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9{唐人}里克力·提拉瓦尼别干了!
发起人:art-bob  回复数:0   浏览数:2147   最后更新:2010/01/06 18:55:02 by art-bob
[楼主] art-bob 2010-01-06 18:55:01

别干了
展览时间: 2010.1.9 - 3.28
艺术家: 里克力·提拉瓦尼

策展人: 吴承祖

讲座:
时间: 2010年1月10日 17:00 - 18:30
地点: UCCA 报告厅

嘉宾:里克力•提拉瓦尼
合作方: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BABA
超级资料:
Rirkrit Tiravanija~Rirkrit Tiravanija~Rirkrit Tiravanija~Rirkrit Tiravanija~
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ThreadID=10698&ForumID=8&Category=&lange=cn

艺术家将介绍和解释他的艺术实践, 它们牵涉到以下几个方面:交流的经验;市民的和公共机构的空间;互相竞争的领域包括人群之间的互动。
很多时候,作为一个脚步遍布全球、不断旅行以及适应不同语言和风俗习惯的艺术家,这些都要求他在不同文化和进行他的互动之间协商。这种潜在的跨文化之旅允许这种流动型艺术家来创造一种“生活进程”以此来延展开艺术与生活、存在与对话的空间、艺术家与观者、日常关系与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支持观念与信息的交汇。这是直到今天以及以后在他的项目中他所一直拥护的。

中文/英文交互传译

艺术家里克力·提拉瓦尼的个展《别干了!》致力于超越日常的视界,以一个局外者的角度,在一个不同的社会语境中去尝试凸显个体的主观认知和经验。 这个展览的标题《别干了!》隐含了一种历史的叙事, 同时又和展览当地的社会现状发生关系 – 体现在展览的环境构造和由此产生的心理建构的意义上。

作为里克力·提拉瓦尼在中国的第一个个展,正如它的主题所暗示的那样, 艺术家使用了一种标志性形象的语法,这种手法出现在他过去的很多作品中,包括他2002年的一个壁画作品,在2003年深圳双年展出现的一件霓虹灯标志,以及在安大略艺术学院展出的一件作于临时搭建的墙上的涂鸦作品等(艺术家本人于90年代在那里学习过)。

当下的中国已然成为了全球化资本主义的试验场,社会的关注点全然投入到经济奇迹的创造中, 这种经济奇迹支撑了这个国家的自信心,促使她日益融入到全球化的格局中去。迅猛的发展和无所不在的投机激发了大众对于财富的向往和追求, 而这种追求又体现在狂热的不知疲倦的工作中。这种对于工作的道德赞美即使在计划经济的过去也是被大力宣扬的。 而现如今繁荣昌盛的新的中国又在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她的人民大众对于消费主义的热烈拥抱。
相信勤劳工作和集体主义的价值,中国人民把生活的意义与物质环境和经济的条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或者说, 这不单只是中国的现象, 这是整个亚洲的现象。无论如何, 世界的眼光在当下都紧紧地聚焦在了中国。

中国现象和她巨大的产出吸引了里克力·提拉瓦尼。艺术家以他的展览作为一个联接,试图使它与社会和个人产生一种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展览空间内, 同时又超越了展览空间的范围。建造和劳动是这个展览的主题,这两个因素主导了展览的架构。一座真实的制砖机每天将在唐人空间里不停地制作建筑用的红砖, 共制作14086块。在中国,这个数量的砖正好可以来建造一个最简朴的砖房, 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住家单元;同时一个真实尺寸的奔驰轿车也将被忠实地拷贝, 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材料; 另外一个卖豆腐脑的小摊将在每个星期的周末两天在展览空间里提供给参观者一碗热气腾腾的美味的豆腐脑;最后,将有用鸟笼建造的高级写字楼矗立在画廊空间之中。

在本质上这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展览, 即使最后它看起来像是一个艺术展, 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个包容的场所,在其中的每一个构造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每一个参观者的活动都在影响着它们, 而它们反过来又在影响着观者。与他过去的作品相似, 艺术家策略性地利用了现有的环境去与之发生互动。对于里克力来说,艺术就如同一个场所,一件物体。他强调直接的体验,强调进入他的作品所要表现的地方去获得新鲜的感受。对于这个展览来说,这种体验触及到了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基于艺术家自身对于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体验和理解, 这个展览通过某种方式重新解释和建构了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它特别地指向了今日的中国。它使得我们反思我们所处的日常世界,反思这样一个由多重语境和交叉时刻所构成的现实。

对于里克力·提拉瓦尼来说,这个展览就叫“别干了!”

注释:“别干了” – “Ne Travaillez Jamais ”源自法语, 就是从不工作的意思。它原本是一个涂鸦式的口号,由著名的法国社会批评家和理论家居伊·德波尔于1953年写于巴黎塞纳街的墙上。这个口号后来也与1968年巴黎的学生运动联系在一起。


艺术家简历:

原籍泰国的里克力·提拉瓦尼1961年出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在他小时候,他的家人和他回到泰国住下来,并在曼谷上了高中后,他就读了位于多伦多的安大略艺术学院、班夫中心艺术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以及纽约的惠特尼独立研究项目。总是处于变动当中的艺术家现在将他的时间分给了纽约、柏林和清迈。

提拉瓦尼最为人知的是在美术馆或画廊的艺术项目中邀请大众来进行社会性互动并鼓励参与,他在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现代美术馆、费城美术馆、法兰克福的Portikus艺术中心、维也纳分离派美术馆、悉尼双年展、横滨三年展以及威尼斯双年展都举办过重要的展览,这些也只是从长长的遍及世界的邀请名单以及在亚洲、欧洲和北美举行的个展中列举出的几个而已。他所获得的的一些荣誉包括Hugo Boss艺术奖(2004)以及威尼斯双年展的贝尼塞奖(2003)、Lucelia艺术家奖(2003)、Central Kunst奖(1996)以及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视觉艺术家奖学金。

在过去二十年间,虽然做饭和准备食物在他的艺术表达中仍然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专长,近期艺术家实际上在他的展览中并没有太多的烹饪,一个视觉艺术领域之外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的事实。他倾向于和不同的艺术家在同时的项目中合作,并且创造了一系列不同的供人参与的结构,在这种方式中,观者的行动组成了作品本身。换句话说,里克力的作品严格来说并不属于他;它们并不是任何人可以拥有的物体。用他自己的话说,艺术家希望“减掉事物的现象,放弃物质性,要集中于事物的精神”。

从2000年以来,提拉瓦尼和艺术家卡明·勒查普拉瑟共同致力于“土地”项目,一个坐落于泰国北部清迈的持续的以及自我维系的项目,在那儿艺术家、农民、学生、以及任何对此感兴趣的个人可以在稻田、菜地、水牛以及周围环境间进行各种日常活动,其价值被看作是和其它东西一样的价值。

很多时候,作为一个脚步遍布全球、不断旅行以及适应不同语言和风俗习惯的艺术家,这些都要求他在不同文化和进行他的互动之间协商。这种潜在的跨文化之旅允许这种流动型艺术家来创造一种“生活进程”以此来延展开艺术与生活、存在与对话的空间、艺术家与观者、日常关系与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支持观念与信息的交汇。这是直到今天以及以后在他的项目中他所一直拥护的。

他最近的项目包括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设计一个书店,继续为一个记录他以及同时代艺术家的纪录片工作,以及与在迈阿密的音乐家阿尔托·林赛的协作表演。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