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书:第二眼真理
发起人:子涵  回复数:0   浏览数:2462   最后更新:2006/01/01 19:28:22 by 子涵
[楼主] 子涵 2006-01-01 19:28:22
题记: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

我们从小被这样的语录教育着长大:

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 ——托玛斯·爱迪生 (Thomas Edison, 1847-1931)。

于是同学们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工作一路轰轰烈烈地挥汗如雨,却鲜有被称作天才的同志出现,走到今天才有一小撮人勉强归为人才,却没有空想想自己是不是偶尔具有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其实爱迪生在后面还有半句,“但那百分之一是非常重要的”,流传中被谁省略了,所以回想起来好像是爱迪生涮了我们。其实不是。

岳路平兄在“分水岭”论语中有这样的话:难道你也相信“人人都是艺术家”的鬼话?,是呀,我想我是相信的。波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的原话是这样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一旦与他们相应的自由创作活力被激发并彰显出来,他们固有的艺术癖好就会使无论何种媒介都转变为艺术作品。

“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后现代的经典话语,曾使人备受鼓舞,同时也是被攻击的热点,做为艺术庸俗化的罪魁祸首而被诟病。现在看,我想我仍然是相信,并且希望相信这话的。

不是么,这是个社会道德和精神价值观日益淡化,物质要求日益增长的年月,我们向科学化、专业化和技术化的方向冲锋而去,波伊斯的“扩展的艺术概念”在现在的中国,正是需要这一种以艺术的方式来确定社会价值,进行社会活动的社会治疗。

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能成为画家或者雕塑家,经营自己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创造?每一日的柴米油盐锅盆碗盏、地铁的士客户老板,兜兜转转里偶尔回头,是不是可以笑嘻嘻笑嘻嘻地解嘲成一部时刻上演的行为艺术或者Live Performance ,《楚门世界》里的金凯立,是否后悔自己发现了这个秘密呢?

被视为艺术狂人的波伊斯在1982年卡塞尔文献展上的作品《7000棵橡树》,是带领大家一起栽种橡树,五年后他因为去世而无法亲自完成,但仍然在人们的帮助下实现了这可生长的“社会雕塑”。

这些都是简单的例子,不同的人对同样的话,或者不同时间对同样的话,都会有不同的读解。很多时候偏激是因为片面,因为绝大部分事实都像一个裹得并不匀称漂亮的肉包子,肉只窝在一边,第一口未必就吃得到滋味吧。

前一阵上戏五十年校庆,焦晃先生在讲座里说:美是一种感动。

听的时候觉得矫情,听完之后觉得是真性情。


又及:

一度想在06停下,不再喷什么关于艺术之类的口水,而专心于整理一些其他自己喜欢的题目。但回头看以前的文章又有些欣慰。那时候牙尖嘴利调侃刻薄,现在看看足以被人拍砖。而今的文字,好像和我的心情一样平静而温和,毕竟,很多事情说与不说,骂或不骂都没有两样,只是自己徒添烦恼吧,我也耗不起这精神来挑事端惹麻烦。由于骂的动机不同,在当代可以看作另一种谄媚,所谓小骂大帮忙。

所以还是做些实在的事,空下的时候,静静看新一年里幕幕好戏登台。没有登台的时候,我懂得做个漂亮规矩的看客。

口水还是要喷,补个新年愿望:日知而智,希望2006,我能多看多读,多写多想。少睡觉,多赚钱。
www.hedesign.cn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