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狂人的方案 《七亿城》 转载
发起人:来世糠去世垢  回复数:24   浏览数:4566   最后更新:2006/11/26 10:30:06 by sansaninsky
[楼主]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7-02 11:39:27
21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构想——七亿城



文章提交者:花心菜 加帖在 猫眼看人

打造七亿人大都市(前言)

中国有多少贫困人口,这个问题可能谁也说不清楚。2005年末,中国政府宣布中国贫困人口为2800万,之后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发表文章,公开驳斥官方数字,声称中国贫困人口高达2.1人,因为政府统计部门所采用的整年收入625元的贫困线实在是离谱,他建议把贫困线提升到整年收入1000元。而同一时间,联合国发布的《亚行2005年关键指标》中指出中国有约有1.73亿赤贫人口。

中国的贫困线到底应该划到多少,关系的是政府的面子问题,而现实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贫困人口很多很多——在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在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人们因贫困而流浪要饭,在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姐妹因贫困而卖淫,在中国有许许多多的男人因贫困而偷盗抢骗。。。

为什么在中国会有那么多的人要受穷受苦,难道中国穷人的命运真的不能改变?

为什么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得那么大,均富真得是不可能吗?

为什么经济发展必须一步一步来,中国经济真得不能实现跨跃式发展吗?

刚开始我也认为这一切都是不可改变的,经济发展要一步一步来,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是必然的。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读到下面一段文字:

    “……在上任后的前四年里,他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内政建设方面。谁也不能否认,他的政府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实在出色:1933、1934、1935,仅仅三年,希特勒就把德国-这个之前全世界赤字和失业率最高的、实际上已经破产的国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而且这完全不是靠外国投资和援助取得的。在这三年内,德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无疑远远超过了100%-当然这也得益于大量旧工厂重新开工,世界经济复苏等客观因素,而德国国民的失业率从30%以上降到零-除了蹲监狱的那些犹太人和反对派以外。更加惊人的是,希特勒实际上兑现了他竞选时的诺言,为德国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决不是让少数人率先富起来,而是让广大工薪阶层和管理阶层一起富起来。工资上涨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管理阶层不久就找不到什么东西,是他们买得起,而工人们买不起的了。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德国工人,三年前还在下岗,为了每小时工资只够买一块面包的临时工岗位,你和你的左邻右舍争得头破血流。而三年之后,你却坐着豪华游艇去非洲或美洲享受阳光假日去了……”

这时我才认识到有些事情或许并非是我想像的那样不可能,有个国家曾经有过连续三年经济增长率超过100%,并且在转瞬间就改变了国内贫困人口命运,只是现在这个经济发展的纪录已经被人们有意遗忘了,或许我们应该从中学些什么?所以我就想了下面一个方案,希望此方案,能在十年时间内,改变中国所有贫困人口的命运。

这个方案就是打造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七亿城。
[沙发:1楼]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7-02 11:39:59

贫困山区的老人和小孩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打造7亿人大都市(一)

    NBA曾发明一种制度,让成绩最差的球队优先摘取最好的球员来保证整个联赛的竟争力。一个木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中国的人均生活水平取决于收入最低的那部分人的提高,而七亿城的方案正是,把一个“天才”城市的建设,同中国最贫困人口的城市化,同扶持中国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那部分人的致富联系起来。

  我认为农业人口过多才是现实中,中国人普遍贫穷的最基本原因。中国9亿农村人,其中5亿是农业劳动者,拥有不到20亿亩耕地。即便按20亿亩计算,5亿农业劳动力人均只耕作4亩地。靠耕作4亩地养活一家四口人,怎么可能不穷呢?因此想大幅度提高中国人均收入,大幅度推动中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是必须的。
  相对于要养活的总人口,中国的耕地总面积并不太小,而是农民太多,农村人口太庞大。在现代农业技术条件下,中国纬度和灌溉条件下的20亿亩耕地,养活15亿人绰绰有余。如果连以色列和日本都能拥有可以养活自己的农业,辽阔的中国怎么可能养不活自己呢?在多数发达国家,若每个居民有1亩耕地来养活,已经够得上奢侈了。
  对比国外来看,像日本全国人口与耕地面积之比显得很低,但实际上日本的农业人口与耕地面积之比高于中国很多,因为日本农业人口不足总人口的10%,而我国的农业人口尚占总人口的70%。所以说单纯拿一个国家的人口和耕地资源来比,日本比我们还要低(台湾、香港、新加坡也是如此),但它们都是高度工业化的国家或地区。而像美国农业人口仅占全民人口的2%。
    所以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要中国的农村人口需要减少,最终减少到1亿左右是比较合适的,届时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12亿以上,城市化率水平将达到90%以上,可为中国人均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带来保证。

    城市化应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现在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中国需要城市化的理由很简单,任何一个在经济上比较先进的国家,农产品消耗的总价值,是不会在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但若要在农村内大量增加农产品以外的工商业产品,就会因费用奇高而难以办到。”所以中国假若不出现农村人口的大搬迁,经济现代化就难有大成,人均收入就难以普遍提高。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中国的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就指出,中国“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而要实现这一点,惟有靠实现城市化战略才能最终完成。为了支撑中国未来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40%(5亿城市人口,8亿农民)提高到75%左右(10亿城市人口,3-4亿农民)。这意味着只有每年平均增加约1%左右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约1000万—1200万人口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才能满足现代化进程的总体要求。
    
    但是很可惜,中国在过往的城市化发展方针中,坚持的是“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适度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这样一个方针。把大城市划为禁区“严格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这种做法可笑的、错误的。大城市的公共设施更加健全,而公共设施有个特点,使用它的人越多,它的效率就越高,它回收的“回报率”就更高,所以中国城市化,大城市应该尽可能的打开城门,让更多的人享用、使用这些公共设施。我们普遍都承认,最有效率的中国城市是上海。为什么大家有这样的共识呢,因为上海在最小的空间里养活了最多的中国人。换一句话说,人口密度越大的城市对经济的贡献越大,对城市越大发挥的效率就越高。

   城市是越大越好,如果认清了这个方向,我们就可以像想一下,一个城市倒底可以发展多大,如果没有限制岂不是一个城市就可以把中国的所有人口都囊括了。这种想法也就是我这个方案的由来——打造一个7亿人口的大城市,一次性就可以解决中国所有农村人口的城市化问题。
[板凳:2楼]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7-02 11:42:02
打造7亿人大都市(二)

建造7亿人的大城市,是不是发疯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东京人口才3530万。一个城市能修这么大吗?

可以的,限定一个城市的大小的因素除了人口之外,最主要来源于二个方面,一个交通布局,另一是供水保障。


蜂巢状的城市布局

     世界上大城市的规划从来没有以一点为中心环状发展的,但中国除外,像北京。现在北京城市面积已远远大于上海,还是因为以上原因,每扩展一圈,就会增加数倍的城市面积。中国的许多城市大多是环状规划,这点很不利于城市中心的发展,尤其是交通问题。这一点可以想象一下,环状图形外圈面积是内圈的3倍(半径为1倍的前提下),在外圈很多问题到内圈就会加倍体现出来。而采取无中心模式,蜂窝状的城市布局则可以避免交通堵塞的难题。
    目前,上海市中心的黄浦,卢湾,静安三个区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4万人,9个老市区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3944人。而10个郊县区的人口密度1000人左右。像北京、上海一些市区的人口密度均已达到或者超过4万人/平方公里,我们可以把2万人/平方公里标准作为完成城市化后的平均人口密度标准。




    假设我们划定一块7-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于建城(如图,此区域位于淮河流域之内),而城市带的平均人口密度为2万人/平方公里,又假设最终都市带总人口为7亿人,那么将需要4万左右商业住宅市区。
都市带建设以多个中心或者无中心为原则(蜂巢样式)进行兴建,必免人口过度集中在某一区域,把市区人口密度限制在每平方公里2万人左右,这样可保证城市内既繁华,又不过分拥挤。都市带内剩余土地还将有3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可用于工业区和公园绿化区。
    纵观世界上城市化走过的道路,任何国家的城市化进程都是以大量节约土地为其特征的,城市化进程越快,城市化率越高,土地的节约越明显。而划定一块7-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建筑城市带,除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在7亿以上中国农民的城市化需求,将会给中国带来更深刻、更高效、更难以预料的变革。

获得无限水资源

影响一个城市大小的另外一个因素即是供水需求,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可以破解此因素对城市大小的影响,这也是我把这个7亿人大都市设定在淮河流域之内的原因。利用淮河流域的地形打造一种循环水体,用以来破解水资源短缺的难题。太阳是我们天然的海水淡化器,要知道太阳每天都把大量的海水蒸发为水气在陆地上形成降雨,然后又汇聚成江河流回大海,假如我们能把这流回海洋的淡水截流下来,调往陆地使用,可供我们利用的水资源将是无穷无尽的。

一个不到2000万人口的北京已经吸光了周围所有的水源,全年用水36亿立方米,以此算那么一个7亿人的大都市则年需1400亿立方米,是淮河流域年水量600亿立方米的两倍还多。但我们可以围绕着这个城市带的北侧建造一条地上河与淮河构成循环水体,让从海洋水库抽来清洁的水资源经城市带使用后,再流入淮河再一次流入海洋水库,假如我们每月抽水600亿立方米,那淮河的年流量就是7000亿立方米。只要能做好这中间的污水清理工作(后面叙述),可使用的水资源是源源不绝的。所以在此区域内水资源对城市大小的限定将被打破。


[地板:3楼]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7-02 11:42:27
具体方案如下:

1、首先淮河要有个入海口,不然整个流域活不起来,淮河应通过新沂河入海。从淮河中游建一条人工河道连接到新沂河,改造新沂河,使海轮可以通过新沂河、淮沂人工运河进入淮河。同时淮河与洪泽湖实现河湖分离,洪泽湖面积缩小,保留对苏北平原供水的作用,洪泽湖缩小部分可用作蓄洪区,淮河上、中游蓄洪区一律蓄水为湖,这样有了入海口后淮河水患基本可以消除。

2、从新沂河口至日照市建一条栏海大坝,大坝与海岸可以构成一个巨型的海洋水库。大量的淡水资源可以流入这个海洋水库中保存下来。从连云港至栏河大坝建一条分湖坝,把海洋水库分为前置湖和清水湖两部分,前置湖可种植芦苇等有除污作用的水生植物,对淮河水除污过滤。清水湖保存过滤后的淡水。

3、海洋的淡水资源要发挥功用就要调到陆地上去,可从日照西侧的沂蒙山区建一大型发电水库,发电水库与沐河相联。在海洋水库的清水湖与发电水库间建一大型提水工程,把淡水从海洋水库用电提到发电水库里。可以在夜晚用电低谷时提水,发电水库在白天用电高峰时排水发电,整个工程循环起来相当于一个大型的抽水蓄能电站。

4、在沐河至徐洲建一条地上河,使发电站排出的水向西流,为平原地区供水。从沐河至徐洲这一地段恰好是东高西低。延长地上河,从徐洲至商丘至周口再至渭河,使地上河的水流可经涡河、颍河等淮河北部支流流入淮河,淮河水最后还会流入海洋水库,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水循环。涡河、颍河水流量加大后可河道会阔宽,可通海轮。

5、改造新沐河河道为地上河的下海航道,海轮可通这条航道进入地上河。汛期,地上河的水可通过这条下海航道入海,不影响海洋水库与发电水库的畜电功能。


●工程说明

为要建造年7000亿M3流量标准的河道,地上河反而是容易的,直接建成两条平行的堤坝即可,不论是河宽1公里、3公里、5公里工程量都是一样的,淮河要麻烦一些,可参照地上河模式先建成两岸大堤再用水力反复冲刷河道即可。剩余的人工运河,可以先建成像茨淮新河、苏北溉灌总渠这样的细渠,再配合宽度适合的大提,当整个流域与海洋水库形成水循环后,再从海洋水库抽水经水电站,制造人工洪水反复冲刷河道,最终新建的人工运河以及颍河、涡河、淮河都可阔宽阔深达到通行海轮的程度。

当然在构成水循环之前,也是可以通过抽水电站抽调海水来冲刷一段时期,当海洋水库蓄淡水后后再用淡水来冲洗留下来的盐碱滩,可节省大量的开挖工程量,工程完工后,循环起来的淮河通航量可与长江相仿。

上海市1800万人,最高用电1500万千瓦计,7亿人的城市带需要5.83亿千瓦装机容量(而去年全国的发电总装机容量为4.4亿千瓦),需累计投资2-3万亿人民币。

根据黄委会小西线方案计算提水用电的参数,每亿立方米水每10米扬程的平均装机量为0.062万千瓦,用电0.031亿度。海洋水库提水7000亿m3扬程150米,则需6510万千瓦装机量,耗电3255亿度。发电站从海洋水库提水所用装机容量为城市带的1/9,在夜间城市带用电低谷提水,白天用电高峰排水发电,不需要为提水单独建造装机量,抽水站和发电站相对于城市带就是一个抽水蓄能电站,可消峰平谷。


[4楼] guest 2006-07-05 19:57:10
牛逼的,不是疯子就是天才!
[5楼] guest 2006-07-05 17:26:26
妈的,真是个天才!我顶!
[6楼]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7-02 11:44:14
2、淮河流入海洋水库后在前置湖充分净化,可在前置湖种植芦苇等有除污作用的水生植物,净化后再蓄入清水湖,而在海洋水库中的前置湖和清水湖之间的分湖坝也可以大规模的兴建污水处理场,以做到对水质的最后一步把关。

自然这只是往好的方面设想,把水搞脏很容易,弄干净很难,不管通过什么方法把水处理掉,再回到我们家里的龙头里,都有可能出意外。关于污水的处理也可能一时之间达不到100%的净化,但这也是可以被救的。这个办法就是像建地铁那样,沿淮河支流建地下暗河,把让污水从上一个人工沼泽流向下一个人工沼泽。最终在入海口处通过管道把这些污水抽出去排向大海。(见图)这就相当于给城市带装了一个下水道,把污水集中起来排向大海,从某种意义上讲,排入下水道的污水已经算不上污染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另外为了保证水质,我们还可以利用长江口5—9月的洪水资源,为海洋水库换水。从江苏泰州的高港,至南通市的角斜一线建引江运河入黄海,在苏北现代海岸线的沙洲、滩涂上再建一座海洋水库,由于浅滩多,可种植大面积苇田、沼泽森林,净化水源,苏北滩涂地带河口可发展苇田100多万亩。沿海岸线兴建运河与淮河入海口水库相联,每年可调水1000亿立方米。同时地上河可在徐州地区通过大运河(南水北调东线)向华北地区调水1000亿M3。这样在南水北调的同时也对淮河的水进行的更换。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南水北调同时也是对淮河的循环水进行的更换(见图)



我国江苏沿海、是堆积为主的平原海岸,这类海岸大多是浅海,质地软、岸线不稳定,缺乏天然港湾,不利海上交通。只有少数岸段的深水岸线,可建大、中型港口。而沿海内河航运就不同,它是人工开挖的运河,沿线均可建码头、港口,水运效率高,可带动苏北发展。


如此一系列工程下来,城市带的水资源可以无限制的循环利用,不存在总量缺少的问题。所以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也要随之改变。大都市的居民用水应该免费,位于大都市内的任何人任何单位、工厂都可以无限用水,取而代之的是收取治污费用。那些无污染的用水,像广场喷泉可以永远喷发,川行于商业住宅区的观赏性河流也可以一年四季不断流动,甚或你可以在自家客厅内装一个人工小瀑布,也不用交一分钱的水费。而治污费的收取可分两方面个人安人头收平均治污费,工厂和单位计算排污量收费,理论上这种方案式可以保证城市带所排放的每一立方污水,都是有相对应的治污资金,也就是说对淮河污水的治理是可以达到百分百这个目标的。
[7楼]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7-02 11:43:47
打造7亿人大都市(三)

现在一提到淮河大家就会想起污染,想起淮河污染如何的难以治理,监测结果显示,2004年淮河流域188个城镇入河污水排放量为43.88亿m3。但构想中城市带的污染治理却与今天淮河治污关系不大,因为城市带的建设会把整个流域推倒重来。自然这不是说城市带不产生污水,城市带仍会产生污水,并且比今天的淮河污水要多得多,但是这个7亿人城市产生的污水可以有规划的排放。

那么将来的城市带将要产生多少污水呢?以北京1800万人口(含流动人口)年污水排放量为12亿M3计,可假定7亿人的都市带年约排放污水500亿立方米,但这却与今天的淮河污染不同。今天淮河流域的自来水管与下水道都是共用一条河流,用水从淮河取水,污水再排入淮河,污水混入清水中就使污染扩大化了。而在构想中,地上河就是城市带的自来水管,每年送来7000亿M3清水,经使用后,城市带每年产生的500亿M3污水是排向淮河的,也就是城市带的取水源头是不会受到污染的。

在构想中的淮河水是循环流动的,所以排向淮河的污水也必须在从城市带到海洋水库之间完成的清洁化。这中间可以采用两个清理环节。

1、把淮河北岸的防洪区和低洼地带改造成人工沼泽,下水道的污水经人工沼泽过虑净化后再流入淮河,当然人工沼泽的净化过程还可以配合污水清理厂共同使用,此过程以有效控制淮河的污染度为目标。(见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8楼]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7-02 11:42:49


从GOOGLE EARTH上看到的荷兰拦海大坝.
[9楼]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7-02 11:43:07


在GOOGLE EARTH的地图上勾划设想。
[10楼] guest 2006-07-02 11:43:12
你狠的,就是图片看不见!
[11楼]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7-02 11:43:17


再来张,这是抽水蓄能方案中上水库的地形图。



日照头顶上的一盆水。
[12楼]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7-02 11:58:01
[13楼]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7-02 11:53:27
相关讨论请参看链接


[url]http://shizheng.daqi.com/bbs/05/82247864.html
[14楼]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7-02 11:46:21


一个非常棒的运河挖掘机器,让这个大个子干点粗活肯定没错,把它从临沂开到徐州,再开到商丘、到周口,再到……呵呵,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地上运河的开挖就这样完成了。




这个大个子机器是德国的家伙,据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庞大的一台挖掘机,功能采用盘式回转连续挖掘。
有可能的话,今后用核动力就对了。中国的技术水平也不差,比着造出两台就够用了。
[15楼]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7-02 11:46:11
打造七亿人大都市(九)

中国的失业问题最主要的是结构问题,人口集中区域不能与产业集中区域吻合是问题所在.

一般来讲沿海沿江地区拥有便宜的水运价格优势,可利用全世界的资源.产业也就容易发展,失业率就容易解决,反而需要从内陆引进外来劳工.而内陆地区因为产业发展缓慢,失业问题就很严重.

而建设7亿人的大都市,本身就需要大量劳工.

而且把不利于产业发展地区的人口都集中起来,效果就想当于中国10亿以上的人口处于沿海地区,失业问题将很快得到解决.

另外,当农民成为大都市居民后,国家收回其原有土地,可成立一个全国性机构——农业公司,统一管理、经营集中起来的土地。

农业公司可把集中起来的土地分成不同的等级,一方面把耕地转包出去收取租金,在经济效益差的地区干脆就设立国家公园,以收善生态,另一方面在当地政府开发用地时收取补偿金。

由于不同地区的农民,其土地资产的价格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回收农民的土地的同时对其资产进行价格核算,然后划拨给相应的农业公司股份,而今后农业公司的收益再通过农民所占股份以分红的方式返还。这样农民在放弃原有土地时每年还能得到一定的回报。


*.*.*.*   2006-6-30 10:46:36
[16楼]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7-02 11:45:45
打造七亿人大都市(八)

●全民入股

中国人喜欢储蓄,并不因当前收入提高而有所降低。但在老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的同时,我国居民最终消费却在持续走低。据官方的统计表明,2004年中国的储蓄率达到43%,与1985年存款占收入26%的数字相比有大幅度提升。据了解,截至2005年12月末,我国居民存款余额已突破14万亿元,接近15万亿元,创出历史新高。

有钱不用等于浪费,而7亿人大都市的建设正好为这笔庞大的资金带来用武之地。七亿农民的建房贷款就足够中国的几家国有银行消费的了。


另外关于中国百姓手中的余款,还可以通过全民入股的方式利用起来。当然老百姓入股是要讲收益的,只要把7亿人大都市建设中能创造红利的那部成集中起来,成立一个独立的"红利"公司负责,想信会有足够的引力,拉动全民入股。

关于全民入股这一点应该是强制性,可以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所有非定居于大都市的居民(7亿人,2-3万户)都必须购买,不准多买,也不准不买.红利公司股票为计名式股票,不可买卖或转让,非城市带居民采用现金入股方式支持城市带建设,每户最低1万元,最高5万元.

此项动议的大约可筹集2-3万亿人民币的首批资金.

有了这么庞大的资金那"红利"公司就可以负责起以下几个业务,

一、垄断大都市内商业门面的兴建与出售与租赁业务,大都市内与居民建房由城市公司负责,而商用楼盘的建设由“红利”公司负责。像那些临街店面,上层是居民定居房的,由"红利"公司和城市公司分别出资兴建。

假定大都市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2万人,那么大都市内商业店面的租金会非常可观,而一个7亿人的大都市,接50个人合一个店面算,那么红利公司最终将会拥有1400万店面,假定每铺年租3万,年收入就是4200亿。仅此一项业务就可以给红利公司带来每年10%的分红。

二、大都市的兴建将会给钢铁、水泥、能源、机械制造等等行业,带来非常巨大的的需求,“红利”公司负责在大都市兴建之初,事先对相关产业进行投资,这样做既扩大了生产,又囤积了资源。其结果是,一、可以帮助城市公司的建设顺利进行,稳定水泥、钢材等基础资源价格;二、搭上需求扩大的顺风车,在坐收实利、发展产业。

三、通过资本,掌控七亿城内的物流、服务、连锁店等未来7亿城的要害部门,这些产业将控制着未来7亿城庞大人口的需求。在中国加入WTO的环境下,通过此类产业的定向采购,可以“正大光明”的扶持本国产业发展。

当七亿城发展步入正轨后,红利会不断增加,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将会出现原先被迫入1万元股金的家庭,因逐利而追加股金到5万的现像,仔细操作好这一过程,红利公司还会增加4万亿人民币以上的入股资金。

这笔资金可以用在对科技研发进行投资,帮助个人创业,补助企业发展等等,打造一批7亿城自己的骨干企业才;以及保证环绕城市带大运河工业带的建设资金,把运河沿岸打造成世界的转口加工中心。
[17楼]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7-02 11:45:30
打造七亿人大都市(七)

●花钱知多少

    整个一套方案下来要花多少钱?可以估计一下运河与海洋水库外加抽水蓄能电站花费1万亿人民币。而建筑七亿人的城市带大概所需2亿户住房,不含土地费用,一套住房约6万元左右成本算(100平方米,每平方600元),共计12万亿人民币。同时没建与生活相配套的公共设施需2万亿,总计需15万亿—16万亿元人民币。
    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计算的中国城市化必须支付的社会成本:预测到2050年,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将达到10亿—11亿,每进入城市1个人,需要“个人支付成本”1.45万元,“公共支付成本”1.05万元,总计2.5万元(按2000年不变价格)。未来50年中国城市化所需的社会总成本将达15万亿—16万亿元人民币。
    此方案与正常情况下的城市化花费大致相当。所不同是正常情况下的城市化的进程从由富裕的农民自己出资在城市购房定居推动的。而方案中是从中国最贫困的农民开始城市化,由银行贷款给农民建房,国家通过资金补助、提供免费建房土地,保证工作机会等方式推动这一进程。所以这将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由50年减短为10-15年。

    这里建成了一套一百平米的住房费需动用6万元资金(不含地皮费),最终住户和城市公司各占一半产权。那么按正常的比例,土地费用占房屋造价的30%算,个人代款4万5左右,城市公司出资1万5千元即可建成。也就是最终有9万亿是由农民个人向农民向银行代款。剩余的6-7万亿资金由城市公司负责,由国家通过财政播出资金。假设城市带建设总工期为十年的话,每年需投资6000亿人民币的资金。在2004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又突破三万亿元,在2005年达到31627.98亿元。每年6000亿人民币的投资还是可以接受的,必竟这笔钱是直接投向了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身上。
    虽然此方案动用了许多资金,但同时会得到等价值的、超价值的不动产。但房子建成后其价值就是6万元了吗?当然不会了,在小城市每平方米要市价要1000元,中等城市就要到2000元,大城市就需要4-5000千元了,那么一7亿人的特大城市每平方米会要多少元呢?这个很难说,当然是不会便宜了。

    假定10年以后大都市内的房价为4000元,那么每户连本带息还完大约5万左右的银行住房贷款后,再从城市公司无偿获得另外50%的产权,那么这户家庭总共会拥有40万左右的不动产资产。
    而这一户假如在,达到退休年限后仍无法还完贷款,那么原住户搬入在养老院。银行可以返还个人已经偿还的贷款建房资金,自动获得此住房一半的产权,另外向城市管理公司回购此住房的另外50%产权。城市管理公司出售房屋的产权将获得20万元左右的资金,原住户在养老院的养老金。这样虽然此住户不会留下资产,但养老问题可以解决。

      有专家曾作过研究,每投资1个亿的工程项目,可带动GDP增长约2.6个亿,提供就业岗位4000个以上。此方案中国家十年累计总投资6万多亿,带动银行贷款9万多亿,方案总投资为 15-16万亿元。如果照此计算,此方案可明或暗地提供28万个直接或间接的就业岗位。十年可累计提供6亿4千万个岗位,拉动GDP增长41万亿。也就是说不光是贫困人口,中国的所有地区都会因为这方案带来的经济拉动而受益。
[18楼]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7-02 11:45:17
打造七亿人大都市(六)

要推进7亿农民的城市化,建造这样一个大都市需横跨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自然需要一个独立的机构来运行。可行的措施是把与都市带相关地区划出成立一个独立的淮河省(市),来负责整个大都市的建设。或者直接成立一个公司来全权负责这方面的规划和建设。

构想中7亿居民来源为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民,外加淮河流域内的人口1.65亿,大都市想要扩展,必然须要一些优惠措施来吸引市民定居。我认为先期应该用计划经济模式进行,在后期用市场经济推行。

先期的城市化应该用倒摘牌的方式进行,NBA曾发明一种制度,让成绩最差的球队优先摘取最好的球员来保证整个联赛的竟争力。一个木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中国的人均生活水平取决于收入最低的那部分人的提高,城市带的建设也应以和扶持中国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那部农民的致富联系起来。

城市带的首批居民可限定在原淮河流域的一亿多居民与全国最贫困县的农民整体搬迁,国家对国土重新评估,划分为有利于经济发展区域和不利于经济发展区域,对人均收入进行统计,不利于经济发展区域的居民和低收入家庭都可成为城市带居民,与此同时国家收回进入大都市农民的原有土地,成立一个全国性机构——农业公司,统一管理集中起来的土地,一方面把耕地转包出去收取租金,另一方面在当地政府开发用地时收取补偿金。

这方面的收益可做为城市带居民的福利。

对于农民的城市化来说扎根是最难的,所以当农民转变为大都市居民后,城市管理方面将保证向他们每户提供一份稳定的工作机会和一套城市住房,以及包括子女教育、卫生方面的福利,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最坚难的头一步。

按照1500万人的北京城建设需要200多万建筑工人计算,7亿人的大都市建设可创造1亿个建筑工岗位,再加上相应的运送、后勤以及服务人员,七亿城的建设起码将提供2亿个临时就业机会。

而城市管理方面可保证为35岁—45岁之间的已婚居民,按每家一户提供一个工作岗位,工作期限为10年以上,工种为建筑工人,这样做是从保护家庭出发。

在中国农村有大批的30-50岁的隐性失业农民,他们大多未曾受过较高教育,对中国来说这一大批的劳动力资源闲置,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通过建设运河与城市带,可以创造一大批对受教育水平要求不高的工种,为他们提供就业和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带来机会,也会为家庭带来一份稳定的收入。

同时大批的人集中居住自然就有了更多的就业空间,为他(她)们的另一半寻找工作带来方便。因为人多了,分工更精细,发展出的需求更多,就会让更多人得到就业机会。这是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也是所谓第三产业能够容纳大量劳动力的原因。同时由于人口集中带来的效率提高,带来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优良的航运条件,都有利于城市带发展劳动力密集产业,有利于长期就业问题的解决。

而大都市为每家一户提供一套住房应该在100平方米以上,关于住户居房,个人应该负责50%的造价,由中行、建行、农行、商行等国有银行向城市带居民提供低息贷款,而城市管理公司包括提供免费土地、补足建房资金在内,负责另外50%的造价。户屋建成后个人和城市管理公司各自拥有50%产权。当住户偿还了银行的住房贷款后,城市管理公司再无偿向住户增送50%的产权。

只要有了工作,有了住房,首批的城市家庭的生存就可得到保障,而家庭对后代的培养也更有利,同时也回避了城市化带来的贫民窟现像。当然总会有部分家庭因为负担、疾病、子女求学等各个原因不能偿还从银行贷款的50%建房金额。那么,当个人年迈退休后住户无法还完贷款,银行可以返还个人的贷款建房资金,获得此住房一半的产权,另外向城市管理公司回购此住房的另外50%产权。

城市管理公司出售的产权所获得的资金将用做原住户在养老院的养老金。

这样一套方案下来可以多方受益,7亿贫困人口的生计、发展乃至养老问题可以基本无忧。
[19楼]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7-02 11:45:04
每隔一公里,就从地上河引出一条河流,从商业住宅区中间流过,一直流入到淮河。对于喧嚣躁动的都市,河流日复一日不变地淌过,给人以恒定,给人以宁馨。

城市带的水是循环利用的,不存在总量缺少的问题,所以居民用水应该免费的,任何人任何单位工厂都可以无限用水,取而代之的是收取治污费。那些无污染的用水,像广场喷泉可以永远喷发,川行于商业住宅区的观赏性河流也可以一年四季不断流动。

一个由七亿农村人口聚居的城市,并不会成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大村庄”,而是一个繁荣的、高科技的、前所未有的、优雅诗意的大都市。
[20楼]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7-02 11:44:51
打造七亿人大都市(四)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初步设想一下这个七亿人的大都市,环绕都市的是不断循环流动的大运河,大运河外是蔬菜养殖带,可为都市提供每天的新鲜食品.

大运河向内沿岸是工业带,由于拥有大都市无与伦比的人力资源优势,拥有大运河优越的航运优势,工业带将成为名属其实的世界工厂,世界各地运来各种原料在这里加工成商品后,再销往世界各地,为大都市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根据污染的程度,无污染的工业带,划定在北部的地上河沿岸,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的工业带分布于大运河与淮河之间可通海轮的支流,重污染工业带设定在淮河沿岸,

工业区再向内是绿化带,绿化带由公园和污水处理场组成,在绿化带下面埋藏有巨大的下水道,来自工业带和生活区的污水经污水处理场清污过后在这里汇聚在这里,然后排入淮河沿岸的人工沼泽,一切都要事先安排好,污水是不能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流中的。

绿化带向内才是生活区和商业区,七亿人口居住在这里。

这是一个拒绝中心的都市,都市的行政中心不设在都市带内,同时像大的体育场、大剧院要建在绿化带,而不能建在生活和商业区。7亿人的都市带,如果形成了中心,过份的人口集中或者过少的共公设施会造成踩死人的现像。当然这也是一个由运河环绕没有郊区的都市。各区域都要平衡发展,各区域都是一个目标,保持每一块的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2万人左右。人口的合理流动是市区的规则的重大原则之一。

城市的交通也应以公共交通为主,最终穿梭于城市带之间的是地铁和磁悬浮,巨大的人口,不停息的客源将使这些奢侈品盈利,并且变的物美价廉。同时城市带的汽车以酒精代替汽油,人造沼泽和两个海洋水库每年生长的水生植物可以成为酒精的原材料。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1楼]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7-02 11:44:32
打造七亿人大都市(四)

淮河7亿人城市带建设,不仅会带动内需,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更有助于中国保持世界工厂地位.

对于中国来讲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巨大的人口,中国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今天13亿中国人相较于古代中国人占世界1/4的份额已经少了很多.中国经济落后只是源于以往的政策失误,而非人口太多.现在我们知道,只要通过转口加工贸易,就可以把劳动力资源转换财富,换取其它资源。而世界工厂正是用劳动力资源换取其它资源的最佳方式。

实际上一个国家只要能做上世界工厂的位置就会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但往往这个快车道只能通行一辆车,先后在这个快车道上行驶的是日本、小四龙、东盟、中国。东盟是在还没有完全开顺利的情况下就被中国挤了下去。

但现在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慢慢老化,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世界工厂的位置将越来越受到印度、越南等其它更年轻国家的挑战。这种挑战将是源于中国劳动力价格优势的丧失,而非源于劳动力资源紧缺,就像中国98年代从东盟国家夺走世界工厂地位一样,当时东盟国家并不缺少劳动力资源,但他们的劳动力价格比中国高,所以被中国挤开过去,现在由于人口老化中国越来越面临东盟98年面临的困境。

所以如何在劳动力价格增高的情况下保持住世界工厂的地位将是末来中国经济的一个严峻课题。总的来看一个国家获得世界工厂的地位取决于3个优势,一是人口和产业高度集中带来高效率,二是劳动力价格偏低、三是要通海轮,运输价格要低。

现在中国在劳动力价格优势将慢慢丧失的情况下,想保住世界工厂的地位必须在人口、产业集中和运输价格降低两方面下功夫.而城市带的建设恰好可以带来这方面的好处,7亿人口集中居住带来的产业聚集和优越的通航条件,可以使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在较高的劳动力价格水平下长久保持下来。


■附:方案中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通航条件比较

淮河(地上河)水量定在7000亿M3,长江年均入海水量9335亿m3,从总水量上说长江多,但长江流量受季节变化明显,淮河(地上河)水量可人为控制,一年四季保持衡定。

长江通航的里程有3000多公里,由于航道的原因,长江航运通过能力在各河段是不相同的:宜宾至重庆段,只能通过1000吨级船舶;重庆至宜昌通过1000-1500吨级船舶和1000吨驳船组成的3000吨级船队,宜昌至临湘通过1500吨驳船组成的船队,临湘至武汉可通过3000吨级驳船组成的万吨级船队,武汉至南京为5000吨级船舶和30000吨级船队,南京至长江口乘潮可最大通过50000吨级海轮。而淮河(地上河)通航的里程有2000多公里,但河道笔直,各河段航运通过能力大至相同,航道条件优于长江,有能力达到全程通过50000吨级海轮。

长江干流现有主要港口216个,综合年吞吐通过能力约4.5亿吨,货运量约3亿吨。据专家估算,长江运能现在也仅开发出1/10,例如比长江通航里程短280公里的密西西比河目前的年货运量为10亿吨。全长仅有1320公里的莱茵河目前的货运量是长江干流运量的10倍。

所以建成后的地上河的货运量有能力达到年30亿吨以上,与国家规划的,到2010年,中国沿海港口总吞吐能力将达到30亿吨一至,且在运河内可以采用海运集装箱码头的标准箱。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2楼] sansaninsky 2006-11-26 10:15:54
就按照这个疯人天才的想法做吧 但我觉得中国有几个地区都比在淮河流域有优胜啊 这疯人肯定是这个流域的吧 要不怎么不搞搞珠江流域 和长江出海口呢 海南岛也好啊 举例珠江流域吧 现在都已经建的那么好了 广州 广州南沙 东莞 中山珠海佛山 港澳深圳 这里都差不多连起来了 霍英东要靠广州南沙把珠江出海口连起来 他还要建设粤北 湘南赣南经济区 这两个连起来不就是所说的哪个超级城市了嘛 上海和淮南 浙北 南京等不也很好吗 还有环渤海区 这个鸟人把城市看的这么简单 我估计他脑细胞数目过少
[23楼] sansaninsky 2006-11-26 10:24:56
7亿人圈起来,然后扔几颗原子弹,彻底解决问题了
如果此城建成将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灾难
与58年的大跃进有一比
[24楼] sansaninsky 2006-11-26 10:30:06
这LZ肯定是个自大的白痴 竟挑了一些城市建设上的小问题来讲 讲一些硬件建设 没点思考 超 真TM自大 还这样认真分析 打了那么多字 也不浪费时间
只有白痴才这样 真有想法 构思就不会从这样的小处入手 说明中国就是愤青多 做事的少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