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诗
发起人:潜无用  回复数:1   浏览数:1858   最后更新:2010/03/10 10:34:13 by guest
[楼主] 潜无用 2010-03-04 21:18:12
来源新快报——陈洲(文)

在欧洲众多的艺术馆中,看当代艺术展久了你会觉得无聊,因为在这个城市看到的艺术家作品在另外一个城市同样可以看得到,因为展览经常是在欧洲各大小城市巡回展出。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不厌其烦的一次又一次穿梭于美术馆和画廊之间。
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有一尊石头组成的抽象雕塑,从外表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中午12点时会有些人专程来此观看。原来聪名机智的艺术家根据太阳的角度来设计他的作品,在中午12点太阳直射的时候会有一缕光线透下,影子正好是一尊佛像,让观众感觉到神奇和不可思议,同时为这个公园增添了几分诗意。还有一位极具诗意的艺术家,其作品是做在树干上的,艺术家用铜翻制了自己的一只手臂,这只手紧紧的抓住了树干,从那一刻起艺术家把自己的手留在了上面安了家,让自己的的手和树干连为一体,也许初始我们看不出有何独特之处,但是时间慢慢过去,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一切的一切凸显在艺术家的手上,那日他抓住的树干慢慢的变粗,而他的手依然不变,手深深的陷进去了,手抓住的依然是那个树干,但是此树干已非彼树干。材质在艺术家的手中变成了产生诗意的酵母,艺术家把流淌在那一刻的时间抓住了,那个大小、那个位置在这个铜制的手中变成了永恒的诗意,逝者如斯夫在这里恰如其分通过造型视觉展现了。艺术家用自己的手紧紧的静静的抓着,那分明不是一枝树干,而是一个挂着的时钟在静静的与时间赛跑,我们也可以说他是一条时间之河流,不知道这种对峙和相处会持续多久,艺术家就是这样打动着观众,诗意是存在的,艺术家用他的方法去帮助我们表达和感慨,也许是不经意的看到,但却会久久的回忆,这正是艺术语言的魅力,如唐诗宋词般的意境,无需过多的追究和盘问,却可以带给你经久不息的回味。同样如果去这个城市最大的森林公园,也会后意外的收获,修直高大的树木如原始森林,幽深了然与目,森林的静谧会让观众在意这儿的每一点声响,鸟儿收划翅膀时的划破更让人有些新奇和孑然独立的感觉,无论是你热爱自然与否你都会想进一步倾听这里的一切,哪怕听到的是静默的幕幔。当你漫步在青苔上,会看到很多大树底下偎依着铜制大耳朵,早已是青苔满身,零零散散的似乎从树根下长出,那种与大自然的亲近感溶为一体的感觉会油然而升。沧桑的大树上布满了花纹,都是一幅幅自然的写生作品,很多花纹如同眼睛看着森林,艺术家置放在他们下面的耳朵雕塑彷佛和大自然对话,他们在说什么?这需要漫步的人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与他们对话和交流,有微风会掠过艺术家雕塑的耳朵也会扫过观者的耳目,这两者的耳朵听到的或许是一样的吗?笔者曾在这漫步突然听到一个童稚如天使般的声音响起:“爸爸,这些耳朵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吗?”父亲回答道:“当然可以,他不但能听到我们的声音还可以听到这里所有的声音!"小女孩的发问一下逼出了艺术家所设置的全部玄机。这就是意大利艺术家Parmiggiani受邀为斯特拉斯堡公森林公园做的装置雕塑作品,他的作品总是和环境对话以诗意见长。这中间无不展现艺术家那惊奇的艺术敏感、诗意和智慧。
科西嘉岛上有座修道院请他去做一件有纪念意义的作品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当地的土地管理局和公社想合伙开发这个地方,修道院迫不得已邀请艺术家Parmiggiani来帮忙,但是艺术家去了以后,放弃了先前所有的计划。聪敏智慧的艺术家爬到这座修道院紧依着的山顶,他知道没有什么可以让这座修道院有依托感了。天是蓝蓝的,白云如同草原的羔羊飘过,这些触动了艺术家,同时他觉得修道院和当地居民的关系如同蓝天和白云一样纯净的爱才可以互相依存,于是艺术家拿出了他大胆而有浪漫的方案,把他的双手翻成铁模然后注入金水,双手摊开面向蓝天和上帝,像眼睛一样见证这种关系的存在。实际上艺术家成功了,作品落成后由于它巨大的诗意性力量引起轰动,修道院也得以保全。旁边的居民们因为共同拥有这样一件充满祝福甚至向天祈祷的双手而变得相互尊重、爱护甚至骄傲 ,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沙发:1楼] guest 2010-03-10 10:34:13
一生只做两件作品的法国人:关于时间的艺术

中华古玩网 http://www.gucn.com 发布时间:2010-01-22 来源:新快报

陈洲 独立艺术家
  法国有这样一位艺术家,终其一生只做两件作品,可是就这两件作品使他誉满全球,他叫Roman Opalka。于1931年出生的他早在上个世纪的1965年就开始了最重要也几乎是唯一的工作。此后这两件作品相继在纽约现代艺术美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国家美术馆、柏林卡塞尔艺术节、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丰田市艺术馆和其他机构展出。
  Roman Opalka他所有的工作就是持续性地每天在一块196×135cm的画布上写数字,这是他的“生命工程”的开始。第一天他只是在深灰色的花布上用黑色颜料从数字“1”开始书写,第二天他在黑颜色里加入一点白色继续着昨天的数字,第三天再盏点白色,直至1972年达到数1000000,此时数字的颜色几乎和画布一样,所写的数字也近乎看不清楚。这项工作伴随着艺术家的生命就这样持续至今日。
  此外,为庆祝这一项工作或者是配合这一项工作,他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拍一张自己的自画像,如同他写数字一样持续不断,照片上的他总是一件白衬衫,白色的光,总是在他的脸上呈现着永远不变的表情。看他的这些照片一张两张参观者不会有什么感触,可是当你看他几十年的照片放在一起的时候你定会顿生感触,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是如何从青壮年转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参观者也得以看见真正的时光隧道是如何被捕捉到的,也可以完整地看到艺术家如何终其一生和不可抗拒的时间搏斗。他的油画亦如此,原本黑色的颜料如同他的头发也慢慢由黑变白,观众已经看不出他到底写了多少数字,数字和画布似乎融合一体,“逝者如斯夫”跃然在画布上。
  艺术家书写的似乎已经不是数字而是流淌的时间,他浅白色数字早已化成了时间的通道。谁可以这样持续执著地努力?艺术家在时钟之外的另一个领域和时间交流,用相机、用画布坚持不断地与时钟的节奏对话。同于时钟让他把自己变成载体,在时钟那里我们看到的只是时间的冷酷和机械以及不可抗拒;在Roman Opalka那里,我们如同和时光一起漫步,通过他和时间的漫谈让人把思绪停留在不尽的遐思或感慨中。Roman Opalka似乎变成了一位高级的棋手,围绕着他的画布和照片和时间老人博弈或者说游戏。当代艺术中他把时间的流逝表现得如此缓慢和完美。至今他还如禅师般专注地书写着他的数字。每换一张新的画布,他就把底色调浅百分之一,这样画面就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越来越苍白。中性光线照片上画家的面孔也显示着他年岁渐高,与他的画作相似,白发苍苍、皮肤苍白显得越来越浅淡、越来越透明。他的系列题为《1965/ 从1到无穷尽》。大概最后他会和他的画一起消失在光线之中。
  站在他的作品前,会让我们重新开始思考生命和时间的问题。年轻时我们的轮廓和脸部明暗都会很分明,而衰老带来的阴暗面被淡化。于是艺术家则通过作品让我们仔细审视每一处微妙的变化,也让我们把时间对于生命的侵蚀看得仔细和透彻。
  自1965年以来他一直持续拍摄自己的肖像,艺术家通过他的行为、通过他的数字和照片直视生命和时间本身,一切都是自然本原的痕迹。艺术家已经不是原本艺术上的画家了,他在用整个生命时间去认真地描绘和阐释,他的过程和行为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画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