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慕尼黑DLD研讨会
发起人:看门阿三  回复数:14   浏览数:2770   最后更新:2010/02/05 17:24:47 by guest
[楼主] 看门阿三 2010-01-31 02:19:09




24日,今天晚上在犹太文化中心的巨大的晚宴是开幕晚宴,进门验看护照,寄存大衣,300个人挤在门厅里熙熙攘攘地说话。我从来都很佩服老外们对吵闹环境的耐受力。Hans和Johannes一直在介绍我和这样那样的人认识。
    坐定吃饭。我的左手边是德国著名的搞摄影的艺术家Tomas Demand,不苟言笑。我刚好几个月前在柏林看过他在新国家画廊的个展。是用纸片精心地复制树叶、家具等,于是照片中所有的物品表面都平整,平整得虚假和虚幻,造出一种特别冷漠的全人工环境的感觉。算是这一代比较好的摄影家了。



    坐在我右手边的先生是个美国人,性格开朗幽默,不断地开着玩笑。他的公司为google earth提供技术支持。大骂说谷歌那帮家伙,我刚给他们牵线,找一个技术高手解决了他们的什么问题,折腾了我好几个月,居然一分钱不付,只是打个电话来说谢谢。还有圣诞节的问候,妈的!说完自己又哈哈大笑。他自己也是个技术狂。google手机的开机方式是自己设计的程序。他给我秀他的钢笔。居然在笔帽上一按,暗藏的一个小圆点中射出一道光来,开始拍摄录像。他把笔帽旋下来,露出一个USB插口。就这个藏在笔帽中的摄像机,可以拍摄两个G的录像。我取笑他这个设备当007不太够格,但是估计当狗仔队会很牛比。这家伙乐不可支。我和他聊起google和中国政府的问题。他说,嗨,互相指责的政治问题都是表面文章,主要问题是中国政府控制谷歌中国公司的人,想要偷谷歌的源代码。我跟他说:翻墙软件很容易得到,每个电脑儿童都知道使用代理服务器,中国政府的掌控的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代理服务器和翻墙软件的存在,如果他们真的要全面控制,为什么不连这些渠道都全部封锁,是不是其实只是面子问题。这哥们说:当然,生意才是真正的政治问题。―――这听起来还蛮真实的。

    坐在我桌子对面的是孟买的画廊老板,当然,就像当今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同时住在两个以上的地方才可以,他也是同时住在伦敦。他说,看了我的地图之后,他觉得这种就某一问题展开的网状的结构很适合作为交流平台,邀请我加入他们正在进行的网络计划。
    饭局之间不断地有节目。第一个节目是一个登山家的演讲,他怎样不靠设备爬上珠峰之类。此人估计常年在尼泊尔混,明明是个德国人,讲一口印度风格的英语。
    表演的高潮是一位机器人弹琴。不是事先编好的程序的弹奏――是爵士风格的即兴演奏!机器人和一位钢琴师、一个键盘手合作。他会歪着头观察其它演奏者的动作,和他们配合,弹它自己面前的琴!





   晚上的饭局让我意识到这个DLD原来高手云集。下午我躲在房间里准备自己的讲稿,没有去吸收营养,亏大了。在房间里对照着我的PPT,用英语把我的发言稿写了一遍,几个特别难的词,像“细胞生物学”之类,都查字典确认了一下发音。才下楼参加我们这个地图小组的准备会议。
   结果我是到来得最早的。Johannes一个个地介绍,我总是记不住老外的名字。他们清一色的苹果笔记本,似乎只有我用PC。 Johannes和Hans热衷于在每个人的演示之间进行串联。很想把90分钟用得更有趣,更有成效,设想在每个人7分钟的演说,进行一种高密度大信息量的轰炸之后,再甩出一堆声明和互相问的好问题来。我们之间也就互相看起PPT来。
    总的印象是,我是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未来预测上,把我们这个专场会议的任务理解成“画21世纪的地图”,但是今天的准备会听下来,似乎大家的兴趣集中在“21世纪的地图是什么样的”,地图本身意味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所以,有的人回溯了现代时期以来地图对规划现代生活的作用。有的人拿出一张暗物质的图像,指出多层次的隐性链接将会取代平面图解。大家都在讨论google earth和“实时地图”之类的概念。但是我想,一张地图本身也已经说明了什么是地图。所以也不准备大幅度地修改我的讲稿。









1月25日    会场就是这个DLD研讨会的创办者Hubert Burda media的一座大楼。手册里面说:DLD为你的未来画地图,DLD描述新的现实,DLD是一个思想库,DLD是一种搭配,DLD是一个朋友间的联络,DLD是一种真实的经历,DLD是一个大Party,这种特点从会场可以看得很明显。会场最核心的部分是一个三层楼挑高的布满小桌子的聚会地点,让人们站着聊天交流。服务员们托着饮料和酒水来回穿梭。一架机器人在人群中串来穿去,和感兴趣的人说话。两层楼的四周都是有座椅的小分区,分别属于奔驰、Google、德国邮局等赞助商。这是人们可以坐下来打开电脑私下交流的地方。有吃有喝,这个中心区域永远挤满了人。特别是在会议休息的间隙。





    过道的各种角落都是赞助商的标志和产品广告。音乐表演,甚至于有人在提供免费按摩,这按摩和新媒体有什么关系?那个牌子上说是:free massage for happy networkers……好吧。走下楼时,一个哥们在推销三维电视,让大家戴上眼镜体验。






    大会议厅有两个。经常是同时在进行演讲和讨论。观众必须根据节目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议题参加。每个会场都有电脑总控室控制着屏幕上的录像切换,也进行网络直播。最长的专题就是我参加的这个地图项目,节目单上的时间是90分钟,实际上用了两个小时。一般都是好45分钟,最短的只有10分钟。会场中就有大提琴钢琴侍候着,出现十分钟的间隙,音乐家就开始演奏。议题一个紧接着一个,基本上不停顿,观众自由来去。






观众席的后面是媒体记者区。提供电源。坐满了记者打开电脑在现场写稿子。碰到大家感兴趣的议题,会场挤满了,有很多人站着听。角落里也会有沙发,靠你自己抢。整体的气氛又认真又随便。
    从昨天开始,议题有:分裂性;重整品牌;观众资源;太阳能;不可思议;价值(复数);人类情感。每个话题都是一个主持人搭配一个或者数个该领域的专家。







   今天早上的会从9点开始,一上来就是未来学家奈斯比特介绍他的新书《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德文版的书籍同时赠送给每个到会者。接着的议题分别是:数据与身份;改变平衡;健康;全球资本;网络;智能的探险;搜索;实时;午饭以后则是:未来;研究;市场;时尚;战略;新方法;视野;内容……从题目其实看不出会不会有意思,人们更多底以来手册上提供的对于演讲嘉宾的介绍来判断。比如“战略”的主要嘉宾Tom Glocer是路透社的CEO;另一个嘉宾david Drummond则是google的资深代理负责人和法律总负责人,于是所有的提问基本上都是冲着他去的。

    这个会议从头到尾就没有停止过谈中国,可惜100个speaker里面只有我一个中国人。google的专场,face book的专场,观众中的人权分子都会疯狂地指责中国政府,结果反而是google的人在为中国政府辩护。好奇怪。google的人居然当场宣读了一份他们和德国政府签的合同的英文版和德文版。两个版本里面的意思的区别,让听众全一边吃惊一边狂笑。那家伙想要借此说明:很多歧义来自语言。同一份合同,中英文的版本会引起很不同的理解。这种说法也是拐弯抹角在为中国政府辩护。
今天一天听下来,印象最深刻的是早上在楼下听到的巴布罗霍尔曼的“智力探险”。这个“非恐怖主义的黑客”据说是当年手机的核心部件的创作者,也参与制作了实际界上最小的PC,WiFi搜索机器人。他这次带来了三种东西:一个基于纳米技术的生物电池设计。一个为非洲人防蚊子的红外辐射装置,其实就是用ebay上买来的便宜的红外辐射仪,在屋子的四角立起杆子,互相交叉对打,形成一个隐形的蚊帐,把整个房子罩住,让房子中的人免受文字,也就是疟疾的侵扰。第三个玩意儿是一台超高速摄像机。他当场叫上来一个观众拿刀子扎破可乐罐。用慢动作播放拍摄下来的飞溅的水珠,每粒水珠都清晰滚圆。





  除了speaker和媒体的人,胸前挂着“参加者”的牌子的,是预约的听众,很多也是DLD花钱请来的,差不多也是前几届参加过演讲的speaker。这个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把传媒、网络和IT业的领袖、工程师、艺术家、未来学家、黑客……凡是广义意义上的创造者,有创造性的人聚集在一起。演讲内容五花八门,私下的交流很活络,建立一个圈子的意图很明确。所以有很多人看来是年年来聚会。估计有很多生意当场就谈成了。主要是老板自己有钱,所以也更能拉到钱,这次赞助商之一奔驰,提供了一大批最新版的油电混合动力轿车S400接送参加会议的嘉宾,百公里油耗只有7.7升,让人印象深刻。我在这里感觉到一种相当活跃、善意的气息。艺术界的国际活动,来自各国的艺术家有时候会带着各自民族文化的身份心理,有点互不理解,有点比拼牛鼻的较劲。国内的活动,虽然亲切,有时候会有点江湖气,又每每陷入东方西方之类后殖民论述,用话语绑架姿态。这种以新媒体为核心的会议,似乎大家面临着共同的问题,来了解新信息来关心和交换互相的思考,来一起更新各自的想法。合作、出主意、交朋友的心态比较明显。你言之有物,就得到尊敬。加上主办方有钱,吃喝的好,大家用的都是黑莓手机或者iphone,也交换着看各自孩子们的照片和录像,气氛既严肃又随意,搞得大家很舒服。

    我是留了心的,除了听演讲,也把注意力放在研讨会组织、会场和交流空间设计、赞助商的运用方面。怎么让与会者放松和舒服,特别是怎么设置交谈的区域。国内的研讨会,会场太重视,会场外的喝茶交谈的区域很不舒服。其实这种地方往往才是真实的交流发生的地方,应该像DLD这样比会场花更多的心血来经营。怎么给足赞助商面子和宣传效果,则直接影响到这样一个活动能不能长久地办下去。我拍了很多这方面的照片。今后中国有经济能力了,世界胸怀也更宽广了,迟早也要办起这样的跨领域人士参加的会议。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
    参造这个模式,我们应该可以先从亚洲范围做起,把联想、阿里巴巴、索尼、三星、电子艺术节、新媒体艺术家、建筑师、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相关部门的官员、环保人士等集合起来,形成一个论坛。

   我参加的“画21世纪的地图”专题是今天最后一场,也是参加人数最多的。11个人演讲下来,观众被巨大的信息量都给累瘫了。提的问题不多不复杂。算是让这里面英语第二差的我躲过了一劫。我因为准备充分,事先做了功课,讲得还算顺畅。英语比我更差的是德国的老导演,有德国新电影之父称谓的阿历山大克鲁格(Alexander Kluge),老人家用德语演讲,翻译逐句地翻译。远远超出了规定的时间几倍,主持人也并不提醒他。可见大师受尊敬的程度。





我的地图很受欢迎,主办方邀请十个艺术家和设计师设计了10份地图,印刷成海报让参与者随意取。我的很快被拿光了。别的艺术家都是电脑三维图形,演示的时候漂亮极了,印成平面印刷品的时候并不好看。我的古典风格的地图,还是占了素描手稿的感觉的便宜。

26日,今天听到的演讲有意思的是“探险”专题,Bertard Piccard是个乘气球作环球飞行的法国探险家。他最近六年的工作是设计一个太阳能飞机。最近已经飞起来了。飞了30几公里。这家伙的演讲富于煽动性。颇有为自己下一步的研究推进拉赞助进行推销的意味。他的研究如果成功转为商用,太阳能飞机能做出来,太阳能汽车就不成问题,那这哥们就发了
    27日,DLD安排用直升机把参加会议的这些人拉到瑞士去听达沃斯经济论坛。我在国内安排行程时,估计自己对付艺术和新媒体技术的研讨会没有问题,去听世界经济论坛就会太吃力了。就说我不去,删掉了这个安排。如今后悔了。




















[沙发:1楼] guest 2010-01-31 15:27:43
来自山西晋中的用户,您的言论已被转移
[板凳:2楼] guest 2010-01-31 17:07:46
有病,显摆着啥!拿给你爸妈看,我们对你没兴趣
[地板:3楼] guest 2010-01-31 19:30:40
来自北京的用户,您的发言已被转移
[4楼] guest 2010-01-31 22:24:12
sb
[5楼] guest 2010-01-31 23:15:43
继续zb
[6楼] guest 2010-01-31 23:26:51
来自西伯利亚的用户,您的发言已被转移
[7楼] guest 2010-01-31 23:27:35
来自河北的用户,您的发言已被转移
[8楼] guest 2010-01-31 23:28:20
来自一号地的用户,您的发言已被转移
[9楼] guest 2010-01-31 23:29:47
来自1B505的用户,您的发言已被转移
[10楼] guest 2010-02-01 00:24:43
来自北京的用户,您的发言已被转移
[11楼] guest 2010-02-01 01:34:40
2楼,你没兴趣还看什么?哈哈,老邱给你们的压力很大啊
[12楼] guest 2010-02-01 11:17:50
我就是2楼,你看仔细啦!!!!!!我根本不是来看的,我是来叫他走开的!“压力”就是无稽之谈,“很大”更是笑掉大牙!

别以为拿洋人能唬住人,这个时代真有所谓伟大艺术的话,只会产生于中国!别以为使用高科技就是前卫,作品生效是材质的本质特性与时代之间的张力关系。你看不到现在的形势,你那东西就是一堆破铜烂铁。当然他觉得当院士是大势所趋。我也是做新媒体艺术的,你们老邱搞的那些东西还不入流!就算他说“*****”是他策的,那也不能说明什么!再怎么拔也不能被拔得很高,就象一个遭强奸的女子怀孕生了个孩子,却老拿那孩子来炫耀你会是什么感觉?当然话不能这样讲,但老在你面前脱裤子露底的人,你又会怎么想?

对于在这个时代还你选择当大师、当天才,我选择拉屎!我从来没骂过你们老邱或别的人,是因为没有骂人的资格也不想骂,但对于一个根本不是做艺术的料的人,还能做到这么自我陶醉,你说不是愚蠢又会是什么?特别是在此时!此地!

另,你们有谁想给他讨回“公道”的人,不要跟我说,我是不会再来这的!
[13楼] guest 2010-02-01 12:24:26
12楼的大侠!
球球你别走!别跑下我们!only you~救我于受苦受难的火海~only you引导我艺术之路的明灯!
当大地一片黑暗,当人心被科技奴化,only you,如璀璨之光而灼灼闪耀!

球球你,别走!
你的离去让我生活从此暗淡无光!
[14楼] guest 2010-02-01 14:51:23
" 我是留了心的,除了听演讲,也把注意力放在研讨会组织、会场和交流空间设计、赞助商的运用方面。怎么让与会者放松和舒服,特别是怎么设置交谈的区域。国内的研讨会,会场太重视,会场外的喝茶交谈的区域很不舒服。其实这种地方往往才是真实的交流发生的地方,应该像DLD这样比会场花更多的心血来经营。怎么给足赞助商面子和宣传效果,则直接影响到这样一个活动能不能长久地办下去。我拍了很多这方面的照片。今后中国有经济能力了,世界胸怀也更宽广了,迟早也要办起这样的跨领域人士参加的会议。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

-----人家在学习,在关心怎么建设,你们在谩骂。这就是差别。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