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卫方:封网读书记之一至八
发起人:老武说说  回复数:2   浏览数:2602   最后更新:2010/06/23 19:35:51 by guest
[楼主] 老武说说 2010-06-10 17:22:24
贺卫方:封网读书记之一至八

1

读罢陈之藩《一星如月》,书中显示作者早在1970年代就对于极权制度作出犀利的批判,对于某些人和组织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有直率的揭露。

2

把茨威格写的《蒙田》一书读完了。蒙田竟然是学法律的,以前一点也没有注意到。从这本书里,自己也有一些很深的感触。茨威格通过对于蒙田生平的描述,表达了他对于人类命运的忧虑。尤其是对于专制思想对于人类自由的威胁,一个人如何在那种充斥着专制、暴力和意识形态压迫的环境中保持心灵的自由,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议论。

3

“人遭剧痛时,都是呼唤母亲;到临终时,难免不说母语。陈省身有爱因斯坦的成就,但不像爱因斯坦在异国的医院里,说着周围的人皆不懂的德语,饮恨而去;倒像托尔斯泰在祖国的野店里,说着周围的人竟也不懂的内容,虽然同为母语,赉志而终。”(《陈之藩文集》卷三,353页至354页)

我记得汉学家卫三畏回到美国后患病失忆,医生帮助他恢复语言能力。最初他会说的居然是周围谁都听不懂的汉语!

4

读斯坦因的《沿着古代中亚的道路》中译本,他谈及第二次考察新疆时路过我也到过的塔吉克自治县:“到达萨尔库勒首府塔什库尔干,我又再次探访塔什库尔干古城。古城位于大片河谷草甸

边的一处台地上,四周城墙用石块砌筑而成。城中央的堡垒已经倒塌废弃,但还有人居住。古城已经变成一个极小的村落。”(47页)当年他也是从这里向东北,越过海拔15000英尺的齐齐克里克一带,途径慕士塔格山,抵达喀什。跟我往返的路线完全一样。按照斯坦因的考察,这也是玄奘当年西行取经走过的路线。

5

路上读在上海报摊上买到的9月3日《南方周末》,“写作”版上有一篇题为“苏格拉底为什么审判雅典民主”的长篇文章,作者冯八飞,写于曼海姆。作者认为只有民主无法保护少数,没有法律的民主就会沦为人民的独裁。虽然观点不错,但是没有说清楚的是,人民得以形成独裁的条件是怎样的。还有,所谓必须有法律能够防止民主蜕变为独裁,这法律是什么?雅典人审判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坚持不越狱避难的理由不也是依据的法律么?显然,作者没有更进一步把这类问题解说清楚,而这却是个中的关键所在。



6

钱锺书先生《人生边上的边上》收录了不少他包括年轻时代发表的评论文章,过去我大多读过,这一段时间心情轻松,细读其中的不少篇章,愈发感到文字的清新典雅和学理上的细密深邃。如他对用杜甫诗句“可爱深红映浅红”形容所谓百花齐放也可能只有一种花,只不过颜色有些差异而已。对柏拉图、罗素、桑塔耶纳等文学风格的评论;每种修辞风格都有其逻辑依据;好文学既要技巧到家,又要气象阔大;他的博喻一例:“至于他的文笔,我想只有一个形容字――英文(不是法文)的farouche,一种虚怯的勇。极紧张,又极充实,好比弓满未发的弓弦。雷雨欲来忽然静寂的空气,悲痛极了还没有下泪前一刹那的心境,更像遇见敌人时,弓起了背脊的猫。”

另外,钱先生翻译歌德的一首小诗最具陶渊明的风格: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7

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广西师大版)。我似乎买过此前本书的一个版本,但是只是草草翻过,未及细读。这次读,看到其中有不少理论跟我最近思考儒家学说与宪政之间关系问题特别有关联。他从君主、贵族和官僚三者之间彼此消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对比西欧历史,作出的解说颇具启发意义。列文森的理论看得出韦伯的影子,但是对于中国历史的分析无疑更具体入微。我过去觉得中国早期历史贵族制度的消失是君主专制体制得以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但是,列文森认为儒家官僚也有某种贵族化的倾向,但是君主却十分警惕并阻止这种发展。当然,贵族本身已经完全式微,在一定程度上权力的蛋糕基本上是由君主和官僚两者分享的。另外,由于通过科举考试选任的官僚一直就不是专业化的职业官员,因此他们只能从道德的角度对于君主权力作出某种约束,这种约束本身有着内在的矛盾,也很难有效。有趣的是,君主与官僚之间固然有对立的一面,但是却也相互依存;当官僚成为君主制度的敌人的时候,儒教本身也就走向衰落了。作者对于前革命时代中国社会与法国社会在权力结构上的差异的分析颇有些趣味。

8

史景迁的《前朝梦忆》,写江山易帜的几章颇激动人心。希望找到一些士大夫对于是否服务于新朝的见解,但是没有。也许是因为张岱本人并非前朝大臣的缘故吧。书中只是写到张岱以司马迁为榜样,那就是任何艰难都要克服,以便写成有关历史的伟大著作。
[沙发:1楼] guest 2010-06-18 03:37:32

[板凳:2楼] guest 2010-06-23 19:35:51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