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程昕东】王宁德要有光个展现场。
发起人:art-bob  回复数:9   浏览数:3262   最后更新:2010/04/19 16:17:38 by guest
[楼主] art-bob 2010-03-21 02:43:04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就有了光。不过这次不是那道强光,也不是那道照到最牛钉子户上的那道白花花的光柱。这次光更微弱。从后门进去,是一个黑乎乎的屋子,中坚立着一个白芳柱子,顶端有个灯光,缓慢的由暗变亮,而后又熄掉。再进去就还是一个黑屋子,一开幻灯,飒飒的不停闪着他以前的作品高高的出现在房梁下面一字排开,快的无人能看清一张照片。再在旁边是一个洒满银色的粉末的桌子,一个灯罩从上面照下,隐约在桌子上有一些光斑,据说这些投影是根据最后的晚餐那个画上的人物投影设定的。

黑乎乎的展厅,完全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却要有点光!

[沙发:1楼] art-bob 2010-03-21 02:46:10




























[板凳:2楼] guest 2010-03-21 11:23:26
做的不错,顶!
[地板:3楼] guest 2010-03-21 21:47:00
ding !!!!
[4楼] guest 2010-03-24 01:03:16











[5楼] guest 2010-03-27 14:27:24
ding
[6楼] guest 2010-03-28 04:58:52

[7楼] guest 2010-04-02 23:59:13
相当值得一看!!!
[8楼] 随便呼吸 2010-04-09 17:58:26


[9楼] guest 2010-04-19 16:17:38
作者:王麟 来源: 今日艺术网


黄沙漫天飞的周六下午,本准备在“要有光”的展览现场享受明亮干净的光之浴。进入展厅才发现,原来是那么的幽暗,确实需要“有点光”。透过入口处仅有的两只灯投射出来的微弱的光线隐约可以看到展览的平面图:偌大的展厅,只有三件作品。


王宁德制作了以六百分之一秒的速度投射的影像装置作品;其内容是艺术家之前拍摄的摄影作品,各色各样的人物,无数难以琢磨的表情,在屏上迅速闪过。它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从拿相机拍照到拆卸相机进行研究的创作转变过程。区别于一般作品的布展方式,这个装置吊在展厅的上方。观众需仰头观看,却很难从转瞬即逝的图片上面读出什么。很显然,我们已经不能把这个艺术家仅仅称之为“优秀的摄影师”了。在王宁德的手中,摄影弱化为创作的工具。较之艺术家以前的摄影创作,现在从摄影衍生出的关于光影的种种问题显然更加吸引了他的兴趣与思考。


长长的桌上,昏暗的灯光下,金银色的粉末拼凑成了时间留下的,忘了擦拭的痕迹。除此以外,空无一物,这件作品被命名为《最后的晚餐之后》。当然,艺术家对于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挪用或者再创作,是司空见惯了的手法。且不论这件作品与宗教、展览主题的关系,单单就作品本身而言然,王宁德非常巧妙的将时间与记忆、永恒与消逝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最能激发观者兴趣与思考的作品在一个布帘之后的独立展厅中。进入其中,身边的灯光缓慢的由亮变暗,短暂停留,又逐渐变亮,周而复始。观众也因厅中的黑暗而变得脚步缓慢起来。展厅中间由白色的正方体立柱将空间进行分割,虽然这只是作品的附属物,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是不禁令人想起麦加城圣寺中央的立方形高大石殿Kaaba。当我们在展厅中遍寻不着作品的时候,恍然发现这件作品的主体就是与我们呼吸频率同步的“光”!


王宁德在摄影作品《some days》中拍摄了在不同场景下闭起眼睛的人物,然而这次他却把观众的眼睛“蒙上”了。我们曾经无数次的猜测闭上眼睛的人物在想些什么,现在,当我们面对这件作品的时候,自己又在想些什么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