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的时代
发起人:蘑菇开花  回复数:2   浏览数:2181   最后更新:2009/11/18 03:14:20 by guest
[楼主] 蘑菇开花 2009-11-13 13:15:19
文/方振宁

策展人的时代
关于《Art Review》杂志的一年一度的国际艺术界评选“The Power 100”(国际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新排名。每年都会被艺术界所议论,它重要吗?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看看殴美人士评判事物的标准,如果说不重要的话,也是同样的理由,因为那只是殴美人士评判事物的标准。

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伦敦蛇形画廊馆长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成为一号,说明国际性艺术策展人的地位在上升。小汉斯的出名,早在上世纪70年代,那时艺术圈里都知道他很年轻和有奇想,他的事成为一种传说,但那时世界的艺术界对他还是持一种观望态度。他和库哈斯的私交甚密,老库的活动他大都参加,我最早见到他是在1997年,他和侯瀚如合作策划的一次试验室性质的巡回展览--"移动中城市"(citys on the move)到了日本,给我的印象是,那个展览很杂,参加的人很多,大约有百人。我记得当时我问小侯怎么参加的人这么多?他说了一句话很经典,他说:参加的人越多,策展人就越有名。我当时就预感到策展人是在和艺术家博弈,那是策展人的时代到来的先兆。

这之后,我们在2005年深圳首届建筑双年展的论坛上座在一起,他和以往一样,拿着那台小摄像机放在旁边,拍摄所有发言的人,是拍摄还是录音?反正两者都有,根据这些录像整理出文字,这就是超级国际策展人的工作方式,应该说他工作的量,点子的新和交际是世界一流的。

《Art Review》杂志编辑马克·瑞伯特(Mark Rappolt)这样说:“在今年,排行榜更反映出了艺术并不是只能依靠源源不断的现金投入才能生存,金钱的重要性远远小于其他因素。”

此外马克·瑞伯特的解释也很重要, 他说:“我们并不试图通过一名艺术家的市场价值、作品成交量,或者策展人得到报告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观看他们展出的人数来评判他们。取而代之的是,在过去四年,影响力100的选择标准基于四部分:对某新兴艺术有影响力;具有国际影响力而非本地;在过去一年中有所成就;在艺术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
[沙发:1楼] guest 2009-11-13 15:19:15
好文!
[板凳:2楼] guest 2009-11-18 03:14:20
对某新兴艺术有影响力;具有国际影响力而非本地;在过去一年中有所成就;在艺术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

这句话非常的可疑,因为这个评判标准如果不是基于对某些个体的了解或是偏好,就很难判断这些影响力或是成就、国际的因素。如同之前有人所讲,此评判完全基于那些来自于关系美学线索之下的某种当代文化现象的综合呈现,并不真的预示着那些新的或是潜在的方向,也没有帮助构建一个可以真正给于那些需要支持的青年艺术家需要的系统。因为这些问题都和来自艺术系统转型状况的表象有关。
这些评判的标准是来自对那些越做越大的展览、活动和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给出的某种鼓励性的肯定,是对及时行乐和现世世界观的肯定。那么请我们不要反思,而是继续跟进这个成功的模式前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