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涛:暧昧---不确定性表达
发起人:小脚丫丫  回复数:0   浏览数:2210   最后更新:2009/10/22 11:07:25 by 小脚丫丫
[楼主] 小脚丫丫 2009-10-22 11:07:25
张海涛:暧昧---不确定性表达


文/张海涛

暧昧艺术关键词:

不确定、模糊说不清、态度不明、持续纠缠不清、软伤害、正负1度的摇摆、伪善而似乎平静、立场不坚定、混沌、负的方法、和泥、歧义的、模棱两可、多元。  

  不确定性表达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它是一种0度观念左右摇摆的状态,是艺术家有意识的表达这种不确定状态的结果,其为当代现实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范畴具有多重衍生性含义,诸如:模糊性、间断性、若近若离、散漫性、多元性等等;另从作品视觉上传达给观者的表面特征是:似乎有关系又似乎无关系,似乎有目的又似乎无目的,似乎判断又似乎无判断……它永远处在一种动荡的犹豫和怀疑之中,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到认识实体及个体精神,它最终会出现一种“空虚、失落、混沌”的状态,似乎抛弃逻辑而展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关联偏差的可能性。似乎不再对精神、人生观、终极关怀、真理、善美之类的积极价值感兴趣,在我们这个功利诱惑、快节奏、信息变换似箭的数字时代,这样表征的艺术就象一种对狠、雅这些单向艺术本能的偏执,是一种故意的逃离,这是艺术家精心蕴量的结果——在道德意义的不确定及对美丽的迷幻性怀疑的背后,它呈现出一种心灵的摇摆状态:即痛并“美丽”着。

  一.

  “0”度的观念是一种终极的麻醉状态,而暧昧则是“±1”度间摇摆的状态(不确性表达是0度左右心灵的摇摆状态),它时而会冻结,时而又可能融化,没有极高温也没有极低温,在两种相悖状态间微弱游离,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而不明确指向或停留在某方。“0”度观念是一种无意义的解构,而“±1”度的摇摆却是试图解构之后的重构(包括种类混杂),因为完全摆脱现实的观念是不可能和无意义的。“±1”度摇摆的状态即是“暧昧“的心理状态。

  “暧昧”在《辞海》中诠释:

  ① 幽暗;②歧义、含糊、可疑、不明确;③态度不明;④模棱两可,有2种或多种解释的分歧。

  特指男女不正当关系;广义指生活中各种模糊、立场不确定的关系。

  暧昧的关系从心理上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发的潜意识的模糊状态;另一种是故意、伪善、造作的态度不明的关系。

  “±1”度摇摆的作品特征分为两类:

  一种侧重选择的客体(场景、静物)自身在画面上语言传达给观众的似乎目的模糊不清的状态,作品放弃表面空洞的目标性符号倾向,呈现一种形象或主题表征不确定的视觉面貌。

  表征“暧昧”的艺术的作品本身传统意义上的主题被消解,视觉的目的性被模糊化,出现一种异样的偏执感,这与以往不断追求明确观念过程中的目的性是不同的,而是提供更多的视觉上的不确定和观念的可能性。

  另一种侧重主体对客体或相互实施的不确定性行为,表现出似乎态度不明的关系,在两种或几种不同观点间来回摇摆的状态:同一件作品呈现出语言与语言、内容与内容,甚至语言与内容不一致、纠缠不清。

这种模棱两可的艺术作品时常同时呈现出两种相悖的感觉:微弱(隐晦)的爱与恨的交织、紧张与暧昧的情绪纠缠,将给艺术带来一个新的课题:即多义性并存。打破了传统艺术
须内容意义单一的传统审美原则。在游戏规则上则打破中心论,以更深广的气度去宽容不一致的标准,以一种多元式的有限元话语追求创造者的谬误推理或矛盾论,倡导一种异质标准。

  然而表征不确定摇摆的艺术的模糊性或多义性的背后艺术家却目的明确,作品本身并可能引申出:圆滑、伪善、愰惚、混沌、隐悔、杂交等现实状态(两种相悖状态之外的第三种状态),因此暧昧既可以是一种表现语言,同时也可以是一种新时代的现实感受,生活在其中的人最后很可能会被严重涂上冷漠、空虚的世纪病症。

  二.

  暧昧关系的存在在我们这个似乎和平的年代表现的尤为突出,不象列强直接以武力的姿态向他国掠夺的殖民时期爱憎分明,即使“坏”也坏得直接;而我们这个全球一体化及后殖民的时代,国际关系和人际关系却表现出伪善而似乎平静,很多关系表现出政治诗意化。中国当代文化也走入了不能拒绝,又不能完全接受的两难困境,时常表现出转化中的困惑和不确定。生物工程及尖端科技的迅猛发展:如克隆、变性、转基因、机器智能化的研制,给整个人类带来了新的伦理、道德的冲击。人的文化身份、性别身份更加模糊、不确定,人与机器的界线也将日益复杂而暧昧,而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各行各业(包括艺术各门类之间)的界线的撕裂,融合;更是给我们带来选择的摇摆和彷惶的感觉。新世纪私欲横流、崇高消解,使得各种人际关系乃至亲情关系都在不确定和怀疑之中,人必空虚失落。

  世纪初,新新人类对消费娱乐的沉溺以及对苦难的远离,而养成了一代人对素质理想的淡化,无真理、无深度,岗位的游离也给新人类造成心灵的不确定感,同时现实生存状态的失落与消费乌托邦以及虚拟与现实世界的的差距都给人们造成极大的心理不平衡,导致两种心理状态的碰撞,道德迷失,时常在两种相悖的心理状态间摇摆,呈现出一种软伤害。

  70年代生的年轻一代,对前辈人受到的直接伤害表现出同情,但同时成长于改革大潮的试验田中,在新世纪表现出意识形态淡化,道德不确定,外表温和内心压抑造作,而又找不到被伤害的根源,其情感表现为一种不明确的矛盾状态:一方面他们认同物质主义,另一方表现出乌托邦的心理,他们既是消费主体的批判者,自身又是部分消费主体,内心心灵游离摇摆,没有明确人生观,而造成心理极度的空虚,以至尊严丧失。

  新世纪儿童眼中的好人坏人的界定被模糊化,警察叔叔与土匪叔叔成了一家,爸爸和阿姨成了一家,甚至叔叔和叔叔成了一家……这更将会给下一代造成心灵的怀疑和创伤。

  “暧昧”,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也处处可见:如小到家庭中的婆媳关系;大到特殊的国际关系(某些小国对于强国既恨又“爱”);以及商业中的伙伴关系、娱乐圈中明星与经济人不明确的关系、警察与匪徒的狼狈关系,色情与性保健的游离状态,甚至同性之间的微妙心理等等各行各业的社会中可能发生的暧昧而复杂的人际关系。尤其有些皮包中介公司,扮演着媒婆式的角色,以双重身份出现,既当婊子又立牌坊,在甲、乙双方和泥,有渔翁得利之嫌,却又见不了光。这都是艺术作品背后所引申出的暧昧现象。

  据网络上一项调查: “40%的女性拥有她们的蓝颜知己,而大部分旁观者则相当支持这种情感的存在。至于互为知己的双方恋人,则有75%的人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35%的恋人都双方拥有异性知己,还10%的人认为这种情感很难把握……。在灯红酒绿的尘世磨合辗转,才感知这份情感的存在其实很难,男人和女人之间似乎都永远难以保持真正的友谊,你觉得你们是知己而在旁人眼中这种关系却是暧昧的”。而这种异性友谊的暧昧关系也是一种若近若离的摇摆状态。微妙而似乎危险,小则夫妻不和,大则妻离子散,具有社会争议性。

艺术历史上的暧昧案例也时有发生,如流行文化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也是暧昧而复杂的,其成为艺术家以艺术名义出台的策略,从波普身上我们就看到了这一点,他们试图把流行文化当做一种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来反抗,并采取了反讽的暧昧姿态,流行文化的强大力量使很多艺术家在对流行文化的态度相当暧昧。并在某些场合表现出热爱流行文化,将艺术与流行文化混为一谈,表里不一,毫无责任感的样子。

  我们无法用语言来描绘中国艺术家初出国门参加国际艺术大展时,面临西方强势文化所经历的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态,但是我们必须用语言来探讨面对全球化语境中国知识分子所做应答的得与失。

  我们个人内心面对选择也时常有态度不明的时候,面对现实的诱惑时常表现出摇摆不定的状态,最终身心疲惫。暧昧的艺术提示我们从物质和身体层面反思自己的生活,明确自己的人生观,果断行事。

  “暧昧”这个概念似乎模棱两可,不痛不痒却如武侠里的太极、醉拳更具杀伤力。这是艺术家精心蕴量的结果,是艺术家一种本能的偏执状态。这种看似虚无主义式的问题提起方式其实涉及到现代文化的许多本质问题,也反映出当下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张海涛

2004年12月9日于宋庄




关于暧昧与权充(冲)艺术的访谈
——张海涛自访自谈

时间:2006年2月18日
地点:北京宋庄艺术工作室
张海涛:艺术家、策展人

张A:
  有些艺术家私下的模仿国外艺术家的样式风格,但不敢承认,有时是无意识的方案撞车这种算权冲(充)艺术吗?
张B:这种不敢承认篡改、剽窃或无意识的方案撞车都不能归为权冲的范畴;权冲艺术是有意识的、敢于承认运用这类表现手法,他的价值标准是故意运用这种手法或媒介去消解原作原创性,及对原作权版冲击,产生新的视觉感受,可分为两种:
  1、对原作更恰当的、更充分地加以篡改或补充,是一种极积的态度。
  2、另种是一种与传统文化进行对话并解构原作的手段,恶意的窃剽和模仿原作,对名作的消极施虐的倾向。
  不敢承认的模仿更多情况对艺术的理解和把握还停留在现代主义唯新是求的思维模式中,不能算权充艺术. 现代主义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极力推崇艺术的原创性,这与现代艺术排斥传统的态度有关,在高度商业化的艺术体制下,作品是否“新”,即是否具有独一无二的原创成为决定作品市场价值的极其重要的标准,同时作品与作者本人在艺术史地位也主要以原创性为准线,但是这种新“或者说对原创性”的执着态度本身,其实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传统,一种现代主义艺术的传统。
  权冲艺术中对原创作品的进行“篡改”的手段,多以网络虚拟或戏谑的手法对原作进行模仿、修改,既让自己体会到一种与名作对话的快感,也同时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解构了艺术史及原作神圣不可侵犯性。而对原作不加修改的“翻拍”、“复制”的手段,如摄影的翻拍,则以削弱了原作的精美质感为代价,对原作作出自己新的解释,涣散对原作质量本身的注意力,促使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照片的内容上去。提示经过反复翻拍(即过滤)后仍然存在作品本质性事物,使原作再次新生。
  权冲艺术启发人们,“新”并不是原创性的唯一解释,也不是它唯一的价值标准,对原创性的认识可以更为柔性一些,当代艺术的生态呈现一种多元状态,主张价值观念多样,这中间同时包括对传统及现世原作的一种自由的思考和立场,如果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对原作大胆复制、篡改使人们获得了对原作的另一种参考,原作的生命也获得了一种更有意义的延伸与解释,焕发出新的生命,提供更多创作可能性
  
张A:
  权充艺术中的剽窃、修改的手法很在西方早就有所运用,你为什么还选择这样语言样式?是不是艺术语言模式的演变已经到了枯竭的时候,艺术会不会因此也随之枯竭?
张B:1、权充中的剽窃、修改手法及语言模式在国外很早就运用过,这是事实,从杜尚将蒙娜丽莎加上小胡子起就有很经典的运用,森村泰昌恶意模仿及雪莉•莱文直接翻拍,都有经典的作品,但这些后现代作者也不是这种手法的创造者和发明者。如凡高自由临摹米勒;毕加索改画委拉斯开兹或德拉克罗瓦。甚至可追索到更早的时期。
  2、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国外做过的中国就不能再做,做了会不会再有意义?这就引发了中国前卫艺术的价值标准问题,这点我比较赞同老栗在《重要的不是艺术》中的观点,中国的前卫艺术放在世界艺术史当中,由于他借用西方现代艺术的模式,所以在语言方式的原创上,它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我们借来的西方的表现方法及语言进行一些变异及再创造,来关注我们的不同于西方的社会现实还是有一定的意义,例如政治波普与艳俗的运作模式。
  3、权充冲如今更适合多媒体:电脑、传真、DV、网络的表现媒介,即网络虚拟的拼贴、集合、排到、组合、提取、分离、聚散的过程,其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新现实,而艺术家运用抄袭、篡改当代影像,如电影静止镜头、热门流行音乐带、广告照片、漫画图、图片等,翻制及直接复制,将原来的意义架空,转置,不但抽取,剔除了原有图像语言的权威性。这种媒介表现过程又涉及到版权这种敏感话题,是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重要的社会特征,另外艺术家在对原作篡改后产生敏锐的现实感受,艺术家在消解原创个性的同时,也是另一种个性的产生,这是我们评价权充艺术的另一个价值标准。
  4、艺术语言模式的枯竭我认为是暂时的,因为时代在短期内演变不是区别那么大,我认为决定艺术有意义及不会枯竭至少有两个方面决定:一是时代不同媒介及语言也会有变化;例如:文艺复兴至现代主义主要运用架上、雕塑、建筑传统媒介,但语言,风格样式变化很大,后现代时期不同时代出现不同媒介,如多媒体:电视、电脑、喷绘、摄影、摄像出现,每种媒介都可能有新的语言模式,因此到未来可能会有更先进的媒介出现,一旦出现都会成为艺术的媒介,因此媒介出现引起新的语言的变化,艺术因此不会终结。第二,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及新的时代感受。只要人类存在发展现实感受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比如中国近几十年艺术的变化,七十年代是乡土、伤痕,八十年代解构及大灵魂,九十年代消费、玩世、艳俗,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生存感受因此艺术也不会枯竭。
张A:
  一般大众做的复制、临摹是不是权冲艺术?比如行画或实用美术中的复制、印刷,网络中大众对原作的篡改,如果是博依斯提出的“人人都是艺术家”与渥霍尔的“每个人都可成名15分钟”说法怎样理解?
张B:1、不能算是权冲(充)艺术,而只能是权冲(充),就如大众做的表演只能算行为,而不能是行为艺术的道理一样,艺术有它的底线和严肃性,大众做的行为是无意识的,没有经过提炼的,以及不符合行为艺术的价值规律的,行为艺术虽然接近生活,但挖掘的是生活的另一面,创造的是一种非日常的生活状态,因此区别于大众生活状态。
  2、商业性复制及网络大众和对原作的篡改,只能算是权充艺术背后引申出的社会现象及时代背景,权充艺术有一个前提是艺术家在把艺术作品放在整个美术史中的大的语境中思考及对原作原创性的消解,有一定的鉴赏能力的情况下的选择与模仿,这也是权冲艺术一个重要的价值标准,而很多的行活,只是一种技术活,不一定理解复制作品的审美价值,也不只道权充艺术的价值标准,因此不能算权充艺术。
  3、博依斯、渥霍尔他们提出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及“每个人都可以成名十五分钟”的说法,是一种灰谐夸张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应该这样理解,即每个人比其它时代更可能成为艺术家,这样说法更倾向于方法论和观念艺术的标准,即艺术家侧重于对作品创作的意图和过程,有了意图及观念,其它锁碎的制作都可由其它技术人员做,你就是一个导演或设计师,把传统的基本功手工活(几十年学院技术教育)退为二线,如现成品艺术的出现,行为的表演人人都可以做,但艺术高低另当别论,前提对艺术史和艺术的价值规律的必须了解和把握,这个说法也是艺术的泛化的说法,艺术还可以吸收其它门类知识,各文化门类的模糊与融合,并不是其它文化直接就是艺术,艺术家身份的模糊,很多艺术家是工程师、医生,艺术家须了解社会学、哲学、新闻学等,因此“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说法是有前提的,有了观念艺术的方法论,艺术更接近生活,大众成为艺术成员的概率比其它时代可能会大大提高。
  4、博依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说法还有人人都应运用观念表现人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将艺术与现实接合更紧,去创造一种特殊的生活状态,而渥霍尔“每个人都可以成名十五分钟”的说法,更多是艺术的功用性角度理解,艺术新媒介更具有影响性、新闻性,这也是渥霍尔惯用的包装、炒作的策略。
张A:
  有的观众评论你们的作品不够“狠”作品表征表现又具有不确定性、意义模糊性,会不会失去艺术的批判性?
张B:那是很多观众对“狠”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的表层,“狠”应该理解为对不同时代新的生存感受敏锐地把握,而不是表面的动刀子、流血,暧昧艺术作品表征是歧义的、模棱两可、不确定的,但对艺术家本身对这些不确定的理解和把握是理性的,观点明确的,我在《暧昧:不确定性表达》展文章指出,不确定性表达是艺术家故意的表达一种不确定状态,与一般业余者对创作主题表达不清是有区别的,而且做“暧昧”本身也是反暧昧的社会现象,暧昧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批判性。举例:我想艺术家做艳俗不是自己也艳俗,而是反讽艳俗,做“玩世”也不是赞同玩世的态度,而是批判它,暧昧也是一样。
  “狠”应该是作品的敏锐性,不完全是观看禁忌或动刀子、流血,当然观看禁忌、动刀子、流血的感受也是一种狠,是视觉表面上冲击力和身体刺激,而暧昧则是倾向精神上困惑,是隐藏于时代背后的鸦片、慢性毒品,会更难受,是一种“软”伤害。
  每个时代及不同的地域的人对于狠的理解也不同,每个时代有不同的文化针对性,即区别于其它时代的让人难受的感受,这种感觉和现象,既是普遍的,又是敏锐的艺术家所洞察到的,就是“狠”的东西。
  纵观欧美各国新艺术,无论风格样式还是主题内容来说,对于“狠”的理解也具有时代和地域特征。
  德国二战失败之后,艺术样式出现对历史沉重的批判,新表现艺术及博依斯的社会雕塑则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批判精神。
  美国二战中本土未受到战争冲击,经济迅涨,这时人们更多是娱乐消费,从日常生活和大众传播文化中直接吸收素材,充满现实生活的生命力。
  因此新表现,及波普都是“狠”的,而波普也不是呈现出动刀子,暴力,流血的特征,同样具有杀伤力和视觉冲激力。
暧昧关系在每个时代都存在,但我们这个似乎和平的年代表现的尤为突出,(当然,这个时代也有暴力、直接伤害但相对来说不是主要特征),不象列强直接的武力的姿态向他国掠夺的殖民时期,坏也坏的直接,爱憎分明,而我们这个全球一体化及后殖民的时代,国际关系和人际关系却表现出的伪善而似乎平静,在暧昧的表面关系中不痛不痒的侵略,这种侵略更“狠”。
张A:
  玩世、艳俗、政治波普与暧昧有什么不同?政治波普、玩世中的异质并置与暧昧的区别是什么?
张B:区别这些艺术样式须了解它们的艺术特征。
  1、玩世一种是关注生活中荒唐、平庸和无聊的生活片段,关注自身和无意义的现实的体验,带有对自身周围生活环境的调侃和嘲弄,第二种是对一些本身严肃的事件进行幽默化、滑稽化。
  2、政治波普则主要运用大众流行文化消解政治神化的形象或符号,多采用国家领导、军人等政治符号与当下流行消费符号如可口可乐、麦当劳进行并置,以幽默的方式出现带有政治情结的自我消解倾向,政治被波普化、俗化、流行化。
  玩世与政治波普以一种低的形像或符号消解另对一种崇高的事件或符号,两种符号、关系相对明确而暧昧更多的是两种态度或事物的纠缠不清,不明确的关系,不论是故意的不明确还是无意识的不明确关系。都是对这两种身份或事物整体批判,另表现一些不光明的不可告人的行为关系, 如警匪一家和婚外恋情的关系,不是表现出好人、坏人明确的关系,而是都坏,说不清,再如变性人,也说不清他是男是女。
  3、艳俗艺术则是直接呈现或夸张恶俗的东西,如大白菜、宣传画、花等,对大众庸俗文化加以反讽,呈现一种坏画,俗画趣味,与真正业余者画俗的东西有本质区别。
  4、艳俗、政治波普都是波普(流行文化)范畴,而暧昧不一定只表现流行文化。
  艳俗则有强烈的反讽成份,很多人把“媚俗”的“媚”与“暧昧”的“昧”弄混, “媚”具有有意讨好的、庸俗化姿态,而“昧”的则是隐晦、不明确、幽暗之义,态度不明确还能不能张扬之意,如婚外恋的不正当关系,中介的和泥关系,警匪的狼狈关系,多表现为持两种不种态度的事物的纠缠不清,若近若离的行为过程或状态,我在《暧昧、昧暧》展文字称这种关系或状态为一种“±1度摇摆”的不确定状态,不明确停留在任何一方,在两种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中游离,具有持续性。
  如韩兵行为作品《发情期》、《溜白菜》持续表现作者与铁锹、白菜、石头、棉花等,又爱又恨,时而爱怜时拖踏的持续的纠缠不清的关系。
  张海涛DV作品《吹吸麦当劳》也是表现大众对于全球一体化及后殖民表现出的选择的困惑和不确定的态度。
  林兵作品《有味的接触》也是表现出都市男女越来越不明确暧昧关系。



韩冰——在石头与棉花之0




吹吸麦当劳 2005 张海涛 录像
等等……
张A:
  权充展时有一些大家熟悉的作品,会不会觉得展览有些老?你认为是不是第一个做新样式、新风格的艺术家,一定会成为这个流派或样式的代表人物?
张B:1、权冲展览具有二种特征:有一种根据艺术家创作的某种业已成为样式的创作状态进行学术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如冷林策划的“是我! 90年代艺术展的一个侧面展”,根据分析,总结出将自我形象为画面呈现的主要图形的创作现象及其文化背景。2003年高名潞策划的“中国极多主义”,栗宪庭策划的“念珠与笔触”展,当代权充艺术展也有这归纳、总结、疏理一种样式的特征,同时展览也有延拓特征。
  2、再加上权充是一种表现手法,艺术家可以运用这种手法去创造不同的现实生存感受,因此,有老的作品并不矛盾。
3、我认为第一个做一种新样式的艺术家不一家会成为这个思潮的代表人物,举例:超现实主义不是最早达利提出的艺术宣言,也不是他最早做这种艺术,但他做的好并有影响,因此达利会成为超现实主义的代表,再如波普艺术最早发源于英国,而影响于美国,代表这个流派的也是美国的艺术家。
  张A:
  权充与暧昧艺术有没有异同点?
张B:1、暧昧中的多义性,歧义的异质标准与权充中拼贴,挪用的多义性并置有相似之处,但区别是暧昧的多义性,更注重两种或多种关系纠缠不清的行为过程,有持续性的摇摆不定,而拼贴则是两种符号或形象的并置关系,注重并置、置换的视点效果和结果。
  2、暧昧、权冲都是当下可能触及到的敏感话题,同时又是当下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感受和现象。权冲与暧昧艺术有一些对原作及艺术表征价值意义消解的特征。
  3、暧昧则更侧重于当下人普遍的心理感受和态度,而权充更多的是以一种表现手法或媒介方式出现引起的版权争议性,都涉及到现代文化、社会现实许多本质问题也反映出当下社会的重要特征。
  
  

  ——张海涛
  2006年2月18日
 

 

作品中英文名称:《有味的接触》之一
作 者: 林 兵 LinBing
实施地点: 长 春
创作年代: 2003年
材 料: 二把椅了、食用“大葱”一根,一名女士
创作过程: 男女相对而座,将食用“大葱”一根相互咬在嘴上,双方同时开始缓慢吃“大葱”直到整根“大葱”被吃尽,双唇接近……。
阐 述: 《有味的接触》,是一种触动味觉、嗅觉以至大脑皮层的感觉,是一种实施过程中持续的抚慰快感与辛辣刺激纠缠不清的状态,有感觉的女士和有感觉的“大葱”,作品表现出爱怜、刺激的不确定快感,它是艺术家故意表现当下男女一种说不清的关系,也是一种+1度摇摆的状态,它时而可能会冻结,时而又可能融化,没有极高温,也没有极低温,在两种相悖状态间微弱游离,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快感”,这种看似微小而非概念的体验,却引申出整个社会和时代一种暧昧的现实状态。
“暧昧”关系的存在在我们这个似乎和平的年代表现的尤为突出,小到家庭中的婆媳关系,大到特殊的国际关系(某些小国对强国既“爱”又“恨”),以及商业中的伙伴关系,生活中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娱乐圈中明星与经济人不明确的关系,警察与匪徒的狼狈关系,甚至同性之间的微妙心理等等,社会中各行各业可能发生的暧昧而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时常都表现出模糊、模棱两可的状态。



文:张海涛
2007年5月15日






暧昧艺术作品案例




张义旺《切洋葱让我感动》




包装1
马燕泠 图片



原国镭 量 图片







One and many 马晗 图片




冰块 杨文胜 布面油画








《对抗练习》彩色 有声DVD 3分25秒 2003
单频道录像投影装置

生活是一本练习册,我们每天都在完成命运布置的作业,有好有怀。人群中,我们进入一道道习题的迷宫,在纯粹、注定的心理和生理反映中完成许多看似无意义的动作,在性别的对抗之间摇摆不定,复制、吐露积累的结果。鲜艳、急促而空虚。




奶酪 唐城 装置


汽球NO.2 2000年(260x60cm) 刘瑾 图片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