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青岛当代艺术的那些事
发起人:过气艺术家  回复数:1   浏览数:2068   最后更新:2010/01/26 13:16:54 by guest
[楼主] 过气艺术家 2010-01-21 23:53:06
来自: 台东镇

2009年青岛艺术的那些事,你拿它当事是事,不拿它当事,就不是事。
年初梁克刚和赵德伟、万里雅、王伟业等一干青岛艺术家去成都,去了好象数不过来的艺术区,看了同样数不过来的画廊美术馆,到了也没弄清楚天府国首善之区的艺术地图有多大。期间遇到毛焰率领的南京同志到成都“对应”,于是几个晚上啤酒泡沫里的“双城记”对话,就演变成了青岛、成都、南京乃至京沪之间的“多城记”火锅联谊会。成都的宽容和当地当代艺术领袖的垂范,令青岛的访问者印象深刻。同样令青岛艺术家感慨的,还有成都艺术同志对后地震生存状况的深切关照和介入,这其中包括周春芽投资拍摄的记录片《明天》。《明天》讲述的是东汽中心几个残疾学生所面临的“后地震”困局,80后制作,冷静,理性,震撼。
在2009年,刘传宝和青岛的37位艺术家也没有忘记一年前的汶川地震灾难,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在青岛美术馆开幕的《人性光芒》赈灾周年展,没有策展人和主办机构,平静渲染了这样一种渴望:爱、关心、支持,应该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准则。参展者认为,这关乎心灵,关乎记忆,也关乎尊严。一个月后,尤良诚和邢维东、贾真耀、李世先等40多位艺术家自发发起的《殒•望火楼的守望》主题展,同样“关乎心灵,关乎记忆,关乎尊严”,这个依然没有策展人和主办机构的展览,直指刚刚发生的望火楼破坏事件,通过大量的个人艺术记忆,集合成了一个关于望火楼的民间守望仪式。与此同时,作家李洁、大漠、张逸之和许多城市历史文化志愿保护者的广泛加入,扩大并深化了这个“艺术守望仪式”的思想与阐述力量。
2009年艺术青岛的最重要事件,是青岛艺术群落秋天在北京与14城市志同道合者的历史性汇合。1994年之后的15年,北京东边村落宋庄由于一群陌生人的进入,成就了中国当代艺术成长史上一段不可复制的传奇,也成为了先锋艺术群落自发集结的典型生存样板。休戚与共的信念,成为了策划者将青岛40年民间思想与艺术的成长史长途贩运到宋庄的理由。作为宋庄艺术节《群落!群落!》主题展的青岛版块,策划者通过一种思想与艺术旅行的方式,将40年中间重要青岛群落的生长环境、文化背景、发展历程、真实生态以及代表艺术家,进行集中的叙述和展示。展现了群落和群落成员在艺术理想与现实生存需要之间不停止的冲突、妥协、挣扎、异变、回归。策划者表示,2009年秋天青岛当代艺术在北京的这个回顾性行走的目的,重要的不在于缅怀,而是试图反思、反省和寻找方向。和展览同时推出的《青岛艺术群落文献》,在出版环节上得到了青岛源泰置业的关键性支持,使得“青岛群落”成为了宋庄艺术节上最为人瞩目的展览。
11月27日,一个集合了油画、水墨、雕塑、装置、视听、行为、观念摄影、文献和工业废墟等多种元素的当代艺术现场展,在原青岛国棉一厂旧址举办。整个展览有单虹、于新、冯琳、祝磊、吕楠、任重远、姜勃、郑子青、张耀辉等40位艺术家参展,全部是1970年以后出生的本土或者在青岛生活过的艺术家。这次名为《解决•70后艺术派对》大型联展,是青岛历史上第一个在工业废墟上举办的艺术展,也是第一个将现场环境和展览主题结合起来的艺术展。12月25日,《解决》的学术展在青岛美术馆开幕,同时召开了《青岛当代艺术的历史线索和现实选择》学术讨论会。《解决》的现场展和学术展,尝试将当代艺术的创作活动和城市文化建构进行比对,强调艺术家的社会关怀,强调创造力和个性的张扬。策划方表示,学术展是工业遗址现场展的延续,也是从废墟走向殿堂的一个过程和隐喻。展览的“解决”主题,是一种姿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立场。《解决》展连续推出了三本不同内容展册文本,分别命名为《色》、《空》、《我执》,完整显现了由“现实皮相”到回首“历史尘埃”,再到“本源思索”的过程。
2009年的那些事,已经发生,也已经过去。还是开头说的,所有的事,你拿它当事是事,不拿它当事,就不是事。立场不同,趣味不同,标准不同,结论自然也就不同。如此看2009年的青岛艺术,焦虑和宽慰,都是些有意味的话题。
[沙发:1楼] guest 2010-01-26 13:16:5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