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宁:世博会与双年展
发起人:ABA  回复数:2   浏览数:1744   最后更新:2010/06/21 03:41:39 by guest
[楼主] ABA 2010-06-18 13:39:55
采访时间:2010年3月22日15:00-16:00
采访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工体东路甲2号中国红街1座5层
被采访人:欧宁, 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
采访者:《景观设计学》杂志社佘依爽,涂先明

LAC:作为一个媒体人或者对城市话题感兴趣的人,你一定会去上海世博会吗?

欧宁:我一定会去。我们回溯世博会的历史,会发现其实它是很多大型活动的源泉。在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世博会是工业革命的生产力进步推动出现的一种展会形式。它搭建的是一个世界性的舞台,有不同的国家参与,在这种共同参与中去彰显每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

同时,它也是一种全球竞技。如果你看《良友》画报也会发现其实已经有上海一些厂商参加过早期的世博会。不同的是,过去的世博会是工业化推动的一个结果,今天的世博会是城市化推动的结果。所以从世博会的历史上可以看出这个世界的变化,过去是关心工业产品,现在是关心人居,关心城市环境,关心节能、低碳经济。这么宏大的一种展会,我当然有兴趣。再加上它今年的主题是城市,所以我肯定会去的。

LAC:您最关注上海世博会的哪个方面?



The British pavilion designed by Thomas Heatherwick and Troika.

欧宁:其实我并不是很主动的去关注,但有一些国家馆挺吸引我的。一个是英国馆,因为做英国馆立面技术设计的是一个叫Troika的团队,他们参加过我们07年的大声展。他们和植物学家合作,把不同的种子放在建筑外立面的成千上万条亚克力管中,这个效果肯定很炫。第二个是丹麦馆,丹麦馆是年轻建筑师Bjarke Ingels设计的,我邀请他参加过我们去年的深圳双年展。丹麦馆的设计是个螺旋状的一个结构,并把自行车运动带到那个馆里面。英国馆和丹麦馆其实都是把一些很年轻的建筑师带进来,他们所做的这些设计,引入了全新的概念和材料,所以令我有点期待。还有一个就是西班牙馆,因为西班牙参加世博会有几个层面,一个是西班牙馆,同时西班牙国内有3个城市参加了最佳城市实践区的展示,包括马德里、巴塞罗那和毕尔巴鄂。在二月份他们邀请我去参观了这3个城市中一些跟世博会有关的项目。包括在马德里城市体验区的一个竹屋,它是一个最新的环保实体建筑。我觉得他们下了很大功夫来推广。马德里的“竹子屋”和“空气树”,设计理念很好,但是实际上在应用的时候还是会碰到很多问题,有点理想化。不过从这其中也可以看出西班牙对于世博会的重视。

LAC:您是如何看待大事件对于城市建设的影响?

欧宁:我们不可能指望通过一个展览或者是一个活动就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很多时候这些活动都是提出问题和一些可能性的解决方案。很多社会问题或者专业问题的解决是需要很多力量的协作,需要很长时间的社会运作。我觉得我们对展会的期望不要太高了,你能看到一些问题被提出来,能够引起讨论,这已经就很不错了。所以就是说去看世博会或者是看双年展,其实就是去看问题,引起你的思考,参与讨论。对世博会这么大的一个活动来讲,这么多国家都把他们对一些问题思考的结果展示出来,把他们看到的问题,把有可能的解决方案都拿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认识与被讨论。

LAC:您认为此类大型活动最大的受益方是谁?



Architect of the Danish pavilion, Bjarke Ingels.

欧宁:我觉得最大的受益方是是参与设置国家馆的这些政府,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宣传了自己的工作,宣传了自己的城市,宣传了自己的国家。世博会的一个核心是关于决策的,就是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他最后的目的其实就是能够形成一个决策,就每个国家,或者是从一个全世界的角度来讲,怎么样应对目前的问题。第二个受益的就是被卷入世博会的各种专业人士,包括城市研究专家、建筑师等专家,这是他们交流的一个很大的平台。然后是老百姓,我觉得可能就是开开眼界。

LAC:我们知道您有本身是广东人,然后又是在深圳读书、工作十年,后来又来到北京。应该说是广州、深圳、北京,都是您比较了解的城市,根据您的体验和您对事件的理解,您会觉得这3个城市,分别适合什么样类型的城市活动?

欧宁:北京办过奥运会,上海办世博会,广州办亚运会,深圳要办大学生运动会。其实城市在开始一种竞争,这种城市间的竞争很多时候都是靠这种大型活动来实现的,因为通过这种大型活动可以就塑造形象,吸引游客,刺激经济。

至于哪个城市适合办什么样的活动,我觉得深圳办城市建筑双年展挺好的,因为它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30年典型的样本,而且也是中国城市化一个最早的结果,它把一个渔村变成城市。广州适合办什么?我觉得倒是可以办一些有趣一点的,应该是办一些就是泛粤语文化区的这种活动。因为其实广东的文化是一种国际化的文化,比如研究或者是寻求一种全球的环境,把广东的这种文化脉络、人的脉络和经济脉络综合在里面,但是它不能成为一个很大的活动,它只能是一个小型的文化活动。

我觉得应该鼓励一些小的城市去办活动。比如说珠海,比如说像安徽黄山。这些快要被忘掉的城市更需要被关注。北京它的文化活动已经够多的了,应该让其他城市来共享这种资源。

LAC:您是如何评价一个活动成功与否?您评价的要素是什么?


The Spanish pavilion designed by Benedetta Tagliabue.

欧宁:刚才我说过,这些活动它的意义是在于提出问题和展示可能的解决方案。那么我们评价这个活动成功与否,也跟这个有关系,就是看它提出来的问题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具有前瞻性?是否有针对性?是否能够针对现实并指出未来的一种趋向。另外,评价一个活动成功与否,还要评价它的组织怎么样。这个组织包括一系列很具体的东西,包括行政、宣传等。深圳双年展在宣传媒体推广上我觉得做的还是不错的。网站信息量非常大,而且非常及时,它不仅仅是报告这个展览的消息,同时它也是个很强大的档案系统,能够把整个展览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随时记录下来。它同时也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导览系统,可以让观众很方便的在网站的框架下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LAC:您能推荐几个您比较认可的展览活动吗?

欧宁:有几个双年展我非常喜欢,一个是阿尔巴尼亚的地拉那双年展,它第一届的时候只有3万美金,虽然缺少资金,但是主办者很努力,请到了很多很重量级的艺术家来参展,而且在策展方面也很有想法。我比较欣赏资源少,但是能做出很强效果这类。另外一个就是柏林双年展,特别是2006年那一届,他把整个展览放到一条大街上来,这就是展览的场地,包括一间老的教堂、一个老的邮局、一个老的女子学校遗址,七八户普通人家,还有墓地。这个展览把当代艺术融入到城市街道的日常生活里。还有伊斯坦布尔双年展也很棒。

LAC:如果给您假想一个很理想的条件,没有一切的限制,您会策划怎样的一场展览?

欧宁:那我在月球上做一个展览,让所有人都可以坐《2012》那个电影的大飞船去参加展览。

注1: 以上所有图片来自The Big Picture, The Boston Blobe:
http://www.boston.com/bigpicture/2010/04/shanghais_expo_nearly_ready.html?camp=localsearch:on:twit:bigpic

注2:我在5月7日第一次参观2010上海世博会的图片:
Facebook http://sinaurl.cn/hBTU9
豆瓣 http://sinaurl.cn/hBTUC
[沙发:1楼] guest 2010-06-19 10:30:37
第一届地拉那双年展中方策展人是陈泱现在去哪了?
[板凳:2楼] guest 2010-06-21 03:41:39
1986年Jean Hutt在根特年策划的Chambres d`amis展览就完全是放在私人住宅里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