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为什么骗子越来越多
发起人:sanjiaowang  回复数:0   浏览数:1991   最后更新:2010/03/02 22:50:18 by sanjiaowang
[楼主] sanjiaowang 2010-03-02 22:50:18
三论为什么骗子越来越多

欧阳君山2010-03-02


  骗子们最常用的一招就是把自己与权和势联系在一起,从而很容易就获得“我们”的信任。另一方面,即便你很值得信任,一片赤子之心,但如果没有与权和势联系在一起,“我们”也不愿意信任你。面对“我们”乌合之众,欺骗有时候会比真诚更容易奏效。
  ——题记

  日前有朋友造访,神聊中不知怎么谈到到当今时代骗子和小丑大行其道的问题。我提到自己过去两度撰写相关文章,一次是2006年8月为《法人》杂志写专栏,基于自身的某些遭遇,论述了为什么骗子越来越多;一次是2008年11月为《中国财富》杂志写稿,基于美国次贷危机和“三鹿”事件,论述了包装、广告、策划、品牌、评级乃至一切的非生产性信息经济为什么流行。

  据称马克思强调只有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这可能有点偏颇或失于片面,但的确可以认为从包装到品牌运作在内的所有非生产性信息经济行为具有欺骗性,因为原则上,非生产性经济行为就是不创造真正的价值,如果说创造价值,它们也只是创造“毛”而已,要是没有真正的价值作为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很简单,如果里面没有月饼,再漂亮的包装盒也不会有人要。

  这是从社会机制上论述为什么骗子越来越多,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信息不对称为骗子留下了空间和舞台。但实际上还存在另一面,孤掌难鸣,一个欺骗之所以发生,也因为受骗者本身的配合。所以我当场对朋友念起了过去文章中提到的一首打油诗:“一担黄铜一担金,挑到大街试人心。黄铜卖完金还在,世人认假不认真(链接)。”

  绝非玩笑!2001年4月,加拿大皇家骑警队在温哥华附近逮捕一个法国男子,他就是被誉为“超级国际骗子”的罗肯哥特。虽然其貌不扬,而且市井气质,但罗肯哥特以骗术席卷北美甚至大西洋两岸,《名利场》、《纽约时报》、加拿大《国民邮报》以及美联社、路透社、加拿大广播公司等知名媒体和通讯社广泛报道过他。

  罗肯哥特一身名牌,出手阔绰,今天可能是电影制片人、欧洲拳击冠军,明天或许就变为艺术品收藏家、金融投资家,而后天又可能成了意大利着名女明星索菲亚?罗兰的儿子,抑或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的成员。仅2000年夏季,罗肯哥特就从美国小镇那些急于致富的人手中骗了100万美元。

  不同于一般的骗子,罗肯哥特对受骗者没有丝毫的同情,恰恰相反,他自视颇高,从来就不承认自己是什么罪犯,而是和善达观的哲人。2000年11月,在接受两名《纽约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罗肯哥特自信地指出:“我认为自己并非罪犯——我是利用智慧获得财富。”甚至还直截了当地表示:所有受害者都是咎由自取!

  从事实和现实看,孤掌难鸣,很多的欺骗之所以发生,并非骗子就怎么高明或机巧,而就是受骗者以自己的低俗、浅薄和势利大力配合,如论功行赏,有时候受骗者的贡献要远卓越于骗子。比如罗肯哥特自称洛克菲勒家族的成员,许多人信以为真。事实上,这里的破绽就像罗肯哥特的名牌衣着一样明显,作为洛克菲勒家族的成员,怎么可能一满口的法国音呢?

  不幸的是,低俗和浅薄十分普遍,也得到过实证。心理学家曾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例作过一实验,首先找到若干着名大学的着名作者撰写的论文,然后把作者的姓名改为不知名的人的姓名,把作者的单位也改为一个不知名的单位,重新投给以前发表过这些文章的期刊,结果呢?进入正常评审程序的文章90%被退稿——随时涌上我们心头的不是理性精神,更非实事求是,是势利!

  着名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把“我们”大众称为“乌合之众”——其大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被视为社会学经典名着——这可能不太客气,但的确符合事实。任何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不难发现甚至亲自感知“我们”是怎样的乌合之众。最典型的应该就是老百姓所归纳的如下情形:

  名人酗酒称“豪饮”——凡人多喝叫“贪杯”

  名人做蠢事称“轶事”——凡人做错事叫“犯傻”

  名人发脾气叫“个性”——凡人发脾气叫“劣根”

  名人的空话谓“指导”——凡人的实话叫“唠叨”

  名人强词夺理为“雄辩”——凡人据理力争叫“狡辩”

  名人用过的东西叫“文物”——凡人用过的东西视为“废物”

  名人略上年纪称“某老”——凡人年岁再高也叫“老某”

  名人的无稽之谈谓“名言”——凡人的谨慎之言叫“废话”

  名人蓬头垢面谓“艺术气质”——凡人不修边幅叫“邋里邋塌”

  极端的,如马云先生所说:“当你成功的时候,你说的所有话都是真理。”哪有成功者每句话都是真理的呢?这就是乌合之众!看起来人多力量大,但乌合之众实际上没有脑袋,没有是非,有的只是向势力的媚眼,有的只是向权力的屈膝,有的只是人云亦云。

  这就是欺骗之所以发生,骗子们最常用的一招就是把自己与权和势联系在一起,从而很容易就获得“我们”的信任。另一方面,即便你很值得信任,一片赤子之心,但如果没有与权和势联系在一起,“我们”也不愿意信任你。从这一意义上讲,欺骗有时候会比真诚更容易奏效。

  但从长远看,或者说从另一方面看,乌合之众就是乌合之众,一个没脑袋的东西。就是在纯粹的利益及市场问题上,凡“我们”成堆的地方,往往意味着没有机会,以至潘石屹先生公开宣言:“永远不做大多数!”网上流传的所谓《“赢在中国”给年轻人的30条忠告》中也包括这样一条:“如果你问周围朋友某一个词语,如果十个人有九个说不知道,这还是一个机遇;如果十个人有九个人都知道,这已是一个行业。”

  马云之所以放言“当你成功的时候,你说的所有话都是真理”,潜台词极其可能就是他过去没成功的时候,人家说他是个疯子。从这一意义上讲,真正成事的绝非小伎俩,更非欺骗,还是真诚和真相。营销专家路长全先生曾“扬言”:“记住,在品牌世界,没有真相,只有消费者认知。”尽管这非常符合注目礼概念的重要含义,但持保留态度,说到底,消费者认知还是会回到真相。

  朋友一直说我太素,这是事实,典型的“三无”人员,一无背景,纯粹草根;二无势力,纯粹平民;三连学历也无,属于大学退学分子。这导致“注目礼”思想无辜受害,建议我搞点包装,如一位朋友多年前就建议我多与前辈名家合影,也强烈建议我多开博客,到网络上推广;还有一位学者朋友曾建议我先把“注目礼”思想搞到欧美去,来一个出口转内销;也有一位企业家朋友曾问到:君山,是不是有兴趣到国外去遛达一段时间?

  朋友都是好心,建议也有道理,而且是非常现实的道理,甚至极其可能构成终南捷径。我定位于推销员(链接),并明确论述过思想需要营销(链接),所以也开了博客,过去也与一些前辈和名家合了影,但如果要我本人去折腾什么包装、策划和品牌运作,坦率讲,还真没这个心思!怎么感觉都像吃苍蝇。事实上,也正是包装、策划和品牌运作等非生产性信息经济行为,导致竞争偏离基本面,使真正的大道难以脱颖而出。从这一点上讲,朋友的好心和建议也是局促的。

  尽管“我们”是乌合之众,但我还是始终相信每个人的理性精神,因为我一直觉得,注目礼只是个常识,注目礼思想只是个常识的体系,的确是每个人扪胸自问就可以充分感知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眼下转不过一念之弯——这是个怎样的一念之弯呢?说来好笑,也是注目礼(链接),借用作家吴若权的话来说吧:“穷人戴钻石,人家以为是玻璃;富人戴玻璃,人家认为是钻石。”很简单,就看“我们”愿不愿意转。

  注目礼思想原本就是希望人类发现并回归真我,也希望自己首先就尽可能做一个真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此四方喧嚣、乾坤未定之际,尤其需要厚德载物、含弘光大之功,我是愿意去交流和引导的,时至今日已略显成效,如果还需要为“我们”再发导引之力,可以回答两个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