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人但仍有遗憾:2009亚洲艺术秋季拍卖周
发起人:当代艺投  回复数:0   浏览数:1959   最后更新:2010/01/12 16:26:51 by 当代艺投
[楼主] 当代艺投 2010-01-12 16:26:51
喜人但仍有遗憾:2009亚洲艺术秋季拍卖周

_郝玥    _金仕发拍卖

朱铭,太极系列——单鞭下势 铜雕6/8  185.5*94*123cm,1999
 
20091129落下帷幕的第二次香港“亚洲艺术周”拍卖引起了业内不少的关注目光。“亚洲艺术周”最早是亚洲五家拍卖行联合在澳门举行的一场试水拍卖,这场在200811月举行的拍卖当时受到了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加之澳门本身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拍卖重镇,在这样不成熟的条件限制下,最终的拍卖成绩相当不理想。之后五家拍卖行中的四家——日本亲和艺术拍卖株式会社、韩国K拍卖公司、台湾金仕发拍卖有限公司以及新加坡雷莎蒂拍卖行决定将拍卖迁移到更为理想的地点举行,于是就有了20095月份的第一次香港“亚洲艺术周”拍卖,而这次显然让拍卖行的老板们尝到了甜头,打着“联合亚洲艺术”的响亮旗号更为大张旗鼓的准备了这个第二次“亚洲艺术周”拍卖。  

一开始举办澳门“亚洲艺术周”之时,恐怕几个拍卖行想的都是非常的美好。澳门作为赌王们聚集的地方,吸引人的目光焦点无处不在,几个拍卖行认为这样的条件是足够吸引藏家们注意的。不过显然他们错了,澳门尽管赌王聚集,日撒千金,但澳门本身的艺术市场发展并不那么尽如人意,而作为地标性城市它的影响力也远不及香港,提起澳门人们很难将其与艺术市场联系到一起。而后转移到香港举行之后,取得了成交率77.40%,总成交金额1848.3万港元的成绩,单件作品的平均价在16万港元左右。这个成绩在当代艺术市场上表现来说其实只能说是平平,但是需要考虑的是这四家拍卖行是第一次在香港举行联合拍卖,而且5月份之时,当代艺术市场并未出现较好的回暖势头,最后“亚洲艺术周”取得的这个成绩已经能给这些拍卖行一个交待。
 

而这次举行的第二次香港“亚洲艺术周”表现显然又好于第一次,81.88%的成交率与4086.11万港元的成交总额已经又给了四个拍卖行继续下去的决心。朱铭的“太极系列”作品在第一次香港“亚洲艺术周”之时已经是表现最好的作品,这次也延续了之前的表现,一件《太极系列——单鞭下势》以578万港元的价格成交,朱铭的雕塑近年来的表现一直比较亮眼,在香港台湾地区的藏家为数不少,所以取得这个成绩并不奇怪。而剩余的拍品中表现最优异的是日本亲和拍卖行带来的本国作品。奈良美智的大尺幅作品《漫长寒冬》取得了全场第二的高价410万港元,奈良美智的作品与村上隆的作品这几年在国际拍卖市场上一直是日本当代艺术中最受欢迎的,成绩及表现一直比较出色,波动不大,而整场拍卖的前十位高价中有一半之多,这大概也是日本亲和拍卖的总裁仓田一郎如此热衷这个联合拍卖的原因吧。
 

但除了朱铭和奈良美智的这两件高价作品之外,剩下的作品表现成绩就较为一般了,价格均未超过两百万元。而且尽管整场拍卖四千多万的成交总额比第一次拍卖有了121%的提高,但四千万也并不是一个可以令所有人都满意的成绩。四家拍卖公司联合的能量就只有这么大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情况的出现呢?


李真,沧海行舟 铜雕2/8,85*28*34cm,2000
 



首先,不可忽略的原因是全球当代艺术市场的整体惨淡。2009年下半年,从国际的拍卖市场来看,大部分拍品种类的市场已经开始出现回暖,表现情况已经好于2008年的萧条景象。但国际的当代艺术市场拍卖却并没有随着这股热潮重新返回,伦敦、纽约的当代艺术拍卖均表现相当平淡,像是香港苏富比秋季的亚洲当代艺术拍卖也只有1.16亿港元的进账,尽管比起2008年秋拍之时略有提高,但这个数字比起2009年春拍却又有所减少。从这里也不难看出,亚洲当代艺术市场与全球当代艺术市场一样,仍然处于一片愁云惨淡的笼罩中。
 

其次,联合拍卖这种形式本身的缺陷。四家拍卖行最初的设想很好,亚洲各地的拍卖行聚集到一起拿出本地区最好的作品,联合起来拍卖,整合亚洲当代艺术的拍卖实力。但是几家拍卖行所代表的地区当代艺术发展水平本身就是有差距的,这样的情况导致了一部分拍卖行带到香港的作品并没有那么出色,实力不均衡的后果就是低价、低质量的拍品将会严重拉低整体的拍卖结果。再加之拍卖行带来的作品数量比较多,在挑选上也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缺乏名家的代表作,尽管这样很大程度上给了本地区新兴当代艺术家机会,但同时也损失了部分眼球,吸引不了太多藏家的注意,毕竟在这个状况不容乐观的当代艺术拍卖市场中,名人效应还是有它存在的道理。
 

再次,本身香港已经存在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国际大型拍卖行,他们经过多年的“开拓”及竞争,市场份额已经被瓜分殆尽,而且藏家们也更倾向于在这样的拍卖行中购买作品,安全性及保障性基本上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亚洲艺术周”作为一种新型的拍卖形式,需要在苏富比和佳士得等公司的夹缝中寻求生存的环境,再加上几个拍卖行的拍卖时间都比较接近,所以竞争再所难免,也很容易被打乱阵脚。四家拍卖行若想在香港这个已近饱和的亚洲拍卖中心取得一席之地,显然需要更多的努力。
 

从上面可以看出,“亚洲艺术周”尽管已经取得了不少的进步,杂志媒体上也对其一片歌颂之声。但是作为一个新的拍卖形式,它所受到的限制还很多,如何能以这种形式达到四家拍卖行的利益最大化以及完成他们宏大的“整合亚洲当代艺术拍卖实力”的愿望,恐怕是未来香港“亚洲艺术周”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我们需要给这种新鲜事物更多的鼓励,毕竟他们在做的事情也是为了各地区当代艺术市场更好的发展。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