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深圳——当代艺术展” 学术论证会会议纪要 (转载)
发起人:hk-art  回复数:0   浏览数:2274   最后更新:2006/08/21 12:09:11 by hk-art
[楼主] hk-art 2006-08-21 12:09:11
“阅读深圳——当代艺术展” 学术论证会会议纪要

[url]http://www.msppj.com 作者:中国美术批评家网
整理:覃京侠

  由深圳美术馆主办的“阅读深圳――当代艺术展”将于2007年5月1日―7月10日正式展出。为了做好该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参加这个展览的部分艺术家以及美术理论家于2006年8月11日上午9:30 - 12:30在深圳贝岭居宾馆二楼会议室召开了学术论证会,出席会议的有(以姓氏笔画为序):于长江、王林、王友身、宋玉明、孙振华、李占洋、李邦耀、吴鸿、杨兴来、俞可、殷双喜、傅中望、鲁虹、 缪晓春、冀少峰 (尹秀珍、刘建华、宋冬于12日到深,其他艺术家将在今后陆续到深)在此次学术论证会上,大家就与“阅读深圳”展相关的理论问题、画册出版、展览场地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纪要如下:

  会议首先邀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长江做了题为《城市化与艺术化》的主题发言,在发言中,于教授从社会学角度对现代城市的特点及城市与艺术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同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视点,使艺术家们深受启发,现简录如下: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资本主义原生地区的都市,如巴黎和伦敦等;第二类是西方移民扩张形成的城市,如美国东部和中部的城市;第三类是西方全球化力量与非西方社会的“交界处”通过冲撞、交流和结合造成的各类城市,如中国和印度等沿海和内陆口岸形成大都市,他们往往一度成为西方扩张的桥头堡,也是非西方国家吸收西方文化的中转站。

  城市与艺术的关系在于:其一,城市生活的“魅力”和“弊端”、“繁荣”与“黑暗”、“优美”与“荒谬”、“欢乐”与“痛苦”等等,为艺术提供了无穷的灵感。其二,城市生活的悖论与危机,越来越呼唤艺术的介入,艺术可能成为拯救城市的救命稻草。作为现代化的发生地,欧洲的发展造成一种前途未卜的困惑和焦虑,另一方面,现代都市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又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具体题材、素材、手段和形式。
现代都市具有多种潜质,有待我们去认识。社会学者里兹尔提出了“麦当劳化”的问题,沃兹则认为都市人都是密切交往的陌生人,有社会学者说“城市强行推动增长,把人变得健谈和有趣,但也把人变得矫揉造作”。

  艺术界——包括艺术家、艺评人、策展人、经纪人等从艺术角度介入现实都市生活,是一种“社会卷入”,是一种“情绪化卷入”,具有“情感关联性”,这种介入状态,背后的价值,是积极评价艺术/艺术家与都市社会之间的“人文关联状态”,甚至主动把这种关联性付诸实践。

  目前,城市存在乱占农田、毁坏文物、千城一面、贪大求多、攀高比傻、重车轻人等等各种非人道、非人性化的趋势,除了利益驱动的“开发”冲动之外,也在于全社会各阶层——包括决策者和公众——都没有一种审美方面的心理约束,反而盲目推崇喝彩。

  具体到深圳,要表现深圳的城市状态,有如下一些切入点:移民特征、信息图像化、外来文化、时尚、社会控制、自主的幻觉、强制的自由、拆迁、年轻化、城中村、性别比、开发区文化、读书与文化建设、强势政府、团伙、三级社会等等。

  于教授的主题发言结束后,与会学者就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讨论集中在艺术家如何看待城市、从什么视角和立场来“阅读深圳”等问题上。

  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提出,应该从“现代性”来看城市化与艺术化的关系,现代性是现代都市的支撑点。建立在资本主义出现以后的城市,出现了启蒙的现代性规则,如逻辑、消费等等,由此滋生了一种与此城市保持张力关系的艺术形态,如摄影、电影等的根基是现代性的。现代性有两种,一种是愉悦的、消费的,一种是有距离的、审视的、清醒的,后者以不妥协的、始终提问的姿态、以先锋艺术的方式关注我们生存的社会,这应该是“阅读深圳”展的艺术理论支撑点。

  《美术研究》主编殷双喜认为,“阅读深圳”展要通过深圳的特殊点,展示艺术家对深圳的独特认识,更重要的,艺术家要结合自己的体验,表现中国其它城市、世界城市具有普遍意义的特点。他说,“城市化”主题已经无可置疑的是89年以来中国艺术的关注点之一。此次艺术的“社会卷入”,其途径、方式、规模、效果等等都有待思考,与传统的美术文化应该有所区别,应该体现出中国当代艺术的活力。

  孙振华还强调,重要的是“谁”在“阅读深圳”,他认为精英立场、知识分子立场、平民视角等都是一种假设,真正的打工者并不文学,能文学的也不是打工者,艺术家作为旁观者,他们的社会身份、教育经历都决定了他们要真正了解到社会底层平民的内心、破解平民的苦难有一定的困难。

  殷双喜同时强调艺术创作要深入生活,他说艺术圈的生活习惯使得我们对城市产生了事实上的疏离,大芬油画村的体验、流水线作坊……有很多人在过着我们不知道的生活,“深入生活”这种说法尽管显得老调,但现在还是要强调,他提醒要特别警惕当代艺术家们自以为很“生活”,实际上已经很“贵族”了。殷双喜指出,目前,中国当代艺术逐渐圈子化、贵族化,已经逐渐成为它最初所反对的那个阶层,名利场逻辑使得艺术家攀比房、车、画价,逐渐失去平民、原生状态,从而使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了伤害。他对一种有活力、有生气的对“城市化”的解读表示期待,认为现代城市的复杂性、多样性为当代艺术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强调参展作品的价值取向,认为展览的作品应该体现当代艺术的异质性价值追求,而不仅仅是反映深圳的现代化面貌和艺术家各自不同的艺术面貌。王林认为,从新生代绘画,中国艺术就开始关注城市化问题,中心问题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如对边缘、底层、亚文化、另类等的认同,“阅读深圳”这个展览应该是一个前卫意识的展览,应该体现出一种异质性,体现出对城市的思考和忧患、对城市中生活异化现象的批判。他还指出,虽然社会学家给我们列出了很全面的切入点,但是如果没有价值取向,这个展览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当代美术家》主编俞可强调说,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参加当代艺术展的作品往往缺乏针对性,国外策展人认为这样是很不学术的。“阅读深圳”展让艺术家先来深圳考察,再做艺术创作的方式很国际化。他希望艺术家做作品时首先应该有针对性,一要针对深圳的特点,二要针对展场的特点。其次要有超越性,也就是说,其作品体现的文化问题应该具有中国城市的普遍性。

  “美术同盟”主编吴鸿认为对深圳美术馆请艺术家来体验深圳此举表示赞同,他强调艺术家和艺术创作的知识分子性和平民立场,认为摄影一方面最真实地再现了生活,另一方面,因为摄影者摄影时的主观取舍,又最不真实地再现生活。由此,最重要的在于艺术家从什么角度来观看、反映并记录城市。

  此外,会议还就展览的画册出版、展览场地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策展人鲁虹介绍了展览画册的编辑方式:一、文本部分包括艺术委员会各位学者为此展览撰写的学术论文与作者简历等,二、作品部分则包括参展作品、草图方案、及艺术家以前创作的重要作品。与会者还建议展览前先出版一份展刊,展览后再出完整的画册,以便反映从创作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前期作品准备的情况与展出时与观众互动的内容,同时画册中要充分利用城市的文化资源,力图使画册最完整地展现相关背景;也有人建议在画册中附上一张光盘,因为这可使观众更全面的了解展览的情况。

  参展艺术家王友身、傅中望、李占洋、缪晓春等还就展览场地问题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俞可、孙振华等建议将展览场地延伸到城市中,既将部分作品在与作品主题最贴近的地方展示。考虑到具体操作的种种困难,深圳美术馆馆长宋玉明表示,可以考虑尽量将展览场地从深圳美术馆延伸到东湖公园内。

  会后,各位艺术家对深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