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平:疾病的批判
发起人:大药房  回复数:26   浏览数:2476   最后更新:2011/04/18 19:11:45 by guest
[楼主] 大药房 2009-12-18 17:53:13


疾病的批判
──精神疾病与艺术

主办:东南大学教务处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医学人文学系
地点:南京东南大学实验楼二楼报告厅
时间:2009年12月16日18:30一20:30
主讲:郭海平

在今天的现实中,我们时常会看到公众对医生和艺术家们的指责和攻击,如医生带着安全帽接待病人,他们甚至离不开保安的保护,艺术家被公众视为小丑和公害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这种现象在历史上一定不曾发生过,公众对医学与艺术的信任已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追究其原因虽然非常复杂,但当我们去审视今天的医学与艺术时就会发现,今天的医学工作者与艺术家对人的认知已变得越来越片面和狭隘,如医学集中关注的是人的生物属性,艺术已变成了一种娱乐大众的工具等,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大家首先要追求的目标。

医学与艺术的分化在欧洲出现的较早,但艺术与精神医学之间的联系,在西方的精神医学和艺术界还是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正如弗洛依德所说,人的潜意识的发现应当归功于那些艺术家们。对西方现代艺术做出重要贡献的精神病人艺术,最早从中发现其人文学价值的也是精神科医生,对于精神病人的艺术,尼采曾说: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现代艺术的先驱者保罗‧克利曾明确地指出过:“要改革艺术,必须严肃地看待精神病人的作品。”之后,艺术家杜布菲坚持不懈的推广,让精神病人的艺术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赏识和认同,这是因为他们的艺术为那些信奉理性权力和秩序的人打开了一扇通向心灵深处和非理性世界的窗口,今天,有关疯癫的知识已经成为批判我们今天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力量。西方现当代文化,离开了弗洛依德、尼采、海德格尔和福柯是不能想象的,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得我们在今天的现代文明中仍能看到人性深处燃烧的火焰,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可能与自然继续保持着最后的联系。

在中国,传统中医与艺术之间的联系从来都是十分紧密的,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彼此相互促进互为依存,从医者精通琴棋书画,从艺者精通形(精)、气、神和阴阳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医治和描绘的对象都是天地人神中的一部分,看病如同创作,创作如果看病,不同的只是具体的方式方法。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在他的《丹溪心法》写到“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它源于《灵枢•外揣》的“司外揣内,司内揣外”,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这个课题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所谓“疾病”,从本质上说它不是一种自然概念而是一种文化概念,因为一切疾病的概念最终都是人的规定与阐释,所以说一切疾病都是“人的疾病”。人,一方面在制造、排斥和医治疾病,但同时又离不开疾病。它让我们痛苦、悲伤、绝望和毁灭,同时它又让我们反省和觉悟,并让我们对自然保持敬畏,它让我们爱和恨,哭与笑,它既是一种肯定又是一种否定,没有它,我们的生命将不复存在。但今天我们一谈到疾病,我们的态度似乎都是否定,而且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否定,正如我们对越来多不知病因的疾病迫不急待地进行治疗一样,结果,疾病的意义被忽略了,为此,我们不得不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副作用和越来越多的疾病。我看过一篇医学报道,它说“现在,人类在地球上生活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疾病情况不再稳定。人口增长、迅速的城市化、环境恶化和滥用抗生素破坏了微生物世界的平衡。”这其中还不包括精神类疾病。尼采说:“生命是病了,它病于工艺及其机械主义之破坏人性。”《魔山》的作者托马斯•曼说:“没有疾病、疯狂和精神犯罪,就不能取得精神上和认识上的某种成就;伟大的病夫是为了人类和人类的进步。”今天,我们如果继续无视疾病的人文学意义,而只将疾病作为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必将进一步证明尼采“人是一种患病的动物”,我们的“社会就是一座医院”的观点。

中国今天的精神病医学基本上是停留在生物医学的模式,在中国,大多数精神病院都改名为“脑科医院”,生物学的“大脑”取代了充满人文学意义的“精神”,结果出现了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的精神病学家杨永信对青少年网瘾采取电击疗法,以及卫生部精神病学顾问孙东东教授说上访者99﹪都有精神病。变态心理学的判断模式主要依据的也是统计学。何为正常?何为变态异常?精神医学与哲学、社会学及艺术之间找不到统一的答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今天的医学将人的精神简单地理解成了生物和科学的研究对象,由此出现了医学对人的精神误解和另一种极权专制。

几千年前的中国人却不这么认为,《黄帝内经》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失神者死,得神者生”。《难经》中说“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传统中医理论还认为“凡欲身之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使其心不乱求,心不狂思,不贪嗜欲,不着迷惑,则心君泰然矣。心君泰然,则百骸(hai)四体虽有病不难治疗。独此心一动,百患为招,即扁鹊华佗在旁,亦无所措手乎。”我记得由洋医在中国开设第一家精神病院时(1898),中国官方就未通过对精神病人进行隔离治疗的手段,理由是隔离违反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人文思想。

但中医思想的统治最终还是让位给了西医和信奉理性的科学,与西方今天的医学思想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在引入西方文化时,其中的民主、人权与自由思想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中国也曾出现过像章太炎((1869-1936)这样的国学大师,但封建极权的势力始终未能让它的思想在现实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如他曾对学生们说过:“(我)要把我的神经病质,传染诸君,传染与四万万人!”“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人,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他甚至用“张神经”来标榜自己。他的很多思想与西方的尼采很像,鲁迅是章太炎的学生,他对章太炎的评价是“终不屈挠者”。这二位师生与医学都有很深的联系,但用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他们都是偏执的狂人,他们都应接受思想行为的限制和治疗,而限制和治疗的结果却使我们失去了完善自己的机会。在西方,尼采的继承者福柯在《癫狂与文明》中说:“现代精神病院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权力机构。”

今天,我们要想了解精神疾病,艺术是一个不能忽略的窗口,因为艺术对人的精、气、神的反映是非常微妙和整体的,同时,人与天地神之间的关系在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中也会得到生动的体现。在我看来,艺术是生与死和灵与肉的对抗,是被禁止和压抑的情欲 ,是人的疼痛、苦难、绝望与幻觉,是人寻求自由的反抗,它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愉悦,而更是一种提醒与警告。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是医学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揭示形(精)、气、神和天、地、人之间的矛盾,表达人对生命自由和和谐世界的渴望,这是一种更大的医学概念。

精神病人的艺术表现的是生命处于紧急状态下的求生意志,在这些表现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危机的原形,通过这个原形我们可以获得自己欠缺什么和需要什么,以及如何与天地万物统一的知识。亚里士多德说:“在他们躁狂症发作的时候,就是优秀的出色的诗人,而此病一旦治好,就再也写不出诗句了。” 柏拉图将诗人说成“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 普鲁斯特说,“一切伟大的文学和宗教作品都出自精神病患者之手。”歌德说艺术家:“不过是成就见得上帝和大自然的伟大事业的那种创造力,因此天才这种创造力是产生结果的,长久起作用的。”罗洛梅说:艺术家和精神官能症病人彷佛是人类心灵的“雷达站”,它能感觉到既定社会秩序早期的倾斜。他们都是“背负时代重担”的人,在重担的压力下,精神病人只是消极地瘫痪,而艺术家则以其特有的洞察力,从混乱中理出一个新的秩序。精神病学泰斗雅斯贝斯曾指出过的那样,“寻常人只看见世界的表象,而只有伟大的精神病患者才能看见世界的本源。”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得出结论,“几乎在所有杰出者的身上,我们都能看到某种器官上缺陷。”

一、传统中国艺术中的精神病态表现案例
秦以前,注重人与天地万物的通畅和谐,之后便逐渐与现实保持距离,注重自我内心的和谐。越来越内心化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特征,其中治气养心的功能十分明显,所以,我倾向于将秦以后的中国传统艺术称作是老弱病残自娱自乐的艺术。与注重张扬个性反判的西方表现主义不同,中国传统艺术更像是一种自我克制、隐瞒和欺骗的艺术。

竹林七贤、张旭、徐渭、八大山人等个案分析。

二、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病态表现案例
中国当代艺术自1989年之后出现了向人本性回归的现象,这种回归不仅是内心的,在形式上也表现的十分明显,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当代艺术不再像传统艺术那样隐晦了,以至于我们能够比较容易看到人内心深处的真相。从专业的角度看,技巧、经验、修养的限制受到不断削弱,与此同时,传统道德、审美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人的生命和精神原形得到了越来越清晰的显露。这既是一种进步,同时也是一种回归。

张晓刚的“抑郁”,岳敏君的“笑脸”,曾梵志的“面具”,展望的“佛药”,曹晖的“塑像”,杨志超、朱昱的行为艺术分析。

三、西方现代艺术作品中的精神病态表现案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迅速增加,公众的精神需求随之得到提升,这时,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打破原有的文化秩序,其中长期受到压抑的自我渴望自由与解放,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一系列自由艺术的形式和主张。

凡高、蒙克、达利、培根等的个案分析。

抗精神病药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的发明让非理性完全失去抵抗力,它让一批又一批疯狂的先锋艺术家们不得不接受各种精神病医学的治疗,这其中就包括庞德、艾略特、凯鲁亚克、金斯伯格、海明威、贝里曼、波洛克、高尔基、罗思科等等。他们一边被迫接受化学药物的抑制,一边又将毒品和酒精当着是冲破理性桎梏的武器,但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其中一部分人自杀,还有一部分则只能在精神病疗养院里安度余生。

四、西方当代艺术作品中的精神病态表现案例
西方当代艺术是在西方现代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加自由开放的艺术,对现实的批判是西方当代艺术的重要精神特征。

达明赫斯特、马修巴尼、草间弥生、让穆克(英)等的个案分析。

五、中外精神病人的艺术
1864年隆布罗索就写了一篇题为《天才与精神病》,德国的P•默比乌斯(1853-1907)是“病迹”这个词的最初发明者。他在1907年写成的评论德国诗人谢菲尔(1826-1886)的文章中首先使用了这个词。八十年代日本文学界也诞生了不少采用分析作家病迹的方法写成的作家论和作品论。此类文章均侧重研究作家与普通人的不同异常之处,说明作家的病历对作品发生怎样的影响。作为一个专业研究机构的成立,它起源于1919年海德堡大学,在该校精神病学医院成立了一家博物馆,从那时开始他们整理精神病人的艺术作品,并对之进行科学分析。这一举措首次将精神病人的艺术天分展现于普通公众,今天有很多国家都建有精神病人艺术馆,法国与美国相关机构了解到我正在挖掘这类艺术时,都提出收藏和交流的迫切愿望,但大多数中国人仍不理解精神病人艺术的,其挖掘研究的过程困难重重,贵校医学人文学系主任何伦教授希望我加入他们正在创办的“医学与艺术研究中心”,我希望这是一个机会。

中外精神病人的艺术作品分析

六、郭海平近年艺术活动及作品介绍

[根据“东南大学09(秋)医学人文系列讲座”整理]


[沙发:1楼] guest 2009-12-18 22:28:02
老郭又出山了
[板凳:2楼] guest 2009-12-18 23:03:18
我们现存的艺术经验看来已经不够用了。
[地板:3楼] guest 2009-12-19 12:46:25
中国当代艺术近二三十年的发展,已经从一条光明大道进入到一片沼气四溢的泥潭之中,不少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其实四周也都是新的大陆,在那里有一种相互需要和新的无限可能,这也正是本人近几年的体会,我发现,这种类似跨领域的探索既是当代艺术自身的发展需要,同时又是中国现实发展的需要,真可谓是跨一步海阔天空。
[4楼] guest 2009-12-20 09:43:44
当代艺术已不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艺术问题,而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国当代艺术的出路就是走出那个封闭的艺术世界。
[5楼] guest 2009-12-21 14:09:16
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大家首先要追求的目标。
[6楼] guest 2009-12-21 15:03:53
我记得皮力曾在他的《观念的形态》中说“中国社会真正的压力不在于狭义政治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而在于全球化过程下导致的市场化和都市化过程对于中国市民的冲击。”其实,在中国,市场化和都市化只是相同意识形态的另一种表演,如“一切向线看”并不是国民自主的选择,而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再如用金钱(教育、卫生、住房、股市)来控制中国公民的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样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的精神追求都被迫被物质追求所取代,这种用“经济”和“物质”取代“意识形态”和“精神”的方式常常不易被人发现,它更隐蔽,更具有欺骗性,其对人精神的伤害更大,因为大家都生活在错觉中,所以,比较起来,欲获得精神上的自觉就显得更加困难,这是一种政治阴谋。
[7楼] guest 2009-12-21 15:07:52
被迫受苦与被迫受乐的本质没有区别。
[8楼] guest 2009-12-21 20:35:38
老郭也被招安了
[9楼] 刘华强 2009-12-21 23:50:57
郭海平和郭海藻是个什么关系?
[10楼] guest 2009-12-22 22:23:54
像个叫授
[11楼] guest 2009-12-24 11:26:39
独立特行的艺术家,执着的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2楼] guest 2009-12-25 14:54:01
中国当代艺术自1989年之后出现了向人本性回归的现象,这种回归不仅是内心的,在形式上也表现的十分明显,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当代艺术不再像传统艺术那样隐晦了,以至于我们能够比较容易看到人内心深处的真相。从专业的角度看,技巧、经验、修养的限制受到不断削弱,与此同时,传统道德、审美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人的生命和精神原形得到了越来越清晰的显露。这既是一种进步,同时也是一种回归。
[13楼] guest 2009-12-26 00:31:54

[14楼] guest 2009-12-26 23:21:17
疾病需要治疗
[15楼] guest 2009-12-28 11:04:32
精神病人的艺术表现的是生命处于紧急状态下的求生意志,在这些表现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危机的原形,通过这个原形我们可以获得自己欠缺什么和需要什么,以及如何与天地万物统一的知识。
[16楼] guest 2009-12-29 19:00:35
他才出院
[17楼] guest 2009-12-31 11:26:16
此人精神不正常
[18楼] guest 2009-12-31 21:29:18

[19楼] guest 2010-01-03 21:49:01
值得深思的话题
[20楼] guest 2010-01-03 22:18:30

现在大家就知道卖钱也是一种病,建议老郭分析一下
[21楼] guest 2010-01-11 02:23:45
钱的确是一种好药,但其毒性的确不可低估,使用前请一定要了解其性状、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等注意事项,不明白者请去南京祖堂山咨询,切勿擅自乱用,否则后果一律自负。
[22楼] guest 2010-01-11 10:01:18
钱的确是一种好药,但其毒性的确不可低估
[23楼] guest 2010-01-11 15:41:51
张晓刚的“抑郁”,岳敏君的“笑脸”,曾梵志的“面具”,展望的“佛药”
[24楼] guest 2010-01-14 10:36:23
老郭,
[25楼] guest 2011-04-18 19:11:45
艺术、医术没有界线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