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什么?—第41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发起人:蘑菇开花  回复数:1   浏览数:2409   最后更新:2010/07/28 17:39:18 by guest
[楼主] 蘑菇开花 2010-07-13 16:04:07
来源:世界艺术作者:韩晶


 当整个南非都在世界杯的光环里沸腾时,瑞士小城巴塞尔也因艺术而疯狂——6月16至20日,短短5天的时间里,第41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吸引了62,500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收藏家、策展人、美术馆负责人和众多艺术爱好者。似乎突如其来的气温骤降和瑞士6月难得遇到的暴雨天气,并没有对前来参观的公众造成动摇,这个数字超过了当地人口总数的1/3,也比去年的参与人数增加了1千多人——尽管这看起来只是微不足道的差额,却再次刷新了巴塞尔的观展记录。
 
作为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博览会,巴塞尔曾被冠以太多的光环,号称当代艺术“晴雨表”的它,牵引着艺术动向的每一条敏感神经——尽管这个参与主体向欧美倾斜的老牌艺术博览会,一度受到英国弗雷兹及其他几个年轻艺术博览会积极赶超的威胁,却始终以稳定的艺术品成交量和学术上的进取姿态,在每年两度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和迈阿密海滩艺术博览会的双重联动中,立于不败之地。不过,或许是由于高昂的成本费用,以及销售主体与目标人群与中国的艺术市场在对接上仍然存在错位,中国画廊和媒体对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热情,从最初的遥想到一度的疯狂,然后走向了近期的淡定。相比之下,近在咫尺的香港艺术博览会优势尽显,似乎它更容易与我们发生关系,也更具有参与感和在场意义。但无论如何,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这个多次被《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赞誉为“艺术界的奥林匹克”盛会,还是和没有中国队出镜的世界杯一样,有很多吸引我们眼球的地方。

 今年,组委会一如既往,从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中挑选出300多个画廊和2500多位艺术家,成为本届艺术博览会的主角。这其中无论是画廊还是艺术家个体,都不乏熟悉的面孔,他们在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一直保持良好的记录;但为了对抗审美疲劳——这个人类在欣赏人和物上的视觉和心理通病,组委会也力求作品本身和在空间展示上的新颖度。为此,很多画廊带来的作品,不再是为了试探不同收藏家的口味,也不再是多个艺术家作品之间无关联性的无章组合,而是有着鲜明立场和强烈主题的特色展示——例如,“艺术特色”(Art Feature)板块中的参展画廊,就几乎全部以个案的方式,来突出呈现一个艺术家的一件或几件作品,这让每个小小的画廊区域,看起来都像是一个精致的个展,而不再是“艺博会式”的拼盘。同时,过去重量级画廊集中的一楼展区,也一改往日以现代主义时期欧美艺术和经典艺术为主的传统模式,带来很多前卫的实验性作品,例如加入了机械动力元素的装置,或是声光电夹击的影像,它们和旁边克莱因、毕加索的作品拉开很大的距离,但一样都很快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
 
令人惊喜的,以销售为首要目的的博览会上,越来越多地呈现出看似难以被购买的艺术品,甚至不乏挑战我们固有艺术定义和传统价值判断的反艺术作品,例如:纽约MATTHEW MARKS画廊带来的Jo Baer的油画《无题》,艺术家用颜色在画布上,整齐的描绘了一道类似画框的边缘线,但在边缘线内诺大的白色画布上,却什么也没有;艺术家Peter Fischli和David Weiss创作的小雕塑《三块砖》,就真的只是三块砖而已,如果一定要找到什么不同,那就是它们没有作为建筑材料成为某个楼房的一角,而是被作为艺术品高价出售;而多个画廊都不约而同带来的艺术家Carl Andre的装置,就是几片不锈钢的方块,它们被安置在不经意的地板角落,有时让人很难清晰的分辨,那究竟是艺术品,还是仅仅是地面装饰的一部分?不过这在本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还不算最混淆视听的作品,来自杜塞尔多夫的Sies+Hoke画廊,则在展区中央的地上,撒上一堆金片,它的形状是否有讲究不得而知,但很多收藏家估计难以接受这样的艺术品,因为它怎么看也像是地上的一小啜杂物……这些作品创作于不同时期,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今天,其中或许有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解读隔阂,也可能有不同艺术时期特定的历史因素,但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或许在市场之外,也向我们呈现了艺术的某些变化——它在很多路口悄然转弯,不再是仅仅为了被收藏。这让人们在观看和购买经典艺术之余,多少会反思和质疑:什么是艺术?以及,什么是当下的艺术?

 

 不过,这样的作品似乎并没有对本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销售额和成交量造成不良后果,据各个参展画廊的反馈,在金融危机后欧洲经济的低迷徘徊期,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依然保持着绝对优势——美国的David Zwirner画廊透露,今年它们在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赢得了巨大的收获,除了新增加的中东客户而外,部分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的俄国收藏家也回来了,并且都购买了新作品,巴塞尔成为画廊最重要的展示地;伦敦Sprüth Magers画廊的老板Philomene Magers则声称:艺术市场形势看好,除了他们在博览会前预估出售的名单外,此前不被看好的作品也有很好的销售业绩,尤其是被低估的80年代艺术家,受到很多收藏家的追捧;而英国著名的白色立方体画廊,带来的重量级艺术家达敏?赫斯特(Damien Hirst)、安东尼?葛姆雷(Andony Gormley)、伊万斯(Cerith Wyn)的作品,这些无疑都是前卫艺术成功的标杆性人物,它们的作品自然为画廊带来学术和商业上的积极反响;而与我们有关的好消息是,有新的中国收藏家在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出手,画廊主Toby宣称,他们是在稍早的香港艺术博览会上认识的。和市场运营成同比增长的,还有今年前来参观的美术馆团队——超过60个全球各地的美术馆负责人到访了巴塞尔,这再一次刷新了去年的记录——在美术馆经费紧缩的今天,不管他们的到访最后为巴塞尔带来了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但上升的数字至少是一个好的预兆。
过去的成功经验在今天依然奏效——在整体的结构上,巴塞尔延续了以往的模式,把展区划分为不同的板块,包括:艺术画廊(Art Galleries)、艺术特色(Art Feature)、艺术宣言(Art Statements)、艺术电影(Art Film)、艺术出版(Art Edition)、艺术杂志(Art Magazines)、艺术家再记录(Artists Records)和艺术家书籍(Artists Books),以及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艺术无极限(Art Unlimited)和艺术公共展示(Art Public)。“艺术画廊”板块主要是对全球的画廊进行集中展示,它们通常需要提前一年申请,并经过严格的审核和挑选,参与本届巴塞尔博览会的画廊按国家和地区划分为:美国72个,德国53个,瑞士本地32个,法国和英国各27个,意大利20个,比利时和西班牙各8个,奥地利7个,日本6个,印度5个,巴西4个,中国、墨西哥和荷兰各3个,加拿大、丹麦、挪威和波兰各2个,阿根廷、澳大利亚、哥伦比亚、捷克、芬兰、希腊、冰岛、爱尔兰、以色列、摩纳哥、新西兰、葡萄牙、俄罗斯、斯洛文尼亚、韩国、南非、瑞典和土耳其各有1个。其中,中国的3家画廊分别是:北京的Boers-Li、上海的香格纳和广州的维他命空间;而正如上文所提及的,今年的“艺术特色”板块,成为最活跃和最鲜明的区域,作为今年新增加的板块,它几乎是以主题性的个性展示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让每个有限的独立空间,都具有特别的看点。而组委会设置这个板块的初衷,也就是希望给每个参与其中的画廊,充分的自主权,展示其策划的能力和学术水平;“艺术宣言”则展现了26位新晋艺术家的作品,它们大多是专门为本次的展示而创作的,这也成为它的看点之一;“艺术电影”则主要是播放艺术家自己制作的影片,以及介绍艺术家的相关影片;“艺术出版”主要是给出版商和著名的出版社展示它们成果的平台,希望能集中展示它们与显耀艺术家之间的合作,以及出版物本身与艺术传播之间的关系;“艺术杂志”则是挑选了全球各地有代表性的艺术媒体,让它们带着自己的刊物来到巴塞尔,这让到访的公众和专业人士有可能了解最新的媒体动向,也让巴塞尔在世界各地媒体上的曝光度大大增加;“艺术家再记录”则是诞生于2007年的一个板块,巴塞尔博览会专门为此留出了特定的区域,对艺术家的创作进行记录。并任命艺术史学家和专业编辑:Lionel Bovier,专门负责这个独特的部分;而“艺术家书籍”也是今年特别策划的一个板块;至于致力于展示大型装置和实验性作品的“艺术无极限”,今年则有中国艺术家张洹参加,而在户外的艺术公共展示中,中国艺术家艾未未的新作也在其中。除了以上的板块之外,今年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特别活动还有:艺术对话(Art Conversations)、艺术沙龙(Art Salon)、更多城市干预性的艺术介入(Art Parcours)和巴塞尔艺术周末(Art Basel Weekend)。这些都让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得到更立体、更多元的呈现。而在今年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中国艺术家除了张洹和艾未未外,还有张晓刚、曾梵志、刘野、申凡、曹斐、韦嘉、杨心广等近十几位艺术家的作品。但显然,巴塞尔与中国当代艺术仍然关系生疏。
 
时间、精力和语言,似乎变成观看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三大障碍,在面对着三项挑战之后,那么多的视听刺激很难瞬间消化,因此,当巴塞尔还是阴雨霏霏;当世界各地涌来的人潮还在门口大排长龙等待入场;当户外广场上Alberto Tadiello的公共艺术作品发出刺耳的噪音;当伊娃和阿代尔还是妆容艳丽夺目的招摇而去……那些刚刚才认真研读的艺术作品,似乎又变得有点似是而非,和巴塞尔这个城市一起,被前往苏黎世的快车抛在脑后。而关于艺术是什么?收藏家、策展人、媒体、艺术爱好者……我想每一个从巴塞尔归来的人都会有不同答案。




[沙发:1楼] guest 2010-07-27 14:42:25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