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9 B52:2007联展
发起人:two万五  回复数:0   浏览数:1397   最后更新:2008/01/13 06:48:15 by
[楼主] two万五 2008-01-13 06:48:15
B52:2007联展


展览时间:    2007-12-09~2008-01-09
开幕酒会:    2007-12-09 15:00
展览地点:    西五艺术中心

参展人员:    代瑞雪、杜华、李文、王波、王丽娜、许良、原晓光、张汉普、赵波
展览前言
  近年来国内外都开始关注年轻人步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引发的现象,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显露出不同于以往任何人群的特点。社会学家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每10年分成一个阶段加以研究,1980年—1989年出生的人,美国叫做Y一代,我国则把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生的这代人称为“80后”。他们奉行自我的独立性,很少标榜崇高,也不喜欢表现痛苦感,几乎不关心政治,也没有精英意识,人们不能理解这一代人,责备他们缺乏思想、崇尚享乐。

  《今日美国》在描述这一代人时写到,“所谓‘Y’,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状态和思维逻辑,没有特定的时间概念。如果一个出生在1976年的人也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那他也应该被划到‘Y一代’的圈子里。”我更愿意称我国的这一代人为“信息化的一代”,他们成长于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候,那时候我正上初中,社会上流行一种“名著缩写本”,主要是小说,把各个著名的小说缩写下来,短时间之内你就可以了解中外最有影响的小说的故事梗概。当时很多人对此表示不屑,认为这除了能在别人茶余饭后的聊天中插嘴以外没有别的用途。89年我上了高中,忽然之间对知识有了一种近似病态的了解欲,当时出版物也极为丰盛,我天天在图书馆借阅各种书籍,甚至一本很厚的书也能在几天之内看完,学校里这样的人不少,经常能看到手上拿着一本《西方的智慧》散步的同学。现在也不记得当时都看了些什么,肯定是有益的,但糊涂仍然糊涂。90年代末我大学毕业,社会上流行起互联网,网络的好处是降低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成本,现在,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足不出户就可以马上了解,看大师的作品不用买画册了,能和远在他方的人随时交流,想查什么概念都能立刻找到,众多理论和流派,呈平面状态并置陈列在眼前,那就像80年代的名著缩写本。改革开放和互联网带来了庞大的信息量,使人们一时间忙于“知道”,但没有时间思考,“你知道吗?”往往是一段聊天的卷首语。对于一个循序渐进的美术史的发展来说,便捷的信息交流无疑是有益的,而对没有经历过各种流派演变冲击的国人,要首先经历一个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形容为文化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方世界自实现了工业化和技术化以来,进入了现代社会,科学、哲学和艺术在不同的领域内的进步造就了西方艺术今天的样貌,但我们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传统的工厂没有发生什么就倒闭了,谈不上工业化就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所以从观念上说,我们和别人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时代,主观上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客观上,有许多资源可以利用,那些在其他国家已经发生过的将成为可供参考的文本,或者说,思想的启蒙,这应该是一个讨论期,而不是一个收获硕果的时期,70后,80后正是这个时期中的一代。

  从电视开始,受信息化影响的这一代人接受的图像信息就远远大于文字信息,年轻的艺术家在题材上使用了一些新的艺术形式,比如卡通动漫,游戏或者图像,作品中具有图像性是很自然的表露,在观念艺术当道的今天,他们作品中却并没有攻击传统的艺术,他们的审美仍是建立在人的感官体验和情感表达上,用象征、比喻的手法对意象进行描述,因此他们作品多少都具有叙事性。这个特点表明,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他们仍然需要对通过事物的现象表述进行艺术创作。

  东方艺术是重表现的,传统绘画中没有西方的再现性具象的特点,中国画注重“意在象外”,讲究传神,包括对象的内在的精神和画家自己的主观情绪的表达,追求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的境界。中心观念是“气韵生动”,“气”是画家的内在激情的冲动,“韵”是“气”表现在画面上的韵味和情趣。可以说是对内心的一种叙“事”,西方艺术发展到今天,是由他们追求真理的特性决定,而在东方,“完善”才是最终的理想,这是传统留下的财富,也是作为一个东方人无法避免的特质。

  新德国电影运动(New German Cinema)四杰之一的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认为童年印象对他全部生活视角的形成,很明显有着重要作用:“我相信如今我们都明白一个人的成型,很大程度是在童年;那些梦想与感性之宝藏,大多自儿时发源。我认识的几乎所有人,写作的、作画的或作曲的,都在汲取这一宝藏。”维姆•文德斯自童年开始的记忆,就是向成为美国人发展的漫长道路。他的“进口朋友”们给了他孩提时代很多快乐,美国漫画、美国电影和美国音乐,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比起紧身衣般的德国文化,它们娱乐好玩,带给人伟大宽阔世界的感觉。文德斯认为米老鼠和马克•吐温是真正的“生活课堂”:“对我来说,哈克贝利•费恩的密西西比河要比莱茵河或莫塞河(莱茵河的支流)亲近多了。”(彼得-克劳斯•舒斯特《视角:摄影的尽头——维姆•文德斯的城市与荒漠》)

  成名后的文德斯通过影像致力于对德国语言的拯救——“语言是我们所有的惟一丰富的资产。这个国家不再丰富,还没有再次丰富,也许可能再也丰富不起来。”

  信息的大量汇集刺激人们的感官,也肯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把陈列在眼前的概念、主意、流派随意挑拣任意组合,这是一种实验的态度,也是一种讨论的方式,最终还是要走向对自我的认知,但需要对结果负责任的不仅仅是年轻的一代,也不仅仅是艺术。当代艺术没有比这个时候更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撑了,艺术需要从小处着眼,需要用极富个人色彩的手法,用切身的真实性,表现日常生活的复杂与多义,交流自身的经验,讨论与虚构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就像“发酵”一样,当面粉已经准备好,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时间去完成这一过程。

                                       董菁
                                     2007年11月30日


从“B52”看70、80后

  B52的成员都毕业于中央美院,也都出生于80年代初,去年在我们这里做了第一次联展,当时他们刚毕业,作品表现出的新鲜感和锐气得到很多赞扬。现在想想,虽然他们是以一个团体的面貌来做展览的,但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同,就像一个80后人群的微缩景观:理智而善于思辨的,率性而随意的,喜欢hip-hop的,这使得他们作品的特点也包含了多种80后的艺术形式,传统文化的承继,图像性,卡通的,以个人情感为诉求的。
  今年B52再次一起做展览,毕业一年了,我也很想再见见他们的作品,因为住得近,我和他们中的原晓光、张汉普、许良比较熟,在接触中我发现他们,或者说是70后、80后这一代人的特点,尤其是表现在他们艺术中的特点,值得认真地去看待,或许可以解释一些中国当代艺术的现象。黄笃认为:“85新潮”对如今最活跃的1970、8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几乎没有影响,“因为生活的时代、环境完全不同”(《两个视角回眸艺术“85新潮”》)。那么是什么影响了他们,他们又会给当代艺术什么影响?
  网上有很多形容他们的文章,认为这一代人生活在幸福中,独立生活能力差,没有责任感,思想个性独立,叛逆性强,重视自我主张,生活第一艺术第二,在浅薄、玩耍、幽默中创造艺术,不再关注宏大叙事和政治表达,不再讲求艺术的使命感、责任心等等。但在我接触的80后人看来,这些形容有些片面和概念化。
  从上世纪初开始的思想启蒙到今天一直也没有完成,中间间隔了“文化大革命”,在这个全体对终极解放事业的关注中,个人是微不足道的,没有人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们被无形的力量主宰,牺牲了个人存在的价值,亲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是今天80后的父辈,不论思维的惯性是如何顽固,他们开始引导子女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
  70后、80后承接了上一代人对个人价值的反思。在文革使精英退到了历史的深处,宏大叙事隐含的使某种世界观神化、权威化的观点也被否定时,他们的艺术对自我的表达并没有消解人文关怀,而是从更细微、更深刻、更全面的层面上体现出来。比如王丽娜的作品,她去年展览的是化着浓妆的女孩图片,图片复制在一款女性味道很浓的手持镜子的背面。照镜这一行为是认识自己重视自己的过程,认识事物的第一印象就是看外表,自身只有通过镜子才能实现自己看见自己。而化妆则像一种角色扮演,在动漫中叫“Cosplay”,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90年代的日本,就像Gameboy一样,是一个生造组合词,意思源于Costume(服装)和Play(扮演),化妆体现了她对女性应该扮演的角色的怀疑和不确定。80年代初有一则笑话,说是从远处看中国人是分不出男女的。当然,这和人种的特点有关,但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的服装没有什么变化,流行的观念是爱美和打扮都是错误的,女性沉醉于“半边天”式的平等,抹煞了男女的差异,忽视了自己的个性。王丽娜的作品是不仅仅对女性更是对自我身份的思考。
  杜华的作品一直以自我为模特,去年的作品是描述了在深渊一样的环境中挣扎的形象,主要表现挣扎,而今年的作品不同,像是一个迷路的人在找不到路的时候的一种疲惫、绝望或者停下来想——他自我定位了一个角色,并且以此来进行个人情感的倾诉。个人情感是很多年轻艺术家的主要主题。他们的人生体验更多的在感官体验上,来源于游戏、影视、CD等组成的经验,在网络游戏的体验中,他们熟知如何给冰冷的信息设定自我特征,赋予角色人性化的特点,使角色区别于他人。他们的艺术中对痛苦的关注比较多,像一些流血、残缺的图像处理,但有些人的缺憾是能表现出痛苦的感觉,却没有说出痛苦的特点或原因。杜华的作品好在他是表述一种具体的痛苦感——找寻。时间对于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些事情不经历时间的历练是无法体会的,在这一年里,杜华并没有天天画画,几次碰到他,都说在做别的事,问他画呢?他说有些问题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