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看不懂 作者:杨海伦【转贴】
发起人:壹零柒  回复数:3   浏览数:2669   最后更新:2005/06/13 05:57:22 by
[楼主] 壹零柒 2005-06-09 11:19:25
作者:杨海伦,自由艺术家,上海外滩艺术馆创办人

编者按:城市建设以从未曾有过的速度在进行,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变得好了还是不好了,各有不同的看法,对一些人来讲,旧的去了,来了新的,新的总比旧的好,而对另一些人来讲,旧的是宝,新的是垃圾,越变越没文化,正象下面所刊发的一篇来稿中作者所指出的几个例子,这肯定不是什么“眼光”或“偏见”问题,对于我们生存的环境,每个人都有权力“感受”。我们开出此栏目,希望更多的人能来稿对我们的城市建设中正在发生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


我真佩服一些人,不管以前当地是穷是富,只要那里有规划想做事,钱似乎就是天上的毛毛雨。从拔地而起的大楼,从旧城改造的变化,拆了建,建了拆,一个接着一个项目让人眼花缭乱。作为上海的老市民,我真的不知道该为这日新月异的变化高兴还是难过?
十六铺码头要被迁走了,作为一个祖籍舟山的“岛民”,经常要乘船返乡,对十六铺有着深厚的感情,当轮船驶离黄浦江苏州河口转弯的那一刻,伴随着海关大楼的钟声和外滩灯光亮起的时候,乘船的人享受着免费的浦江游览,感受着城市的气息。清晨每当沿外滩散步时,黄浦江上客轮缓缓驶来,轮船的汽笛声更是唤人们早起的曲子。
现在因为南北外滩与中心外滩连成一起,十六浦客运站不搬迁会妨碍观光。客轮迁移是小事,但结果是把人文气息给搬走了,把美也搬走了。一条黄浦江如没有客轮在航行像啥?去码头要穿越交通非常拥堵的中心区域,而黄浦江上却是空空的。看到了来上海看病的海岛人不知往哪条路走,刮风下雨没有车子等等的难处。而做出此决定的人他不去感受,不考虑各阶层群体的需求及上下船人的方便,一句话就让多少人改变了生活。 外滩金陵路口钻石楼已经拆掉了,这幢楼建造的时间不长,我想,当时取这美丽名字“钻石楼”肯定也是领导认可的,而现在钻石变毛石了也是时代变化的要求。又听说不知为什么“外滩源”文汇报大楼即将被炸,这才没建几年,毁掉做什么?那当初为什么要用几亿的钱去建呢?拆赔又要花几亿,这个数可能还不止。拆了建,建了拆,拆拆建建赚大钱,钱就是这样出来的? 文汇大楼能否不要炸了,黄浦路上新的高楼也不要再造了,省点钱去支援贫穷地区的建设呢?
那么真正的外滩源在哪里?在相隔不远的外白渡桥黄浦江边的黄浦路上。这里的老建筑已被拆除,现在规划的几幢高楼正在打桩建造着,几年后一排整齐没有曲线的建筑将如同一面高空围墙出现在江畔。这难道不能称作规划的败笔?又想起上世纪初,很多名人如鲁讯、矛盾、丁玲等聚集的文化之域虹口区,那里的领导常常以文化建区而自豪。但我始终纳闷,虹口条件这么好为什么文化搞不好?原来在与一些负责规划建设的的领导接触后,才发现好些人对文化艺术价值几乎豪无概念。他们只盯着砖头、成吨混凝土钢材以及土地批租那些看得见的所谓价值,哪里理会区域地位文脉气息的生命存在。
又听说上海奉贤区要造一座山,还要在海边建一条几公里长的自然沙滩,把海岸黄如泥浆的海水漂蓝。我听了这些创意而摇头,不是说他们做不成规划中的事,上海财大气粗没有什么事做不成,问题是有必要这样做吗?有很多地方明明是良田却让它荒着,另一面又去垦荒造地。城市尽可能弄成农村的气息,农村要有城市味才觉得现代。这一互换行为要是为了什么所谓时尚就是浪费。如上海市郊正在实施一城九镇规划,把许多国外什么的城镇照样搬过来。把自己江南小镇拆除,再把国外乡镇搬过来,这里就成了国外了吗?还有大批市郊村民象鸭子一样被赶来赶去,从祖祖辈辈自己习惯生活的地方被迫离去。
最近上海规划决定东海围滩造地达几万亩以上,上海人很高兴,因为多了几十个区大的面积,上海每一亩地价大家都知道,而我却高兴不起来,相信很多人也和我有同样的心情。因为向大海要土地是需要驳岸抛石的,且不说破坏江河的自然,光是石头开采就可推算周边会有多少秀丽山川要遭灾了。滩涂湿地是飞鸟等生物的家园,有必要去占领吗?不能说上海人没有环保意识。可是宝山以及上海西郊那几座小山他们会去开采吗?绝对不会!一定会从附近的山上采而破坏别人的群山美景,这不是损他人之利益肥自己土壤吗,难道不能叫“侵略”吗?

【原文】

[url]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73&id=2739655&sty=1&tpg=1&age=0
大师 我们无家可归 拉住我们手吧 让太 阳热度烤化我们的浮华和我们的虚假 大师 我们跟你回家 回到阿尔的麦垛边 谈谈诗歌和久已遗忘的理想 壹零柒论坛:www.107art.com
[沙发:1楼] 壹零柒 2005-06-09 11:22:18
不管经意与不经意,许多相遇都发生在酒桌上。

我与海伦也是这样相遇的。

那天人不多。像通常一样,开席后大家互致客套,海伦显得并不出众。酒过三巡,海伦轻轻几句话,却把桌边几位男女的注意力全都吸引了过来。

场景是这样的:服务员端上一只大海蟹,看个头足有一斤来重。大家个个抖擞精神,磨拳擦掌,准备一尝海味。而海伦却端坐一边,两只眼睛直勾勾地望着大盘子里的蟹将军。

“杨兄,”我说,“君子要双管齐下,既动口也动手。”

“我想给日本首相发封电报,代表舟山人民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议。”海伦一本正经地说, “不允许他们再从中国的舟山群岛进口一粒黄沙!”海伦一字一顿,显得事态严竣。

“进口黄沙?”全桌人哈哈大笑,“黄沙还不多的是,只要小日本有钱,随他们买去!”

“唉,”海伦摇头叹道,“日本是岛国,周边多的是沙,他们为何从千里之外到中国来取沙?其意图另有谋划,我们如无觉醒则将是中华民族的灾难。”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忙问何故。海伦正襟说道:“近年来,日本每年要从舟山运走上千万吨海沙!海底没有沙,海浪会将岸上沙滩里的黄沙冲回海里补充。照此下去,过不了几年,舟山海底、岸上自然没有黄沙,舟山群岛鱼虾将无处安身,著名渔场将会名存实亡。到时人也吃不到海鲜,人的体质将急剧下降,智力更将大大减弱。那时节,中国人一个个木头木脑,怎能赶得上新时代的步伐?而日本人则凭着我们的黄沙而海产丰饶,精力强健,到那时历史的悲剧是否又将重演?”

大家无不面面相觑,额头上真要淌下汗珠了。

这只大海蟹便没有人再吃,大家无不义愤,共同声讨日本人的险恶用心。酒席散后,我对杨海伦产生浓厚兴趣,相约至茶室谈至深夜,自此成为挚友。

杨海伦是个画家。弄文字我还可以,看画却是外行。然而,自和海伦交友之后,我一得空暇,总要有意无意地盯着他的画看(他送我一本画集)。俗语云,功夫不负有心人。看得久了,我对画也渐渐感悟起来,多少竟有所心得。

笔者认为,文、画一理。一幅画作的好坏并不取决于该画家的名气、时代、种族、信仰等,而在于画作自身。这好比是说,一个人善于做文,然而盛名之下,不免滥笔,精品却屈指可数。作画亦然。社会上一些画家稍有名气,视其画,初看细致绢秀,再看大同小异,三看了无筋骨(更谈不上风骨)。这是因为,画家作画时心里想的并不是画,而是那种人人争而趋之、可用来兑换任何物品的“身外之物”。

海伦却是个例外,因为他既不为米钱作画,也不以画赠人,更不待价而沽。他作画的唯一动力是,他找不出任何一种能比绘画更有效的、可充分体现他内心张力的表达方法或手段。他的画作不多,十几年来只有几十幅,然而幅幅皆心血,真可谓“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概括起来,海伦为数不多的画作共有三层主题:哲理、生态山水、大海。

其实,海伦所有的画都可以归为哲理画。我在这儿特地将画作的主题之一点出来,硬将他的一部分画归到这个主题之下,是很不讲道理的。好在这只是我个人的归结,本身就带有主观臆断性,纵使海伦与读者有意见,也奈何我不得。

我所以将海伦的部分画作归到哲理画上来,也是能说出个一二三的。我认为,哲理画在某种程度上类同于漫画,远看是一幅画,近看丈二和尚,不知所云,三看若有所思,归而自思,恍然大悟,回身四看,顿觉画中每一笔画都匠心独运。

这就是海伦的哲理画。

当然,海伦的哲理画从根本上就不是漫画,而是迈入新世纪的中国画。画面壮阔,笔调大胆、大气,内涵丰富,外延绵长,好像贝多芬的《命运》,你不能只凭耳朵听,而必须用心去感受,否则就没有韵味。

海伦的哲理画大约有十几幅,可分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他早期创作的梦游系列,第二层面是他近十年来对人生新的感悟。

据海伦自己介绍,梦游系列原有许多,早期闯荡上海滩时因所租屋子遭遇水祸,大多被毁。幸存下来的只有几幅,确实耐看,我感触最深的有两幅。一幅你可以命名为《铁蹄》,或随便你认为恰当的什么名字;另一幅命题为《张力》,只是没有题上去,我倒觉得叫它《爆炸》更合适些。

在这幅你命名的《铁蹄》中,画上方为一巨型皮鞋,正高高地、恶狠狠地践踏下来。皮鞋下面是芸芸众生,以三只蚂蚁与几棵小草为代表。小草无法摆脱劫数,欲逃不能,只能无助地等待着,但却高昂着头,大有迎战命运的气势。相形之下,惊慌失措的则是几只蚂蚁。对于蚂蚁来说,抗争是无望的,死亡就在眼前,它们唯一的出路只有逃,而且,它们有腿,是可以逃的。然而,逃向何处,如何逃,蚂蚁们似乎没有主张。好了,你让眼睛离开画面,顺着皮鞋望上去,也许,鞋中的大脚就是你的,在你高高抬起的大脚承受着一百多斤的重量猛踩下来,你能顾念到脚下的生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你”麻木地一脚踩下来,“无意识地”造成许多伤害。这就是《铁蹄》讲的哲理。此刻,对于蚂蚁与小草来说,它们也许是弱小的,然而,在它们的脚下,不是还有远比它们弱小的生命吗?掌握铁蹄的你此时也许很强大,可在你头上挥舞的,难道仅仅是命运的铁拳?

与《铁蹄》相比,《张力》(姑且这样叫吧,画毕竟是海伦的)显然要悲壮得多。画中心,伴随着一声巨响,巨大的压抑冲决而出,以无可遏止的力量向四周迸发。熊熊光焰中,凤凰再生了!这个凤凰就是重获新生的你。人生当中,总免不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压迫感,有时候,这种压迫让你步履艰难,你想摆脱它,可越挣扎,它将你束缚得越紧,让你透不过气来,直至窒息而死。是悄无声息地受制于它,不明不白地屈死于“奴役人之手”,还是振臂一声暴喝,在惊天动地的大爆炸中重获新生?我突然想起一句名言: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大爆炸只有在梦中才能发生,我想,这也是海伦将之归为梦游系列的原因之一吧。

在海伦哲理画的第二个层面中,更多的则是对人性的思索。海伦好像一下子成熟起来,不再坐等命运的“践踏”,也不再仅凭一时之勇,以“大爆炸”的壮烈完成结局。海伦开始思索,对社会,对人性,对爱,对恨,对美,对丑……

海伦这方面的画较多,因为他是一个沉于思索的人。若归结起来,起码不少于八幅,其中最有韵味的是《同胞》、《蟹》、《渴》、《蛀虫》、《梦》等。

《同胞》最像漫画。画中的同胞是双胞胎的连体人。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因为他们血脉相连,共用着三条腿。然而不幸的是,他们毕竟是两个人,长着两个脑袋两颗心。心用不到一起,自然产生矛盾,久而久之,两兄弟由相互依靠到相互仇恨,最后到干戈相向。画中的两兄弟,两只手相互勾着,另两只手却各执凶器,各怀鬼胎,三条腿不知该向哪里迈,但惯性却使它们停不下来,只能踉跄前行。他们的身后,给海伦浓浓地抹上一道血河,象征着两兄弟的过去。

也是凑巧,看到这幅画后不久,我就在报上看到了惊人相似的一幕,更为海伦兄对人性如此之深的刻画拍案叫绝。报上刊载,美国一对连体兄弟,合用一个身子,却各长一颗脑袋。两人从一出生就相互依存,但在心里却仇恨着对方的存在。这种仇恨与日俱增,终于,其中的一个暗动杀机,残忍地将另一个杀死。由于他们血脉相连,他在杀死对方的同时,自己也因流血过多而差一点死于非命(这得感谢现代医学)。海伦似有先见之明,多年前竟预言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然而,海伦的用意肯定不是预兆这起凶杀案。

这幅画让人思索很多。人是群居性动物,只有彼此相依,才能茁壮成长。而要真正地做到彼此相依,就一定要求同存异。从长远来说,小至家庭、朋友,大至公司、种族、国家,合作是唯一的出路,也是共同的利益。合作就要真诚相待,不能笑里藏刀。

无论何时看到《蟹》,我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悲哀。我个人认为,这一幅应该是海伦哲理画的极至。画中是一个模样凶狠但被人类五花大绑着的大螃蟹。这个在水中不可一世、一路横行的蟹将军,却在这样一个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内饱受命运的摧残。热气从四面八方向它袭来,它想挣扎,可身上的绳索使它欲动不能。它的左半身已变成浅红色,可心并没有死,两只眼睛大睁着直盯着你。难道这一生就这样屈辱地终结?它不甘心哪!

这只大蟹使我想到,有些人他们在台上时也曾不可一世,一路横行,然而,一旦给绑缚在这样的地方,他们的悲哀似乎只能用命运一说进行解释。它还使我想起许多“英雄落难”的故事。大蟹的命运变迁似乎昭示着这样一个哲理:无论何人,都有其独特的生活空间,也就是说,都有适于其生存的圈子。若擅自离开属于他的圈子,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都将遭遇画中蟹的窘境。

海伦的《渴》的确使人想入非非。画中人挥汗如雨,拼命向下挖掘,最终挖成一口深井。然而,他们也渐渐变成井底之蛙,坐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天上总有馅饼掉下来。他们不用思考,不用走路,身体也在发生变异,褪变成宛如怪物一样的东西。终于有一天,天上不再掉馅饼了,连水也没得喝,几个怪物一样的东西嗷嗷待哺。一滴水从井口落下来,几个怪物同时看到了,立时你倾我轧,乱成一团。看着看着,我突然想到,这些怪物难道不是正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国企吗?

国企之苦命,大多是蛀虫们导演的。在《蛀虫》中,海伦更把笔锋直指作家张平所着力刻画的蛀虫们。树木滋养着蛀虫,蛀虫成长起来,硕大无比,大得连啄木鸟、猫头鹰之类天敌也相形见绌。蛀虫贪婪地蚕食着,将粗大的树木蛀空。可叹的是,树木好像对蛀虫并无恨意,甚至像个慈爱的母亲一样,面带微笑地看着蚕食着她的蛀虫。是的,蛀虫正是她的孩子,是她用纯净的乳汁一点一点将它养育大的。

从这些画中可以看出,杨海伦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画家,整天将自己锁进小楼,“任尔东南西北风”,一味地在“青山绿水”间挥洒得意,而是冷眼看世界,目光始终盯视着人生疾苦、社会顽症。他像一个杂耍家,将社会的肿瘤定位、放大,再将之置于哈哈镜前,让过往行人驻足观看,唏嘘嗟叹。

然而,杨海伦并不是一个只会吹毛求疵的人。在诊断社会顽症的同时,他看到的更是光辉灿烂的前景,并将这一切尽数表述在《梦》里。其实不是
大师 我们无家可归 拉住我们手吧 让太 阳热度烤化我们的浮华和我们的虚假 大师 我们跟你回家 回到阿尔的麦垛边 谈谈诗歌和久已遗忘的理想 壹零柒论坛:www.107art.com
[板凳:2楼] 江南笑笑生 2005-06-10 03:18:52
性情中人.
[地板:3楼] 乐风轩 2005-06-13 05:57:22

外滩艺术馆创办人 杨海伦
[img]http://www.cnyss.com/bbs/UploadFile/2005-3/200531811028591.jpg[/img]E乐风轩T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