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记录-双倍无限系列讲座
发起人:大李飞刀  回复数:40   浏览数:3715   最后更新:2010/05/17 09:40:11 by 大李飞刀
[楼主] 大李飞刀 2010-05-15 11:41:36
he symposium is organized by Arthub (Defne Ayas, Davide Quadrio) &
amp; Van Abbe Museum (Charles Esche).

研讨会由Arthub(Defne Ayas,乐大豆)& AMP,以及Van Abbe博物馆(Charles Esche)共同组织。


专题讨论:《再次叩开大门:与世界相关的中国艺术史年表》

第一部分 1979-1995
参与者:宋海东(艺术家)、陈侗(艺术家/出版人)、Paul Gladston(艺术历史学家)、,卢迎华主持
[沙发:1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1:44:12
s there an agreed history? What are the possible narratives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history? What kind of timelines are possible
to draw up in Chinese art history? Does this way of thinking about
developments in China make sense, or is it borrowed too much from
western art history models? The soft Chinese art history takes its
twists and turns, both from 79 and 89. What happened since then? What
wer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diaspora after 1989? Is autonomy of art a
possibility at all? What is the meaning of avant-garde? The
continuation of points of encounters from 1920s onwards, what does it
mean? Isolation of practices out of public view?


是否存在公认的历史?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叙述手法可能是什么?怎样的大事年表才能勾勒出中国艺术史?在中国发展情况方面,这种思维方式有意义吗?亦或者,它过多借鉴了西方艺术史模式呢?中国艺术史在1979和1989年经历了两次转折,那以后又发生了什么呢?1989年后的移民潮造成了什么后果?艺术自治可能吗?先锋是什么意思?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中西频繁交汇现象意味着什么?实践与公众视野的分离?
[板凳:2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1:49:12
第一个发言的是宋海东
他讲述了亲身策划展览 参与展览的经历
有当年的M团体 等等先锋艺术活动
这位艺术家非常的腼腆(个人观点)
但是在讲述自己艺术经历的时候还是令现场的观众都很入迷
[地板:3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1:51:01
当大家还在回味的时候
陈侗 开始介绍了自己当年的参加 主持的一些经历
[4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1:52:23
现在是在播放一些关键的照片 稍后我们将上传上来
[5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1:59:01
工作与把西方的文学引进中国 比起交流 我更喜欢谈合作
在艺术方面我在引进一些西方的艺术家来中国
每一个艺术家的引进对我们来说 都是有所帮助和冲击的
当然除了那些看看热闹的人来说
从大学以来 我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工作 主要是基于我在出版社工作过
给一些人提供一些当代的意识
[6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2:01:27






[7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2:02:53
现在陈侗的发言结束

卢迎华介绍了
诺丁汉大学的教授 Paul Gladston
当代艺术期刊的长期撰稿人
现在他开始发言
[8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2:19:34
以下是部分发言。。

Paul Gladston:

非常感谢大家 和乐大豆先生
我自己曾经学习过后现代艺术 现在我在从事西方当代艺术的研究
我希望能够探讨 历史和任何事情的联系 包括艺术
在过去的15~20年之间 很多东西发生了变化
我希望以一种不同的身份进行探讨
我5年前来到中国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 中国从事艺术和艺术批评的人都非常有趣
我不是一个艺术史学家
我希望可能探讨 过去与现在 西方与中国 殖民和后殖民
特别是现代艺术在中国
对事情我持有怀疑和批评的态度
我是一个批评家
我希望持有一种批评主义态度
我希望艺术与社会的互动能够有一种批评主义态度
有些中国艺术家 喜欢把传统的观点融入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文化之间 有很多历史性的宗教上的不同和差异
我希望能对这些多谈一些
当然我也认为 作为西方人来到中国 不管是否意识到 在文化上的差异很明显
西方的后现代主义不管有多少权利和利益
这是中国的艺术家所需要持有怀疑的一点
不是说要解决这些问题 不是需要达成一种绝对的共识
而是说 这是一个历史上非常困难的问题
包括文化的定位
文化是个客观的问题
但是我意识到 在过去的30年终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艺术家
我认为我们需要持有一种批评的态度
我们都有一种责任
就是建立一种带有批评的 更为精确的看待当代艺术
对于1978~1979年之间
我可能说 我会去反映这些 或者关注到中国当代艺术在历史的轨迹
-我认为我们并不应该仅仅关注事件本身 而是这些事件对于文化有何影响
我们不只看到这一点 我们该看到整个历史的轨迹
很是作家都应该对中国当代艺术 有更清晰的结构
我们不应该仅仅关心某一点的事件
[9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2:23:56
Paul Gladston:

西方对于中国的影响只是一个方面
我们必须考虑到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是非常长远的交流
在历史上来说 在19世纪 已经有很多关于中国艺术怎样与西方艺术之间的交流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对西方的影响
中国和西方没有那么的不同
[10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2:25:13



[11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2:30:36
卢迎华问道:宋海东 作为一个实践者 谈谈关联性和感想吧?

宋海东: 在学校的时候 看过尼采的翻译书 当时觉得很好 明白了些什么事情
还有个情况 在学校能够看到西方的现代化的东西 心里非常震撼
在学校 很多看到的东西 都是手抄的
到我们学校来的一些学术交流 有海外的和国内的
(声音实在太轻。。。。基本听不见了。。。)
[12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2:35:26
陈侗:

我觉得 90年代的艺术 和80年代的区别来说
观念性加强了
在观念加强同时 商业意识也加强了
在全球的范围里 建立起了这些制度
我看到很多艺术家用加强思想来对抗商业的怀疑

[13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2:38:17
Paul Gladston:

中国的90年代 艺术比较商业化 和欧洲比较来说的化
艺术做了什么 对社会和现实的影响是什么
这是我正真想说的
对于现代的社会是否有很强的批判性
[14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2:39:42
现在播放电影
关于80-90年代的广东当代艺术

A screening of AAA documentary- "From Jean-Paul Sartre to Teresa Teng:
Contemporary Cantonese Art in the 1980s" as part of Double
Infinity.
亚洲艺术文献库(AAA)纪录片放映——《从让·保罗·萨特到邓丽君:20世纪80年代的当代广东艺术》
[15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4:35:48
午休时间已经过去
接下来是第二部分

专题讨论:《交汇点:国外对中国艺术受容的塑造——观念和异化》
第二部分 1995-2010年
参与者:李振华、邱志杰、胡介鸣,乐大豆主持
发言人:张培力

Panel Discussion: Points of Encounter: Chinese art reception as shaped
by abroad - perceptions and exoticism.
Part II: 1995-2010.
Participants: Li Zhenhua, Qiu Zhijie, Hu Jieming, moderated by Davide
Quadrio Respondent: Zhang Peili

李振华~李
邱志杰~邱
胡介鸣~胡
乐大豆~乐
[16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4:52:32



乐大豆
邱你谈谈 你觉得西方体系的一些你的感受


我还不知道南方和北方的艺术体系是什么
以前我们指西方是
西王母 昆仑山 然后指印度西方极乐世界
后来是指超英赶美 所以西方的定义不断的变化

所以西方这个词 大有问题的
我们要谨慎使用这个粗糙的词
我会使用欧美 欧洲 有时候我会特别的指出某些地区
我们需要精致 精细的去谈这个词
我们在概念化一个事物的过程中不断简化一些词


我们觉得单从地理位置上去谈会比较模糊
我们谈的西方代表着 比较先进 比较主导
所以我们在谈把西方从方位上拉到文化语境里谈


我想分享下上午我记录的一些问题
当某些人物 书籍的出现 和我们的文化之间的关系
比如翻译的误读 或是我们心理的映射等等


[17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5:01:03


我们在中国 我们有这样的工作状态
我们能能找到怎么样的一些资源和工作 能把些问题发展的有趣



你的问题是不是 邱 可以不住在北京了 但是你还是在住在北京呢?
我住在北京 一方面 我在北京 获得的一些信息
会比住在伦敦或其他城市多不了多少
但是我如果住在伦敦 泰特美术馆的馆长不会来访问我的工作室
但是我住在北京他下个月就要来了
我赚了一个便宜 一个中国的便宜
因为中国现在还被关注着


我们现在做的工作 你在中国做的 你在怎么做 怎么利用 发展我们在这的资源 状态


你是不是问我们在这工作的状态和西方有没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其实不用问答
肯定有的
我现在的工作领域
事实上可以说百分之90按照这个方式在走
但是不能百分之100的去用
因为会有冲突 之前冲突更大


我觉得这个是个策略
对我们来说 从艺术的实践中 大量的看到 策略的实践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 当代中国艺术
这些词 其实就是有地域性的一种意思

[18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5:04:45

我比较强调 当代中国艺术 因为和几十年前的黄炳红 几百年前的石涛 做的艺术其实是一个脉络的
只是 是以当代的形式而已


[19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5:15:30

从创意产业来看 是以产业来看的 其实和创意没有关系
就是看效益好不好哦


你觉得在你的学校 你的学生 对艺术的态度怎么样


学生当中 以大多数来看 就业 以就业为主
这个本身是个问题
现在是看把这个问题放到什么位置
上课教软件是比较受欢迎的
因为学会了 就能去接活 工作
大多数觉得就业比失业好


我的观点是 依然要相信年轻人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
一样的艺术年轻
我们没有去崇拜什么
我们还是在做自己的东西
我在央美带过课 还在国美上课
我觉得杭州国美的学生 相对比较有意思
因为央美离798近 大学生经常往画廊走走看看
想成为下个岳敏君或谁
杭州的学生 还会相互讨论 这个东西做的好不好 那个东西怎么做的
还是会可能成为下个张培力 或谁


[20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5:23:24

我和老胡在学校当老师
我想问他 在当老师还是当艺术家赚的多


这个当然是做艺术家会赚的更多


我认识很多台湾的艺术家
他们都是以当老师 来养艺术
他们的工资会比卖作品来的高得多
但是我们在中国 当老师 可能工资还买不起一张机票
但是我觉得 有些事情 我一个人是做不到的


[21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5:27:14
还在讨论了邱在策划人的事情
邱说 他是沦为了一个策划人
因为那时候没有 所以只好自己跳出来做 然后写些文章
后来 李振华 这样的专业的策划人出现了
我就把我所有的资料拷给他
因为他和更多的艺术家 等等的人 交流接触的更多
我看到一个更专业的策划人出现了
所以我就不做策划了 揽了一个教师的事情做
[22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5:34:44
有观众提问想花钱买个教授 因为觉得教授会得到更多的收益

邱答
其实收益 我更想以艺术家的身份去赚
而做教师 是为了做更多的事情
有那些学生还有潜质 品德不错
可能只是知道的不那么多
所以我去告诉他们我知道的
所以我告诉学生
没有老师和学生
只有程度不同的师兄
我只是早做了几年 然后我告诉他们一些我知道的事情
他们叫我老师。。。。。


[23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5:40:31
有一名观众 对一些体制 和教师身份等等问题
发表了自我的见解
非常激动 和犀利
只是这些激动和犀利 非常的个人化。。


[24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5:56:43

介绍了几个 即将开始的新的空间和项目
有在上海马戏城附近的
还有一些国外青年策展人或艺术啊
让他们能更久的呆在中国一段时间
然后可能最后策划个展览或项目
能够让他们更深入的 更多的了解中国的一些艺术家 年轻人

[25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6:02:50
观众提问
当代艺术的国际标准
中国当代艺术的边缘化的问题


我强调的是当代中国艺术
就是强调了不存在国际标准
这个词是 当年的 中国30年新时期 自己结出来的果实
是针对政府的统战工作
我其实不是很喜欢这个词
我觉得不能因为称当代艺术家 就可以没有之前的人画的好
我希望以后能够不谈当代艺术 就谈艺术
这个是需要深入的磨合

[26楼] 大李飞刀 2010-05-15 16:04:22
接下来的是

《成人礼》,Julika Rudelius

Rudelius起初将该作品设计成影片形式,此次则将通过现场表演来呈现。作品围绕翻译这一概念展开:在现场表演语境下,作品将同时被翻译成汉语、荷兰语和英语,从而使观众体验到作品意义的持续转换。
[27楼] guest 2010-05-16 09:10:03
邱:我对你所受到的体制的伤害深表同情,不过这和我无关。
[28楼] guest 2010-05-16 11:29:28

第二天 :全球化/国际化/本土化

Pieter Wesemael的主题演讲将上海世博会放在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也对世博会自诞生之日起是如何反映国际和全球政治局面的这一议题进行了探究。

[29楼] guest 2010-05-16 11:33:10





[30楼] guest 2010-05-16 12:15:19





[31楼] guest 2010-05-16 14:13:07
Panel discussion: Global Claims, Local Effects
Defne Ayas, Charles Esche,Kim Hyun Jin, and Georg Schöllhammer looking
at inter-European cultural conditions especially since 1989 and
introducing specific cases from elsewhere in the non-West including
the post-Soviet Caucasus and Republic of Korea.

专题讨论:全球需求,本土影响

Defne Ayas、Charles Esche、Kim Hyun Jin和Georg
Schöllhammer将共同探究1989年以来的欧洲文化状况,并向大家介绍非西方地区(包括后苏联时代的高加索地区以及韩国)的一些特别案例。
[32楼] guest 2010-05-16 14:16:09




[33楼] guest 2010-05-16 14:36:59






[34楼] guest 2010-05-16 15:15:49

Localism and social engagement in the City.
城市本土化和社会参与

Panelists will talk about socially engaged forms of artistic
production in urban context, highlighting collective efforts,
multiplicity, and open-ended experimentation, both historically and
now.

小组成员将从历史角度和现实角度出发,讨论在城市语境中艺术生产的社会参与形式,并突出强调集体努力、多样性和开放性试验等问题。

Participants: Tsuyoshi Ozawa (Xijing Men), Jin Shan (Shu Fu
Collective), Alexander Brandt, Beatrice Leanza, moderated by Defne
Ayas. Respondent: Gao

Shiming

参与者:小泽刚(西京人组合)、靳山(舒服组合)、飞苹果、毕月等参与,Defne Ayas主持。发言人:高士明。
[35楼] 大李飞刀 2010-05-16 15:33:49
毕月的发言

[36楼] 大李飞刀 2010-05-16 16:05:51








[37楼] 大李飞刀 2010-05-16 16:14:50

生活并住在上海的 德国艺术家 飞苹果

在介绍以前和 徐震 杨正中 等一起策划参加的展览


[38楼] 大李飞刀 2010-05-16 16:33:32
靳山在介绍 “舒服”组合

这个是 “舒服”参加波罗的海三年展的图片



[39楼] 大李飞刀 2010-05-16 16:49:43
小泽刚(西京人组合)
在介绍他们的西京国



[40楼] 大李飞刀 2010-05-16 17:04:11

高士明的发言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