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颤抖(《GQ智族》专栏文章)
发起人:母牛小秘书  回复数:1   浏览数:2021   最后更新:2010/05/08 03:02:39 by guest
[楼主] 母牛小秘书 2010-05-07 13:29:10
在艺术圈的饭桌和酒桌上,流传着多个关于大腕艺术家在寂寂无名的早年初次把作品卖出个好价钱的“都市传说”。经过多次传播,一个故事往往变异出不同的版本。不变的是,在第一次被大钱砸中的瞬间,这些后来的风云人物表现得像一个少女在她的初夜。



去年冬天的一次开幕饭,我被安排在一位上了年纪的荷兰女收藏家对面。老太太声称她比瑞士收藏家希克更早收藏曾梵志。“九四年我买了两张曾梵志的大画,总共大约是8000到1万美金。我付了现金,他却一直不肯点钱,再三催促之后,才象征性地数了一下。当时,他整个人在颤抖!”她停顿了两秒钟:“我事后得知,他报的价是人民币,而我付的是同等数目的美金。”



“我把曾梵志的画挂在公司里,秘书过来跟我说:‘这张画太难看了,您能把它翻转过去吗?’我只得尊重他们的意见。过了三四年,公司的人听说这张画很值钱,又主动把它翻回来了。现在,再也没有人说它的坏话了。”



谁说钱不重要呢?它至少能使一件作品获得应有的尊重,让群众闭嘴,让收藏家有故事可讲。



F4之一的王广义,(“F4”指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的四大明星,成员还包括:张晓刚、方力钧和岳敏君。)在89‘中国现代艺术展这个重要而短命的大展之后,有幸获得了这样一次体验。江湖传闻,说王广义的作品被一个卖羊肉串的看上,结果收到了一大提包五毛、一块的票子,上面还沾着油星和羊膻。据当年“中国现代艺术展”的筹备委员之一王明贤的版本,收藏王广义作品的人是以做长城快餐车起家的宋伟。他回忆说:“(宋伟)当场就拿了一万块钱出来,都是十块钱一张的,一大摞。”“王广义接钱的时候手直抖。”这张作品多年以后,几经转手之后,被以3200万元拍卖。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不仅艺术家没见过钱,全国人民也都没怎么见过钱。“圆明园”画家村时期,杨少斌的“第一次”收入了五百美金。他那会儿没钱办暂住证,警察来查证,他就熄了灯,把自己反锁在屋里。方力钧当时生活上最大的理想是“能攒够钱一次性买三十斤挂面、一斤咸盐,然后再找机会混点儿肉吃,弄棵白菜”。他第一次卖作品得到一百元外币兑换券。俸正杰在“川美”读书期间,第一次卖作品,转了好几趟公车去拿钱,收藏家把钱装在一个腰包里给他,他都不敢系在腰上,非得紧紧拽在手里,等回到学校一看,腰包全都汗湿了。那笔收入是六张画3000人民币。



在另一个饭局中,我说起曾樊志的颤抖,座中刚好有另一位艺术家谢南星,他生于1970年,比曾樊志小六岁。他补充说:“大约在九四年,我也‘颤抖’过。”“请问您是在多少钱面前颤抖的呢?”他回答:“几百美金吧!”我愕然:“敢情您的‘抖点’这么低啊?!”谢君耸耸肩。



据说曾樊志第一次卖画卖给了一个同学,只换回一台电风扇。1991年,曾梵志的代表作之一《协和三联画》系列,被香港“汉雅轩”画廊老板张颂仁以2000美金买下。这笔“巨款”后来换成了传说中一套至三套不等的名牌西装。



现在,曾梵志是一位懂得欣赏红酒、雪茄和古董家具的新绅士。2009年,他登上了《GQ智族》创刊号的封面。他不久前以三千多万人民币购置的一幅法国艺术大师巴尔蒂斯(Balthus)的画,挂在工作室餐厅的墙上。在另一面墙上,陈列着珂勒惠支的15张版画和素描原作。现如今,比1万美金多出好几个零的钞票崩于前,估计曾老师也会泰山不动。由1989年至2009年,从“无”到“有”,从“抖”到“抖起来”,用了二十年时间。



“第一次被钱砸中”的传说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它包含的戏剧性、时代特征,还有这一经历的不可逆性所透出的物是人非——这些艺术大腕们再也回不去那个浑身颤抖、脸红心跳的时段了,就像阅人无数的老浪子再也无法重尝初恋。到头来,一口好年份的“拉菲”红酒可能还比不上“圆明圆”时期的一口“小二”给劲儿。还有什么比这更让围观群众满意吗?


刊于2010年5月号《GQ》杂志




在《GQ》的专栏处女作局部

转自:小母牛博客
吃的是母牛,挤出来的是牛骨
[沙发:1楼] guest 2010-05-07 14:06:38
不管 从“无”到“有”,从“抖”到“抖起来”,希望中国艺术家们--从内在的精神素质!真正 的“抖起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