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书,大家都来一起玩
发起人:子涵  回复数:1   浏览数:2090   最后更新:2006/08/28 11:33:40 by
[楼主] 子涵 2005-04-03 16:56:18
和朋友的聊天中,猛然又听到“玩艺术”。

我想自己在很久以前,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会觉得是一种戏噱。“你们玩艺术的”是一种隔岸观火般仰视的小小的划清界线和明哲保身;“我们玩艺术的”则是另一种不自觉的(也许不是)俯瞰般矫情的离群索居,而这种虚弱的气韵轩昂,恰恰是这无形的界线的根源。

现在看,我却愿意把这“玩艺术”看做是一种无论艺术家还是普通大众都该意识到、理解清的简单概念。

想一想自己的孩童时代,比如我,小时候是个比较内向的孩子。那时候我有一套漂亮的塑料积木,好多零件,可以拼装成小人、汽车、房子、动物等等,还有说明书。我常常可以一个人在地上摊开这套玩具,反反复复地拼来装去,并不按照说明书的图例,而是搭建自己想的一些场景,编着自己的故事,乐此不疲,还要拉着大人,告诉他们这是车站那是商店,因为孩子看来这就是真实。还记不记得小时候那些伙伴们一起玩的游戏,在狭窄的楼道里捉迷藏,认真地遵守着简单的规则,放纵而执着。

为什么这些简单游戏,我们可以玩得那样投入,而当长大了,谈到艺术的时候,却会显得隔膜?其实艺术,也不过是一种并不需要太多技艺的游戏!

丰子恺先生说的一段话很有意思,“原本我们初生人世的时候,最初并不提防到这世界是如此狭隘而使人窒息的,我们们虽然由儿童变成大人,然而我们这心灵是始终一贯的心灵,即依然是儿时的心灵,只不过经过许久的压抑,所有怒放的、炽热的感情的萌芽,屡被磨折,不敢再发生罢了。”是的,逐渐长大的我们都是有怀着这种苦闷的,艺术正是这苦闷宣泄的天地,心灵释放的空间。

这游戏里本没有高低之分,但需要引导者的存在。好象小时候的游戏总要有朋友告诉你规则。艺术活动不过是这种类似规则的信息传递,目的是召唤朋友,一起参加到这个快乐的游戏中来!

所以,如果引导者放弃平等的姿态,而开始试图成为领导者,这个游戏的互动便开始终止。一种恶性循环却好象毒蘑菇一样开始发芽。毒蘑菇都用鲜亮的外表迷惑人们的视觉,领导者和先行者的虚荣一样蛊惑着“媚雅”心理。

这隔膜形成了,就很难再突破。孩子一样纯净的情绪就像细腻的瓷器,碎了再补,终有龟裂的细纹。尤其是第一眼赞叹精美之后,却发现这瑕疵,便再也逃不开。裂开的纹路织成一张网,罩着你,冲不回那片天地。

小时候上学,刚开始男女同座的时候,闹鸡飞狗跳的小矛盾好象等老母鸡下蛋,三天没有就都蠢蠢欲动,硬憋也得憋出来。课桌中间那条“三八线”就是斗争的见证。然而这线有些是刀刻的,有些是粉笔划的。

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接触是一种天生自然,如同人们参加艺术活动的愿望一样。

希望这线都是粉笔划的吧,双方都来蹭一蹭,便消失。就算还有些淡淡的灰尘,却也不妨碍我们继续嬉笑怒骂打成一片。
www.hedesign.cn
[沙发:1楼] lian120718 2006-08-28 11:33:40
[s:65]
自己gaoding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