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老金与满宇的采访而写的文字
发起人:菊花大侠  回复数:0   浏览数:1584   最后更新:2010/05/21 12:01:55 by 菊花大侠
[楼主] 菊花大侠 2010-05-21 12:01:55
一般情况下当被质疑“这不是艺术!”或“用艺术来做这件事究竟有没有用处(比起哲学、社会学)?”这两个相继产生的问题时,基本上的情况是这样的————
这也许只是一个语词上的问题。





当一件作品的目的是为了扩展艺术的边界,告诉别人什么都可以是艺术时——或者美其名曰是对艺术边界、属性的质疑,以及对观众即成概念的挑衅和再启发——实际上就是又重复了一遍杜尚那代人干过的事,因为既然杜尚之后一切都是艺术了那么重新在人类社会中或艺术圈里做这样的话语重复究竟是不是一种同意反复的徒劳?然而当在非秩序的错综现实中(现实与历史之间的杂乱)一再受到类似“这不是艺术!”的怀疑和指责时,虽然此时语者使用的词汇是一样的,但是其语言内核也许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语者的“这不是艺术!”实际上已经并不是在讨论这是不是艺术的问题了(范围、边界),而是一种从“高度”上进行的反诘,指的是这“好”(艺术)在哪里?因为这里话语者反问的依据是艺术应该是“好”的。因此,艺术家如果仅仅再次用反问“这为什么不可以是艺术?”引人思考,就是对杜尚、博伊斯已经解决了的边界论的再次重申的同时对提问者的意思产生了误解(由词语“这,不是,艺术”的多义性产生而来)。因为在一切都是艺术的普遍概念之下,也是会有“好”的艺术和“不好”的艺术之分的。杜尚仅仅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点石成金的使一切现成品都可以被称为艺术,但并没有说在这一个巨大无边的语境下一切可以称为艺术的艺术品都是“好”作品。那么在此概念的广泛性中,此时语者(大众)口中的“这不是艺术!”的疑惑、指责实际上针对的是具体艺术品的质量与其背后的评价标准而已,并非艺术概念的定义。

这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基本框架模式,即:

前杜尚时期的艺术概念——可以刺激人们产生某种感受的物质材料组合,由于能产生这种效用的往往是在一个恒定的世界里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约定俗成的材料,如油画、版画、雕塑等等。由此,只要是在用这些材料创造物质,我们便可以说这些人在做艺术,是艺术的行为。反之,则不是艺术。

后杜尚时期的艺术概念——通过小便器的成功,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彻底抹平(也许只是对艺术家生活的抹平,与平民无关,这里暂且对此不加以讨论),于是艺术在概念上得到了根本的解放,一切即为艺术。于是,在这么一个无边的巨大的艺术语境之下,只要你愿意一切行为都可以被命名为艺术行为,一切物质都成了艺术品。但并不是一切物质都是“好”的艺术品,因为在抹平艺术与生活概念的同时并没有抹平艺术的质量。

由此,艺术家的自我困惑便在受到外界干扰的“这不是艺术!”的艺术边界的再次重申与强迫性反复思考的问题上,转变成了对什么是“好”(有价值)艺术的诠释上来。这实则是一个交流中的明确度的问题。这时候,后现代之后的无数标准便衍生出来了,也就是说对艺术好坏的评价标准问题的回答是所有学术工作者都在做的事情,又是一片见仁见智的汪洋大海!但至少类似“这不是艺术!”的问题在语词的矛盾中再次得到了化解与澄清。





明白了这一点便自然会联系到第二个问题,艺术效用问题——即用艺术来做这件事究竟有没有用处(比起哲学、社会学)?——因为古代的艺术是实用美学的,现代主义是纯粹美学的,都是有“确实意义”的。而类似哲学思辨、社会学转向之类的作品却往往被认为是可以被其他学科取代的。这个时候艺术家退到学科划分问题上来求救实际上已经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心虚。艺术家的“为什么只能这样划分,为什么不能用艺术来做”这种反问实际上是对整个价值系统的在词语上的反击,因为当在开始反问的时候就已经设定了这些学科是在有效性上能产生效用的。而当艺术介入的时候,在意义上自然难以摆脱“图解”或“形式主义”上的结果(从某种角度上我是并不反对图解的,但这词在艺术圈中是普遍遭到拒斥和回避的,这是另一个问题,在此不详加讨论),也就是说这仍旧是重复意义、话语(意义图解)或离开离开画布后的现代形式主义(美学感受)。这时候以离开现代主义桎梏走向社会实验场中为己任又不愿意承认是在图解哲学、社会学概念的艺术家必然会以反问学科划分再到直接质疑有效性、实用性作为出路,即在得出了用艺术来做在实际上不比哲学、社会学更便捷、有效用时,质疑“为什么非要是有用的?”“这是不是由一种可以受到批判的功利思维所规定好的?”等等。而这种质疑仅仅是一种语词上的问题,即符号问题,往往与现实无关。

然而只要艺术家的困惑一开始,则注定了他是希望有效用的,有担当的,有为的。这似乎是知识分子难以摆脱的一种命定式的情节。因为真正对效用不感兴趣的人绝对不是在力图证明非实用有效的人,而是压根不去想只求自己玩的人。由此,当思考者再次产生困惑的时候,最终的结果则只能是从广义上入世的有为、有大的价值,转换成出世的无为、对自身的精神有价值等等。如:用这种入世法上认为的无意义的现代出世方式度过一生;用“艺术”辅助了自己的思考等等。

也就是说当放弃了普遍的有为之后,只能得出一个极端自我的结论,就是既然在语词上一切都可以是反过来的(即在肯定句前加一个why或与词前加一个缀dis),那么我就要这么去生活下去,即使这样对普遍社会没有意义而是否对我自身有意义我也并不清楚。

这实际上就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美学!一种关乎人生的境界美学!!!

这时候与传统艺术不同,艺术的价值并不是体现在被创造物上产生效果与意义上,而是体现在了艺术家本人之中,他的一生之中,他的一生就是一件艺术品。就像在现实中同样无效的谢德庆的“反复打卡”等在常人看来无实用意义的行为艺术一样,用一生在艺术介入、重复、滞后于哲学、社会学上的普遍结论中,还要用艺术的方式与其进行殊死搏斗!这本身就是一件行为艺术!只不过这是一件只能用一生来完成的艺术品。否则,这将无法表达充分,因为她并不是体现在具体的某件作品之中的。

实际上第二个关乎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一切远离主流的非实用行为如遁世画家即使在这方面无效,如现实中有意义的功力社会;也会在另外一方面产生有效,如功利之外得到普遍认可的审美世界。而之后的艺术介入哲学、社会学则似乎无法为自身找到哪怕一点点的合法性,又不愿意使其确定在诸如图解、玩弄形式这样的肤浅结论中。如果还要在思辨中求解的话,那么这种意义则只能更为博大或狭窄的退到自身(人生)的境界,自身(人生)的审美、自身(人生)的意义上面来,成为自我精神中纯粹的唯心主义艺术!

我不知道这是否部分解决了与 满宇先生接触中所感受到的困扰他的一些问题。



以上观点并不针对金锋老师处理类似哲学、社会学作品的方法问题。

老金博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