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自述:关注“传统” 重建“传统” 再现“传统
发起人:kavkalu  回复数:2   浏览数:2833   最后更新:2005/06/09 02:17:16 by
[楼主] kavkalu 2005-05-24 19:48:52
《拓·高歌当代艺术作品展》策展日志之二

题记:
何处青山好隐沦,如何人世走风尘,须知人与青山在,不是青山远世人
 
记得十几年前王岳川先生曾经说:面对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并寻求解决之策以成为当代学术文化研究的新世界,如何在世界全球化文化研究中保持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转性创造,才能发挥民族文化生命的原动力。
从《乐土游》系列衍变至《心象山水》,由《心象山水》发展到《仿古大山水》,十几年来,始终以“学术者,天下之公器”的精神,(以中国文化传承为线索进行了形而上的思索然后在落实在绘画语言里。多年来,我一直)关注中国文化原点精神,关注当下艺术的各种“实验性”发展,审视“行为”与“目的”。本着积极地建立某种文化观念,特别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转型化”的全方位“实验”。
2000年自《乐土游》系列完成后,一路顺风走完了《心象·山水》系列,接着自然过渡到《仿古大山水》系列的制作,从心路而言确定了自己几十年的追求的样式与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旧有艺术样式中自我的“转型”,是在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绘画语言)转型的价值“转换”是综合了沉积于胸中多年来(有关)生存价值观念的转化,是生活之法、艺术之法。
(众所周知)传统山水画与中国哲学、玄学、理学是有关联的,中国文人画的(思想的意蕴)赋予山水之间,主要表现人对自然的一种哲学精神的精神表现,此中能寻找到自我精神(诗意栖居)的家园。
同样,以书入画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准则,几千年书法入画便成为中国绘画发展的主流,这种方法将(意境和气韵汇于其间)近乎一则颠扑不破的美学真理。
而选择了传承与转换,也就选择了创造引发的材料,选择了(新的)材料必能引发创作的冲动…在创作过程技法风格上更为自由,更符合现代社会人性化、多元化的文化趋势。
《乐土游》系列是在(材质和理念上不断探索)的产物,寻觅着“意象”的大笔,是一种(经过多年积累后的产物),是偶然性中的必然。
《心象山水》系列是用“意象” 之笔(寻访一种新的符号系统,是当代西方抽象艺术和东方传承的相互交融,是自我从有形思维到无形“落笔”的过程,是对西方艺术东方化的尝试,这个系列本人希望和各位同道多多交流,希望大家指正和批评)。
《仿古大山水》(的创作和以上两个系列有着必然的联系,更是对以上系列扬弃的产物),不仅是(材料和技术,它是心气和思维顿悟的过程,是我多年潜心创作并对材质进行不断探究的产物,使我进入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通过自己的实践验证了综合材料和技术美学在推动中国文化传承里一次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有着对己创造脱胎换骨的再创造的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常年来对中国文化的研读和认知,是对自己昔时创造的总结和艺术语言的创新,这种无形的转变有着有形的准备,诸子百家给了我许多学养上的支撑让我明白了传统和现代的真正意义所在。)
从《乐土游》《心象山水》《仿古大山水》系列(一路走来,我通过自己的创造展现了这样的观念:传统和现代的差异不是时间概念而是创作者在瞬息万变年代对时代思想的的把控和艺术观念的前瞻性)。
在当下骚动、烦躁的世界里,(个人觉得无论就自己本身负有的教书育人的职责而言,还是作为艺术工作者而言)竖起重构文化和再铸国魂的大旗很是必要,在文化转型中、价值稗史时代,申说出华夏文化的精神魅力和知识分子的人格力量,愿自己的作品在寻求心灵对话的途中能和你不期而遇,是所望焉。

作者:高歌 2005年5月 于上海 桃花园。
整理人:卡夫卡·陆(KavkaLu)2005年5月25日 星期三 上午3时38分 于浦东 寒鸦精舍

【注释】
()内文字为整理者kavkalu所加,未经高歌本人审核,如有谬误,为我之过。
高歌:山东理工大学美术系综合绘画工作室主任,副教授
王岳川教授长期从事文艺美学、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当代文化研究和批评的教学和研究。

壹零柒艺术实验工作室策略总监 卡夫卡·陆(KavkaLu)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email]kavkalu1967@126.com
菩提树下,裸女骷髅
[沙发:1楼] 江南笑笑生 2005-05-27 04:30:56
传统文人画向来只是意境情趣之类的把玩,做为修身养性排忧解闷的,看不出体现了多少华夏文化的精神魅力和知识分子的人格力量,至于说到重构文化再铸国魂,那真近似梦话,可能是艺术家的表达方式比较特别,我等俗人难以理解.
[板凳:2楼] gxz1985 2005-06-09 02:17:16
其实有很多东西并不能只是依靠单纯的更新和适应大众来取得成功   抓住古典文化中的本   和质 才是要主要表现的   但在传统文化 变的越来越少 西化 和现代时尚化 越来越多的今天   作者能将自身感受和古典结合 并发展成为一种追求 个人觉得这是应当予以肯定 和鼓励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