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与投资6月份杂志封面以及话题
发起人:大校  回复数:0   浏览数:2937   最后更新:2010/05/29 18:46:41 by 大校
[楼主] 大校 2010-05-29 18:46:41
《当代艺术与投资》2010年第6期目录

刊首语:艺术为何是无用的 /董冰峰
Why art is useless?

注目:艺术教育:反思与实践 /本刊编辑部 策划
Art education: reflection and practice


现场:不知如何降下/李佳
Never learned how to land


纸上美术馆:尹朝阳:转暗的强光/ 朱朱策划
Yin zhaoyang: diming glare /organized by zhuzhu

工作坊:焦兴涛:“异常”的回归: /焦兴涛
JIAO XINGTAO: Back to ABNORMITY/ jiaoxingtao

新媒体 :关于新媒体的全球进程调查(5):PIXELACHE 像素痛感艺术节/李振华策划
A research on new media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5): PIXELACHE

空间:重庆独立艺术空间: /戴伟平 策划 organized by deyna dai
器HAUS空间
喜马拉雅艺术空间
Independent art space in CHONGQING:
Organhaus art space
Himalayas art space

策展:玩范纳贝 /蔡影茜 策划
Play van abbe/ organized by nikita yingqian cai

影像:与葛文谈话:鹿特丹电影节与当代独立电影制作 /张亚璇
Talking with Gerwin: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 & today’s independent film production

新思想:后现代主义的绝境/汪民安 主持
The impasse of postmodernism/ presided by wang min’an

视角:灰色的狂欢节(下)/朱朱


书评:《突变的媒介:关于电影、视频艺术以及新媒体》/推荐 于帆
Mutant media: essays on cinema, video art and new media/recommended by

资讯:北京 /上海 /名古屋/伦敦 /维也纳 /马德里/悉尼/本刊编辑部编撰
Beijingshanghai/Nagoya/london/vienna/Madrid/sidney




《当代》第6期“刊首语”


艺术为何是无用的
文/董冰峰


本文标题直接套用了Daniel Cottom的著作《教育无何是无用的》。
《教育无何是无用的》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不用说,此著作的矛头是直指“教育”,作者列举和关注了人性、爱、美、身份的本质等等议题,详细阐释了“教育”在当代遭遇到的如此众多的敌视与抨击之根源,作者虽然描述的范围是美国,但却对当下的中国教育,尤其是我们所重视的艺术教育状况提示与警醒尤多。

本期“注目”专题即为“艺术教育”。
《教育无何是无用的》一书中,经由康德的话指出,“美的一个基本准则是无用性”。这个定义即使转移至当代,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与效力。
而在前不久的一场“艺术家谈话”中,我仍然在借助这个概念,阐述了当代中国艺术在当代中国社会系统中的“无用”,即使它看起来曾努力的试图去解释政治倾向或文化观点。艺术从来就不代表什么,也无法解释自身的独一无二性;传统意义中的“艺术”及至当代,已经完全融入全球多元文化的构建与发声中,更多呈现为一种“身份”的表述,而非一种绝对意义的、美学的“样态”。艺术之为“无用”,即是艺术只是临时借代为一个符号的象征物,艺术,经由一些语言概念、艺术观念、技术的因素依附在某一具体的物中(上),从而产生公众经久不衰的视觉与审美(丑)判断,与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等形态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中间地带”或交叉地带。

按照Arthur Danto在1964年所描述的“艺术界”(Artworld)那样的系统,或再回到《教育为何是无用的》第三章“美”中所提到的“圈内人”来定义“当代中国艺术”时,会发现我们的经验同样陷入绝境,那种被西方专业领域、知识界与哲学概念(哲学判断)所界定的“艺术”的标准,从1960年代以来就被不断的批判或修正。“当代艺术”,进入中国所经历的三十余年中,这种争论至上而下,就从未停止过,甚至在批评家看来,其中的几种主要现象“官方艺术群”、“学院艺术群”和“前卫艺术群”(见刘悦笛文章《当代中国艺术:从“去中国性”到“再中国性”》)自1990年代以来就三元分流,而各自为格局。
中国的当代艺术家绝大多数出身学院系统,而过去几十年中则“超越了”学院的规范与限制;今日,艺术学院的教育现状越来越很难产生独立思考与创作的艺术家,更多是在为意识形态政治服务指导意识下培养学术精英或艺术专业人才,这个指导方向可能暂时松懈或根据全球化下的当代社会文化交流需求调整过,但一直占据主流并产生巨大的作用。

如何定义艺术是无用或有用?和如何定义什么是“当代中国艺术”的问题同样使人困扰,或干脆抛弃掉这些概念的划分,将当代中国艺术直接置身于全球文化艺术形态中使其产生有机的“对话”,每一个个体艺术家都是“全球化了的个人”,而非国家、民族、文化身份的刻意强调,尤其是教育无法显示其真正的创造性或“自由中的冒险精神”的今天。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