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投资6月份介绍封面话题
发起人:大校  回复数:1   浏览数:2889   最后更新:2010/05/29 18:52:50 by 大校
[楼主] 大校 2010-05-29 18:51:23
版权页

 

主管主办:内蒙古日报社
社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61
HOST UNIT: INNER MONGOLIA DAILY
ADDRESS: XINHUA STREET 61#, HOHHOT, INNER MONGOLIA
 

 

出版人 PUBLISHER
高平 GAO PING   邱晨枫 QIU CHENFENG
总编 EDITOR-IN-CHIEF
夏季风 XIA JIFENG
副总编 VICE EDITOR-IN-CHIEF
左靖 ZUO JING   卢迎华(特邀)CAROL YINGHUA LU
 

 

执行主编 EXECUTIVE EDITOR-IN-CHIEF
董冰峰 DONG BINGFENG
编辑/记者 EDITOR/REPORTER
刘品毓 PennY LiU   谷静 GU JING   常旭阳 Carol Chang
特约撰稿记者 CONTRIBUTING REPORTER
北京 BEIJING: 杜卡 DU KA   任兰 REN LAN
上海 SHANGHAI: 翁志娟 Weng Zhijuan   李静 LI JING   狄斯妮 DI SINI
杭州 HANGZHOU:刘火田 LIUTIAN
广州 GUANGZHOU:张分 ZHANG FEN
深圳 SHENZHEN: 谢湘南 XIE XIANGNAN
西安 XI'AN: 龚文杰 GONG WENJIE
台北 TAIPEI:黄舒屏 HUANG SHUPING   吴宇棠 WU YUTANG
曼谷 BANGKOK: 张云 MARGARET ZHANG
首尔 SEOUL: 权娟祯 LISA YEONJUNG KWON
柏林 BERLIN: 苏伟 SU WEI
拉美地区 LATIN AMERICA:茜茜 Cecilia Freschini
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蔡影茜 NiKITA CHOI
 

 

设计总监 ART DIRECTOR
黄立慧 HUANG LIHUI
美术编辑 ART EDITOR
亓学芮 QI XUERUI
 

 

国际标准刊号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
ISSN1003-9341
国内统一刊号 DOMESTIC UNITY ISSUE NUMBER
CN15-1078/Z
广告许可证号 ADVERTISING LICENSE
1500004000260
 

 

法律顾问  LEGAL COUNSEL
戴和平 DAI HEPING (浙江浙联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   本刊图文非经本社同意不得刊载
作者投稿相关著作权声明
凡接受本刊邀稿或向本刊投稿经采用者,本刊除文稿刊登在本杂志(含电子杂志)外,
著作人并同意本刊将文稿内容通过网络广为传播,著作人如有不同意见者,应先声明或保留。
 

《艺术与投资》杂志社 ART & INVESTMENT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 798艺术区
798 Art Zone No.4 Jiuxianqiao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电话 TEL010-59789041
传真 FAX010-59789041
邮编:100015
POST CODE100015
邮寄信箱:100015-87信箱 
CONTACT ADDRESS: 87# mailbox
编辑信箱:cnysytz@yahoo.com.cn
EDITOR'S EMAIL: cnysytz@yahoo.com.cn
网站 www.ai-magazine.cn
WEBwww.ai-magazine.cn
 

 

广告总监 ADVERTISING EXECUTIVE
白瑶 Bai Yao
广告热线:13911531909/010-59789530-857
ADVERTISING HOTLINE13911531909/010-59789530-857
广告信箱:iloveartbaiyao@126.com
ADVERTISING EMAILiloveartbaiyao@126.com
 

 

发行经理 DISTRIBUTION MANAGER
唐哲 Tang  Zhe 
发行热线:13621224324/010-59789531-618
DISTRIBUTION HOTLINE13621224324/010-59789531-618
发行信箱:tangzhe2008-8@163.com
DISTRIBUTION EMAILtangzhe2008-8@163.com
 

 

广告代理  ADVERTISEMENT AGENTS
上海佰思伯乐广告有限公司 
Shanghai Bestpro Advertising Co., Ltd.
Tel: 021-63010499
 

 

征订信息
 

一、邮局汇款
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798艺术区100015-87信箱
邮编:100015
发行信箱:cnysytz@yahoo.com.cn
征订热线:010-59789531-618
传真:010-59789041
 

二、银行汇款
开户名称:北京伊德赛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行:北京银行酒仙桥支行
  号:01090332000120109057940
 

 

定价 PRICE
CNY10   HKD50   USD15   NT120
每月1日出版 Published in 1st per month


                   刊首语

 

                               艺媒之死
 

今天,如果你去问一位收藏家或一名艺术家、批评家或策划人等,他/她每天花在艺媒上的时间和精力有多少,答案一定使你非常失望与沮丧。当代社会,每个人获得艺术资讯的渠道、方式有很多种,看艺术杂志应该是奢侈、最笨的一种;前日一聚会,适逢与一著名“异议”艺术家交流,对方态度直截了当,为不看任何艺术杂志。
 

上世纪80年代,艺术媒体极少,且多为官方或院校内部刊物,管理控制极严,每有发言,均是一言九鼎,艺术家如果有“机会”能够在刊物上发表自己作品,就立时等于“成功”二字。90年代以后,市场兴起,政治管理较为宽松,除去官方出版物,独立制作的半公开或地下出版物,随着中国当代艺术融入全球艺术生态,展览潮流蜂拥,是出版物的高峰期段。2000年以后,市场全面开花,艺术杂志急剧膨胀与扩张,粗略估算,上百种正式、非正式的艺术杂志是一定有的,大多数杂志各循其道,可以说是代表了国内光怪陆离的市场现象与创作潮流,及至08年后半段经济危机冲击,存活至今的寥寥无几。
 

事实上,越来越清晰的发展前景是,纸媒一定会退出历史,或只会占传媒范畴的极少份额,即使有意大利学者艾柯“别想摆脱书”的惊人预言,一切看起来几成定局。
 

对于艺术杂志来说,生存机会和空间同样不容乐观,尤其是高度市场化的今天。商业化是不可避免的传统法则,但如何在盈利和自身学术质量、专业水准等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却是很多杂志出品方多希冀看到的。《艺术与投资》的策略是,《艺术与投资》保持高度的商业性与市场紧密结合,而“增刊”《当代艺术与投资》则保持了学术的纯粹:它所关注、刊介的艺术理论、批评,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实践都鲜明呈现出了当下最具活力与实验性的观点;即便如此,《艺术与投资》仍然遭遇巨大的经营压力与发展困境。这里面既包括了国内当代艺术的现状,也说明了现阶段媒体发展遭遇的瓶颈。
 

与大众媒体相比,艺术媒体的定位与空间更为狭窄,即使艺术(艺术界)近10年“瞬间”汇集了巨大的资本,与股市、地产等投资相比,艺术品投资越来越成为投资热点,艺术杂志的存活、定位与发展也应运而生,想要保持独立的观点与操作上的自主,几为奢谈,所以大多随波逐流也不为过。
 

上月,参加“改造历史”论坛,谈及中国新艺术历史书写立场及方法,多数人不抱乐观且态度相左。当下,中国的艺术只为艺术——经济符号化了的象征物,艺术创作无法独立、批评无法独立,艺术媒体何以保持独立?
 

基金会 

徜徉·人间

朱铭美术馆的经营策略

_傅远正    _朱铭美术馆

打造属于自己的美术馆,往往是艺术家的梦想;而属于自己的美术馆,不仅能将艺术家的作品充分地融合于馆藏空间之中,更能使美术馆犹如艺术家最完美的作品。耗时多年的规划建设,朱铭美术馆不仅拥有独特宽广的户外展览空间,亦是台湾颇具规模“以艺术家为名”的私人美术馆;经营美术馆并非易事,通过和一路伴随美术馆成长的朱铭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吴素美访谈,其中的经验及经营策略,更可提供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悠游美术馆
 

1999年,朱铭美术馆历经十二年的建馆、筹备工作,于台北县金山乡开幕,几近十万平方米的面积,倚山傍海的环境亦使得美术馆拥有独一无二的场域,这亦是朱铭美术馆不同于台湾众多私人美术馆的优势;然而距离台北一个多钟头的车程,虽不如一般美术馆在市区中、交通方便吸引访客,但换来的则是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提供给游客独特的美术馆参观体验。
 

回想起当初建馆的历程,执行长吴素美提及“美术馆最初的起源,始于1987年朱铭老师开始在金山购地。当初仅是想要找个地方可以当作储藏空间、创作工作室,放些他的大型作品,而过了三四年后,才逐步有了成立美术馆的想法;1995年,朱铭老师至日本箱根的雕刻之森美术馆举办回顾展,则是另一个触发美术馆走向的机缘。”雕刻之森美术馆广阔的户外空间,并收藏众多的雕塑名家作品,作品与大自然场景相互融合,彷佛使观者站在雕刻的森林之中。这一种视觉与身体经验在自然中融合的奇妙感触,亦使得朱铭确立未来美术馆的走向,并思考未来如何以利用环境的空间呈现作品的美感与精神。
 

现今的朱铭美术馆,正有如朱铭毕生最大的作品。幅员辽阔的基地,除了陈列朱铭最为人所知的太极系列作品,更有近年来朱铭所著力的人间系列作品,漫步美术馆中,亦如同欣赏着朱铭毕生创作的积累历程;“太极拱门”、“人间系列—三军”作品,更以巨幅尺度,突破一般美术馆室内展场的限制,更展现出朱铭作品气势的典范。悠游美术馆的户外空间,巨幅的作品座落于一个个的广场中,而点缀于其间的小件雕塑作品,则将作品由点连结成独特的参观动线;亦因此,造访朱铭美术馆的经验,不同于一般美术馆、博物馆的拘束,而彷佛身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之中,并徜徉于艺术美感中。
 

“参观美术馆,有时并不是需要严肃地了解一个艺术家的生平或是作品。我们希望观众可以在朱铭美术馆的氛围当中,获得轻松的感受。观众来到美术馆,不见得一定要知道作品代表什么意涵,而是在这个空间之中,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吴素美执行长并谈及“来朱铭参观的访客,也许有七、八岁,也许是七、八十岁,很多人可能不是第一次进入美术馆,他们看作品的方式也都不尽相同;也因此,我们和观众对话的方式,就和一般美术馆展览的方式不尽相同,而是走向亲近观众,并可以使各类型观众都能透过作品获得生活中的美感。”
 

或跑或跳的孩子们、散步休憩的老人家,或是拿着相机拍照的年轻情侣们,在这独特的美术馆空间中,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和作品互动,亦形成了一幅幅的人间景致。除了户外的雕塑景观空间,朱铭美术馆的室内展览空间,亦有相当丰富的作品典藏,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特展,介绍雕塑艺术的发展;而美术馆亦收藏为数不少的台湾油画名家如廖继春、杨三郎、李泽藩等人的作品,以及西方现代美术大师如毕加索、米罗、达利、安迪·沃霍等人的作品;这些国内外名家的作品,或是捐赠,或是朱铭个人的收藏,亦丰富了美术馆的可看性。
 

美术馆的经营策略
 

以艺术家为名的美术馆,利基在于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及名气吸引观众,但另一个问题则在于:当艺术家没有新的创作时,观众是否会再度参访?历经这些年的经营经验,吴素美执行长并指出“朱铭美术馆刚开始的前几年,都是以朱铭的名气营销美术馆,推出新的创作自然会有人来看,因此前几年的策略会偏重在朱铭的作品上;而近几年来,主要是靠美术馆的教育推广活动,像是当前着重在儿童艺术教育的活动上推行。慢慢地,通过活动,很多人也会注意到美术馆的新动态。”观众来到美术馆,不可能每一次都是看同样的作品,因此美术馆亦利用典藏的作品基础,通过新的展览策划,或是教育推广活动丰富展览内容;近几年朱铭美术馆亦和许多年轻艺术家合作,提供驻馆、展览的机会,均能使观众回到美术馆,每次都能有新的发现。藉由教育活动的推广,一方面是营销美术馆,吸引第一次来访的游客以及促进观众的回游率,另一方面亦是美术馆重要的社会教育责任。
 

朱铭美术馆自开馆时,即很清楚美术馆不仅是展示朱铭作品的场所,更重要的面向在于艺术教育的推广,而儿童艺术教育的推广,则是朱铭美术馆所着重的面向。“艺术可以很生活,孩子接触艺术,也不一定是要学会画画,或训练他以后从事创作工作,孩子还小,应该要不断多元地尝试。所以我们比较希望小朋友在生活当中发现艺术,我们特别强调小孩子的观察能力,这也是我们在做很多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时,所强调的。”吴素美执行长接着提及“我们刚开馆时,曾举办过儿童绘画的比赛,但举办过几届之后,我们也在反思这样的方式是否正确,到后来反而是举办‘儿童创作不比赛’,不让比赛剥夺了孩子们创作的乐趣。美术馆在走稳了之后,美术馆也应该要逐渐回归自己本身的责任:做研究,或是儿童艺术教育、雕塑教育的推广,而不是变成一个很会办活动的地方。”
 

在朱铭美术馆每一年所举办的众多艺术教育推广活动中,最特别的则是“儿童雕塑营”,迈入第七年的儿童雕塑营,通过与孩子生活经验相关的主题与情境营造,为孩子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并运用轻松活泼的课程设计,自然地引入当代雕塑的内容,带领孩子从艺术创作的眼光重新看待生活周遭并展开思考,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孩子的生活美学。每一年雕塑营均有独特的主题,例如2009年的雕塑营,以每一个孩子都有的购物经验为发想,推出“欢迎光临—惊奇妙商店!”主题,由营队的老师们陪同孩子穿梭在朱铭美术馆与金山这个农渔小镇,重新汇集生活中的“商店”经验,并探索、查访与纪录金山当地有趣的特色商店/商品,发现商品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刺激孩子深入探索观察事物的能力,并将这些发现转换为艺术创作的起点,创作出独家商品,打造出一间间“惊奇妙商店”!
 

“参加这些夏令营的小朋友,主要以台北的都市孩子居多,这些孩子刚好也缺少这些经验。观察、接触大自然,也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启发他们的观察能力。”执行长吴素美亦指出“孩子在过程当中,学到的东西也许并不是和艺术技艺有直接关联,而是在观察之中,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很多艺术家用的创作素材是身边的现成物,同样的,孩子在做创作,也可以利用这些媒材进行,而不必局限在彩色笔的颜色之中,他们可以从自然的素材中发觉新的可能性。营队结束后,或许孩子是空手回家,但却带着丰富的经验回去;我们强调实际观察的经验,回去之后,家长也会发现孩子们在观察事物上的成长,其实生活也就是这样,艺术也应该如此,应该不断地启发孩子。”
 

以儿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是现阶段朱铭美术馆的目标,而展望未来,美术馆并期望能朝向台湾的雕塑研究中心迈进;也因此美术馆除了教育推广的编制外,亦设有研究部门、雕塑资料中心,以朱铭的作品做为研究的核心,并延伸至台湾传统雕塑,或是杨英风等前辈大师,以美术馆现有的资源,进一步通过展览、教育活动,推广雕塑艺术。
 

展望·愿景
 

“成立美术馆,是为了呈现艺术发展的过程;成立基金会是要让美术馆能永垂万世,也是为了作品建设一个好归宿。钱本是社会的,回归社会叫圆满。”对于美术馆,朱铭有着这样的期许。走过第一个十年,朱铭美术馆累积了一定的成绩,每年将近十五万的参访人次,亦鼓励着美术馆继续向前迈进。然而在此我们亦看到私人美术馆,没有雄厚企业支撑的基金会,背后运作的现实面;每年将近人民币两千万的运作成本,其中四成约可通过门票收益平衡,但其余的部分需要通过基金会对于个人以及企业进行募款的压力。
 

“走过非典,走过金融风暴,美术馆历经了很多外在环境的改变,这也让我思考如何透过基金会让美术馆能够有一个长远的方向思考规划。美术馆是朱铭老师的梦想,朱铭老师也藉由基金会,让他的作品很安心地留在美术馆。”对于未来,执行长吴素美有着这样的展望,“再来是我们怎么样去帮助朱老师达成教育推广、雕塑研究中心的愿景,并进一步好好地对典藏品做好研究,让观众对于雕塑能有新的认识,也希望他们能够在美术馆的气氛当中,体会到生活美学。”









 








[沙发:1楼] 大校 2010-05-29 18:52:49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