玩。当然,你问题的重点我猜想是想问当一个艺术家进入了市场,是否会失去了他的艺术性和社会责任感。我觉得要艺术家来承担社会责任不但过分而且没这必要,艺术家可以承担社会责任也可以不承担这种责任,但他必须要有艺术责任,也就是在市场中对自身的把握,一味追求利润用庸俗低级趣味迎合市场,是把握的问题,也是艺术家本身格调的问题。

K:格调,其实用汉语来表述就是德艺双馨,这是中国文化“文以载道”的一部分,“格”是区分你的品味和艺术含金量的标志。

W:所以,不管市场反映却又很想把自己的作品卖掉,也是一个把握问题。第一种把握,个个都会挂在嘴上,而故作清高。其实真正的难度是在第二种的拿捏。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最理想的状况就是用他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发展和达到你的追求----你一边在赚钱一边在发展。国内许多所谓严肃的
菩提树下,裸女骷髅
[沙发:1楼] kavkalu 2005-10-16 18:16:36
一,
K:我觉得这种自我复制充其量是高级行画,当然我非常明白,当代艺术是观念后置的,在评论家的笔下任何阐释都可以,比如对这里的XX我甚至可以以禅宗的入定描绘,然而,受众会相信吗?艺术家其实超越的不是别人,他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
然而,因为文化氛围和被“文化殖民”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往往就像有些流行歌手一样靠一首歌混吃混喝一辈子。我个人认为人各有志,只要不伤及他人的选择都可以理解。
但是,当一个人大言不惭称自己是艺术家的时候他应该掂掂自己的斤两。

K:我这样表述过当代这个现状:艺术家和大师漫天飞舞,就像咸带鱼臭不可闻。

W:行画有行画的标准, 行画有行画的市场, 这类作品离行画的要求还不够格. 只能比作是食品中的junk food, 吃下去有害身体.人各有志,对艺术家而言他的学养和他的创造分不开的,学习和交流是有益的,然而,我觉得这边缺乏这个空气,个个弄得高深莫测的样子,明明是常人一个,生活中硬逼得失去常态,表情像刚杀了人似的可怕.这是对大师的错误模仿.非常搞笑.

二,
普遍存在模仿,这种模仿不是模仿技巧和风格,还是模仿一种主题,一种精神,一种情绪。
应该是"而是",不是"还是".
菩提树下,裸女骷髅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