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惊艳,还是感官滥俗 中国当代向何处去-- 从《视觉惊艳--- 2005年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看从艺人的心态
发起人:kavkalu  回复数:1   浏览数:2198   最后更新:2005/05/26 03:52:26 by
[楼主] kavkalu 2005-05-25 17:23:15
视觉惊艳,还是感官滥俗 中国当代向何处去
从《视觉惊艳--- 2005年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看从艺人的心态

杨福东,《第一个知识分子》(2000),表演摄影,193X127cm
1993年美国导演乔·舒马赫 (Joel Schumache r)《城市英雄Falling down》

在2005上海青年美展上,杨福东的这幅作品很能窥见当代从艺人的心态,只要喜欢电影的朋友必然联想到这个作品不过是迈克·道格拉斯在1993年主演的《城市英雄Falling down》的翻版,这种以文字题材讨巧,以隐晦的所谓意识形态话题建构的当代艺术正源源不断被当代众小师们当成创作的原动力,他们作品语言的建构是否属于当代我想他们心知肚明。
艺术是什么?艺术来源于什么?我想任何和艺术搭边的人都会说,然而,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他们的生存面貌是这些艺术工作者所表现的吗?这些冠以后意识形态、后革命这些貌似学术名词的虎皮以外其内质无非是中国80年代焦虑的过时重复,无论从材质和思想而言已经是昨日黄花的一再重复,dv机的平民化和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影像成为大众自我欣赏和陶醉的工具,而需要功底和自己修为的传统艺术正在为当代小师无情抛弃,这些不是思想和技术进步的原因,它的真实在于小师们无力把控传统技法而谋求急功近利的途径,作为影像他们尴尬地和平常百姓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艺术工作者如果在作品里观念陈旧,没有自我和个性,没有原创精神那么他们是否配的上艺术良知,互联网的普及让模仿者更加容易获取资讯和技术变形,这种模式让投机取巧者有了捷径。
但是,艺术的目的是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投射出理性思辨的具形话语,是艺术家高屋建瓴的视野里引导大众审美情趣,倘若这些都做不到艺术之名还有什么意义。
同样,策展人郎绍君以“城市里的农民”即当下的农民工为主题策了一个专题展,然而,他让我们看见的依旧是以80年代的方式替西方人视野寻求认同的作品,那些作品根本无法显现当代农民工进城的精神状态完全是艺术工作者闭门造车的结果,本人曾经说过,艺术工作者不要太自以为是,不要做井底之蛙,要到民间去,要学会俯身亲和,这样的作品才有可能代表时代的精神特质。倘若我们的策展人依旧以西方话语权为思路,那么,中国当代必然穷途末路。
绘画在中国文化的境界里首先是气韵和心境的凝练,是一种个人修为落于笔墨的抒意方式,他代表着艺术家的学识和心胸,艺术作品应该和时代精神息息相关又在思想上有着俯瞰的大气,倘若我们一味去寻同西方的认可,意图引起他们在意识形态暧昧关注,那么,这些作品永远无法代表我们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画家心中的农民工这个提法本身就是错位的,艺术无法和存在真正意义上割裂,视野决定了你的创作方式,这些不是看几本所谓成功者的画册或作品就能投机取巧的。
今年,上海青年美展的母题是视觉惊艳,这个视角也就决定了策展的思维,何谓惊艳:惊奇之美也,然而,综观展览,既不惊奇,更不美丽,只不过一些陈年的东西抹上几笔新彩而已。
上海,是一个开放性的港口城市,西方的海洋文化和中国的大陆文化应当引起一些碰撞和交融,一个真正有志于当代的艺术工作者需要走出画室,走近你熟悉或不熟悉的人民,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质的艺术作品,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有着鲜活性和生命力。
个人以为中国当代艺术正处在一个分水岭上,国民的物质丰富让他们对艺术品收藏有了可能和兴趣,然而,怎样适当引导国民收藏便是每个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2005年5月26日 星期四 午夜01时19分

独立影评人,壹零柒艺术实验工作室策略总监 卡夫卡·陆(KavkaLu)于寒鸦精舍 午夜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email]kavkalu1967@126.com
菩提树下,裸女骷髅
[沙发:1楼] 江南笑笑生 2005-05-26 03:52:26
看来多看几部电影还是有用的,至少眼界开阔,不会轻易被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蒙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