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总动员—英国前卫艺术总动员
发起人:莫奇奇  回复数:7   浏览数:3175   最后更新:2010/02/10 13:11:05 by oui
[楼主] 莫奇奇 2010-02-10 11:40:00
腾讯专稿


89件绘画、雕塑、纸上、摄影、装置和影像作品,全部来自英国文化协会的收藏

40位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包括12位特纳奖获得者21位特纳奖提名获得者

在《艺术评论》最新发布的“2009世界当代艺术权力百强榜”上,英国获得了16%的席位,位居世界第二位


英国前卫艺术总动员:

除了达明安·赫斯特,他们还有更多人


“余震”之后,“未来总动员”来了!得知“未来总动员”将在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我立刻想起几年前“余震”展的盛况:广东美术馆的巨大空间被“英国青年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崔西·艾敏、查普曼兄弟等的大型装置作品所占据……如此奢侈的明星阵容和展览硬件,即使是在伦敦白色立方画廊(White Cube Gallery)也很难遇到。


那一年的遗憾是“余震”没有能够来上海,现在,同样由英国文化协会推出的“未来总动员”将把上海艺术爱好者的失落一扫而光,而且,它的阵容和制作更加奢侈:首先,艺术家阵容更加强大,除了达明安·赫斯特率领的YBA诸将,还有其他新晋的代表性艺术家,40名艺术家中,有12名特纳奖得主和21名获特纳奖提名者,由远及近地覆盖了近30年跨度的英国当代艺术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其次,展品数量巨大,共有89件绘画、雕塑、纸上、摄影、装置和影像作品将被展出,它们全部来自英国文化协会的艺术品珍藏──这项收藏始自1946年,目前已经成为英国规模最大的公共收藏之一。


艺术爱好者请注意:“未来总动员”在上海开幕之际,正值新科特纳奖得主出炉。自90年代YBA运动开始,英国的当代艺术的成就震惊了整个世界,以往被归为冷僻的观念艺术,不仅获得了美术馆和商业上的成功,也渐渐进入更广阔的文化领域,成为时髦的话题。由于英国当代艺术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伴随其成长而崛起的泰特现代美术馆、特纳奖、《艺术评论》杂志、 Frieze艺博会等,也已经成为世界当代艺术的风向标。在《艺术评论》最新发布的“2009世界当代艺术权力百强榜”上,英国获得了16%的席位,位居世界第二位,仅在美国之后。


在“未来总动员”中,达明安•赫斯特作为一代YBA领袖,将带来一系列标志性作品。杰勒米·戴勒与阿兰·卡恩在1999年创作的《民间档案》,是艺术家“对主观性的赞美”,并强调了存档物品和文件的真实性。双人组“吉尔伯特与乔治”总是以一本正经的西装打扮扮演东伦敦地区最时尚的街景,《精神压抑》是他们80年代创作的有关黑暗、畸形生长的比喻以及死亡和衰退运行观的最突出画作之一。道格拉斯•戈登的视频装置《10ms》将激起观众客观、迷幻的凝视。史蒂夫•麦克奎恩的电影《猎物》曾在艺术家的1999年特纳奖展览中出现。作为新一代英国年轻艺术家的代表,马特•法兰克带来的是《Fooooom!!》系列雕塑中的一件。2006年特纳奖得主Mark Titchener带来的作品《未来需要你的参与》被策展人引用为展览的主题──“未来总动员”。看完全部89件作品,你将会意识到这一主题的深远用心:英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除了大名鼎鼎的“青年英国艺术家”运动,也有千禧年以来的新探索。除了达明安·赫斯特,他们还有更多人。


未来总动员—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

主办方: 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时间: 2010年2月9日至3月21日

(10:00-18:00开放,周一闭馆,春节期间2月13日至16日闭馆)

地点/协办: 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市淮海西路570号红坊F座)

参展艺术家: Damien Hirst(达明安·赫斯特), Anish Kapoor(安尼诗·卡普尔), Gilbert & George(吉尔伯特和乔治), Jeremy Deller(杰里米·戴勒)等40位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

展品: 89件,包括绘画、雕塑、纸上作品、摄影、装置和影像作品。




[沙发:1楼] 莫奇奇 2010-02-10 11:49:11
英国当代艺术讲座



时间:2月10日(周三)下午1点半 - 5点
地点: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市淮海西路570号红坊F座




为庆祝英国当代艺术展的开幕,来自英国的知名艺术史学家Simon Grant、策划组织此次展览的英国文化协会视觉艺术部Emma Williams将向观众介绍英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和英国文化协会收藏的历史,我们将邀请中国知名收藏家管艺先生参加圆桌讨论。2010年上海双年展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院长高士明教授将担任主持。

同时,参展艺术家Mark Titchner和Alan Kane将和大家分享他们的艺术作品及创作灵感。

演讲专家介绍:

马克蒂奇纳尔(Mark Titchner)


英国艺术家马克蒂奇纳尔1973年生于英国卢顿市,2006年曾获得特纳奖提名。目前他在伦敦生活和工作。 马克蒂奇纳尔1995年Mark Titchner was born in .He graduated from毕业于中央圣马丁学院艺术与设计系。


2006年,He was nominated for the Turner Prize for a solo show at the , Bristol.他在英国布里斯托尔举行的个展“阿诺菲尼”被提名为特纳奖。 The 泰特美术馆形容他的工作为“运用混合装置进一步推动他对信仰体系的探索。通过跨媒体的作品,包括灯箱和非凡的手工雕刻,他的作品的灵感从流行歌词到哲学无所不包“。 In 2007 he was included in the 52nd Venice Biennale exhibiting in Ukraine's Pavilion, A Poem about an Inland Sea .2007年,他的作品被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乌克兰展区选用。His book WHY AND WHY NOT was published by Bookworks [3] in 2004. 为什么他的书为什么不被Bookworks出版[3]于2004年。


In 2003 he had a solo show Be Angry but Don't Stop Breathing [4] as part of the Art Now series at . 2003年,他的个展“生气,但不要停止呼吸”在泰特美术馆展出。 His work is held in the permanent collections of the他的作品被伦敦南部画廊、英国政府艺术收藏部和泰特美术馆永久收藏。




艾伦凯恩 (Alan Kane)

艾伦凯恩1961年生于诺丁汉,目前在伦敦生活和工作。他曾经多次在英国举办个人展览,如2008年在伦敦的“地铁中的艺术”系列展中的Stratford收藏展(The Stratford Hoard),2006年在“特纳当代艺术展”中展出与杰瑞米戴乐合作的作品蒸汽网络机(Steam Powered Internet Machine)及在华沙新艺术画廊举办的名为“艺术档案”(Folk Archive)的展览。





[板凳:2楼] 莫奇奇 2010-02-10 11:53:00
“赫斯特旋风”再度来袭

“赫斯特旋风”再度来袭
 
 




自去年九月创下个人专场拍卖的最高记录后,“赫斯特旋风”再度来袭。今次的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不再以“观念艺术家”的姿态示人,而是以素未谋面的“纯画家”形象出现,业内对此一片哗然,赞扬之声有之、贬伐之声犹重。一向与争议相随的赫斯特,于此景早已见怪不怪,一气儿在伦敦连办两场展览。


《无爱可失:蓝色绘画》(No Love Lost: Blue Paintings)


尽管之前的“点”绘画(spot paintings)及“旋转”绘画(spin paintings)大获成功,但在赫斯特眼里,那些只是“机械方式制作的产物,‘技术上’或可称为‘绘画’”,他更倾心于将自己抛诸油墨中去做一个真正的画者。于是16岁便放弃绘画的赫斯特,在2006年重拾画笔,“闭关”德文郡家中的花园小屋内独自创作。


首批25幅作品亮相于华莱士收藏馆(The Wallace Collection),该馆以展出古典名画、家具、兵器及瓷器而闻名。古典氛围与当代气息在视觉上的冲突与激荡,无疑成为展览的最大看点,开幕前三天就有超过4000名观众到访,并有望突破10万人的参观总数,创历史之最。




如题所示,整组作品笼罩在普蓝和灰黑的色调下,“与过去紧密相连”(赫斯特语)。圆点和白线编织的网络成为主要背景,或是牢笼的困境、桌面的支撑,或是破碎的玻璃、难以挣脱的蜘蛛网,头骨作为画面主要元素随处可见,神秘幽暗的氤氲弥漫其间,无一不表现着赫斯特最钟爱的主题——死亡。


华莱士收藏馆(The Wallace Collection)馆长罗莎琳德•萨维尔( (Rosalind Savill)认为赫斯特“创作精神非常古典,对于‘死亡’的描写飘渺脱俗,可堪比同在馆内展出的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的《随着时间之神的音乐起舞》(A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


展览时间:2009年10月14日——2010年1月24日



《无关紧要》(Nothing Matters)


那边厢喧嚣舆论依旧扰攘,这边厢赫斯特携19幅新作再次登场,不知是否出于对媒体大惊小怪的有意调侃,刚刚在白立方画廊(White Cube)开幕的画展取名为《无关紧要》(Nothing Matters)。


“乌鸦”显然成为赫斯特创作题材的“新宠”,在哈克逊广场(Hoxton Square)展出的三幅三联画中,一只乌鸦撕展着双翼在半空震荡,红色颜料泼溅在它的身体上,绚烂而恐怖;在美臣场(Mason's Yard)展出的四幅三联画中,“乌鸦”再次进入观众视线,如噩耗的前兆,随同幽灵、骸骨以及椅子、柠檬、酒杯、蝎子等事物,传递着死亡的信息。




如果说“死亡”在上述画作中仅仅是寓言,《一个男人的肖像》(Portrait of a Man)则将它转化为现实,画中人正是赫斯特的挚友、去年自杀身亡的YBAs成员之一安格斯·菲赫斯特(Angus Fairhurst)。该作令人想起蓝色时期的毕加索在痛失好友时所作的《卡萨吉马斯之死》(Death of Casagemas),不过在赫斯特作品中寻不到天堂的光辉,徒留冰冷与孤寂。

斯戴德力克(Stedelijk)前博物馆馆长鲁蒂·福奇斯(Rudi Fuchs)看过赫斯特画展后,写下了这样的感想:“当我试图捕捉他新作的视觉情感时,常常想起贝克特(Samuel Beckett)——不是指哪个具体的小说,而是朴素平淡的语言。伴随着破碎的语句、散淡的言词和碎片式的观察,真实渐趋清晰”。


展览时间:2009年11月25日——2010年1月30日


图片及相关资料来源:

www.wallacecollection.org

http://www.whitecube.com

http://www.telegraph.co.uk

http://arts.guardian.co.uk/


图片说明:

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在《无爱可失:蓝色绘画》展览上

《桌上的半具头骨》(Half Skull on a Table)

《头骨》(Skull)

《人应一无所知》(The triptych Men Shall Know Nothing)

《乌鸦》(The Crow)

《空椅子》(The Empty Chair)

《失眠》(Insomnia)

《一个男人的肖像III》(Portrait of a Man III)


 





达明安赫斯特:用色彩画出快乐的画,色彩最能令人产生愉悦... 视频>>




[地板:3楼] 莫奇奇 2010-02-10 11:55:26
理查德·赖特:美得令人心悸

 
 
 
 
“2009年特纳奖大展的‘看头’之一,便是参观者留于公告栏上的观后感。同以往激烈质疑的言辞相比,今年的观众通过这方寸之地,终于可表达出对艺术作品的喜爱而非揶揄,我也忍不住加入此列,即使我在评审团占据一席之地。我匿名写下了: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天才”。卫报(Guardian)评论员乔纳森·琼斯(Jonathan Jones)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所幸天才不致被埋没,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借第55届匹兹堡卡内基国际艺术展(55th Carnegie International in Pittsburgh)的参展作品和爱尔兰恩格里比画廊(Ingleby Gallery)的个展获得提名,在即将步入“天命之年”时抓住最后一次机会(入选者须在50岁以下),捧得特纳。
 
 






理查德1995年毕业于苏格兰格拉斯哥艺术学院(Glasgow School of Art),最早从事布上肖像绘画,随后将创作载体移至墙面,风格也趋抽象。“转型”的他销毁了从前的一切作品,“那些画都是垃圾”,他说:“我觉得那些作品与现在这个时代无关,‘放弃画布’让我觉得如释重负,总算不需要到哪儿都背着它们了”。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理查德的艺术依旧有些“脱离时代”。他的创作技法当代艺术家甚少使用:首先在纸上绘制草图,然后按画稿轮廓线密刺小孔,把白垩粉扑打入纸,使粉点透在壁上,最后依粉点以箔或颜料作画,结合中古时期用来使稿纸变硬的弱性粘胶剂。壁画的特性使其无法被运输买卖、无法进入市场,同闹哄哄的YBAs比起来,理查德犹如当代艺术的隐者。

理查德依据不同的环境而创作,本次为特纳奖大展绘制的作品以金箔为媒材,乍看如同一幅巨大的罗夏测验的(Rorschach Test)墨迹,投射出的却是观者的心理映像。远看如山中霓云,气象万千,近看微妙中变化,回味无穷,其灿烂精细令人想起布莱克(William Blake),气势磅礴中又有透纳的神髓。不过理查德在创作之初并未如此“胸怀大略”,灵感只是来自他的一次短途旅行——从苏格兰搭夜车到伦敦,在泰特(Tate Gallery)花上一整天观看一件作品,再乘夜车返回。

他的作品似乎也在做着“短途旅行”,每当展览结束后,展厅的墙面被重新上漆,作品也随即消失。理查德仿佛用他的艺术,书写着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黄金时分叹短殇》。虽然“大地初绿披金装,亮丽色彩难久长”让人不免失落,但于理查德,更多的是释怀,因他所强调的,便是那“存在的一刻”。

素以尖刻闻名的《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评论家理查德•多曼(Richard Dorment),在看到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的作品后,写下了有史以来对特纳奖的唯一“美言”:“理查德的作品美得让人心悸,在它面前简直难以挪步。”

图片及相关资料来源:
http://www.telegraph.co.uk
http://arts.guardian.co.uk/
http://www.tate.org.uk

图片说明:
1. 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和其获奖作品
2. 一名观众在公告栏上留言:我爱理查德·赖特=深邃的哲思 娜塔莉("I ❤ Richard Wright = deep philosophical thoughts! Natalie)
3. 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的特纳奖获奖作品
4. 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 作品《无题》(Untitled 2005)
5. 《无题》(Not Titled 2005)
6. 《无题》(No Title 2008)
[4楼] 莫奇奇 2010-02-10 11:56:33




查普曼兄弟:化传统为神奇,1996年《悲惨的人体》... 视频>>







[5楼] 莫奇奇 2010-02-10 11:56:49

我的兴趣就是我的工作:翠西艾敏,要成为艺术家,你要知道怎样去思考... 视频>>



[6楼] guest 2010-02-10 12:14:46

英国文化协会(在中国为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自20世纪30 年代末期开始搜罗世界各地的英国艺术作品,协会的8500余件艺术藏品被公认为全球最精美的英国当代艺术收藏之一。英国文化协会每年定期精选不同作品在世界各地巡回展览,为世界不同角落的地方添上英国艺术色彩。曾到访的国家包括澳洲、瑞士、加拿大、巴西、智利、希腊、肯尼亚及马来西亚等。


作为英国参与2010上海世博会的重要项目之一,英国文化协会将联手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在民生现代美术馆的支持下,将40位知名艺术家的89件英国当代艺术精品带到中国。这些英国当代艺术的瑰宝将以“未来总动员 — 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的形式呈现,展览将于2010年2月至3月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进行。之后英国当代艺术展览还将前往中国其它城市巡展。


作为艺术界最令人瞩目的奖项,“特纳奖”鼓励了众多艺术方面成绩卓著的英国当代艺术家。此次展览的40位参展艺术家中有12位“特纳奖”获奖者,21位曾获得“特纳奖”提名,其中包括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 ,莫娜·哈透姆(Mona Hatoum),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等等,因此这次展览将是一场来自英伦的当代艺术饕餮盛宴。






未来总动员—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

时间:2010年2月10日至3月21日

(10:00-18:00开放,周一闭馆,春节期间2月13日至16日闭馆)

地点: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市淮海西路570号红坊F座)




英国文化协会视觉艺术总监安德莉亚•罗斯(Andrea Rose) 表示:“这些艺术品的价值就好像劳斯莱斯般名贵,但它们又好像多用途越野车般可以承载英国当代艺术的成就,展现到世界不同的地方。视觉艺术于战后在英国发展蓬勃,世界各地对欣赏这些作品的需求热烈。英国文化协会艺术作品收藏可让我们以最快及最佳的途径向世界展示英国创新意念及成就。”


部分艺术家名录(按艺术家姓氏排列)


杰克·查普曼和迪诺斯·查普曼兄弟(Jake and Dinos Chapman) (2003年获“特纳奖”提名)

内森•克雷(Nathan Coley) (2007年获“特纳奖”提名)

伊恩•达文波特(Ian Davenport ) (1991年获“特纳奖”提名)

理查德·帝森(Richard Deacon) (1984年获“特纳奖”提名,1987年获得“特纳奖”)
 
杰里米·戴勒(Jeremy Deller) (2004年获得“特纳奖”)

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 (1984年获“特纳奖”提名)

吉尔伯特和乔治(Gilbert & George) (1984年获“特纳奖”提名,1986年获得“特纳奖”)

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 (1996年获得“特纳奖”)

莫娜·哈透姆(Mona Hatoum) (1995年获得“特纳奖”提名)

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 (1992年获“特纳奖”提名,1995年获得“特纳奖”)

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 (1991年获得“特纳奖”)

莎拉·卢卡斯(Sarah Lucas)

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 (1999年获得“特纳奖”)

科妮莉亚•帕克(Cornelia Parker) (1997年获“特纳奖”提名)

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 (2003年获得 “特纳奖”)

沃尔夫冈•提尔门斯 (Wolfgang Tillmans) (2000年获得 “特纳奖”)

马克·蒂奇纳尔(Mark Titchner) (2006年获“特纳奖”提名)

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 (1995年获“特纳奖”提名,2007年获得“特纳奖”)

丽贝卡·沃伦(Rebecca Warren) (2006年获“特纳奖”提名)

吉莉安·韦英(Gillian Wearing) (1997年获得“特纳奖”)

比尔·伍德罗(Bill Woodrow) (1986年获“特纳奖”提名)

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 (2009年获“特纳奖”提名)






英国当代艺术在中国



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近年来成功地将许多英国艺术介绍到中国。在过去的十年间,亨利·摩尔雕塑展(2000-2001)(Henry Moore in 2000-01),安东尼·葛姆雷的“亚洲土地”(2003)(Antony Gormley: Asian Field in 2003),“余震:英国当代艺术展1990-2006”(2006-2007)(Aftershock in 2006-07)—一个由中国策展人挑选参展作品的展览,将英国青年艺术家介绍到中国,包括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翠西·艾敏(Tracey Emin)和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等,“泰特美术馆藏透纳绘画珍品展”(2009)(Turner from the Tate Collection in 2009)都曾在中国展出。





关于英国文化协会



英国文化协会是英国提供教育机会与建立文化关系的国际机构。我们在世界超过100个国家开展工作,通过思想与创意的交流建立中英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与相互信任。去年我们在艺术、教育、科技、体育以及政府管理方面开展的工作在全球1.28亿人中产生了影响。

我们于1943年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办公室,在中国现在共有5个办公室。在北京我们作为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开展工作。在上海、广州和重庆我们作为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开展工作。

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信息,请查询 www.britishcouncil.org.cn




关于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成立于1986年,是本市开展民间国际文化交流的市级人民团体。其宗旨是:通过民间的国际文化交流,增进本市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为上海经济发展、科学进步、文化繁荣服务。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交流范围广泛,涉及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经济金融、人文社会、教育体育等领域。交流形式多样。举办文艺演出和各类展览,召开国际会议和学术研讨,以及组织出国考察和交流。协会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已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组织和个人建立了关系,为本市颇具影响的国际文化交流机构。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设有由百余名海内外各界知名人士组成的理事会。协会内设主管各领域交流的业务部门和综合管理部门,下设上海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和上海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




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信息,请查询 www.sicachina.com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