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当代”要去哪里?
发起人:蘑菇开花  回复数:1   浏览数:2300   最后更新:2009/10/16 02:34:58 by guest
[楼主] 蘑菇开花 2009-10-07 11:43:38

 

上海当代博览会总监秦思源,艺术眼网站艺术总监孙冬冬,CIGE博览会副总尤洋

 

视频地址:http://www.artspy.cn/html/video/0/302.shtml

 

 

 

负面消息的轮番“轰炸” 上海当代“瘦身”


09年的“上海当代”在一开始就不断爆出“负面”消息:首先是前两届的博览会总监洛伦佐·A·鲁道夫的辞职离去,这被外界解读为这位艺术博览会的传奇人物已对上海作为亚太艺术市场的核心地位失去了信心(这或多或少与饱受好评的香港当代艺术博览会的崛起有关);加之接替鲁道夫的是一位几乎毫无博览会从业经验的中国当代艺术圈本土人士——秦思源;当外界还在怀疑与讨论秦思源个人的能力时,上海的一家媒体又爆出“上海当代”的投资方意大利博洛尼亚展览集团正考虑停办“上海当代”的新闻;不过,这些“负面”消息与盘踞在整个行业头上的金融危机的乌云相比,都只是不看好09年的“上海当代”的参考消息。
现在,我们知道“上海当代”没有被取消,至于原因据业内人士所说,出于对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形象的考虑,上海市政府向博洛尼亚集团作了大量的说服工作,但也有人说,是博洛尼亚集团对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还有所期待,所以,“上海当代”仍会继续下去,至少能办到2010年的第四届,并且这也是秦思源所签订的合同期限。事实是否如此,很难得到确认,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09年对于“上海当代”是关键性的一年,作为总监的秦思源无疑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当我在“上海当代”的现场再次见到他时,他明显的瘦了一圈,访谈时问他原因,他说与工作压力无关,纯粹是自己在主动地瘦身。
“上海当代”的总监在瘦身,09年的“上海当代”也在“瘦身”,幅度之大令每一个观看的人“受益匪浅”,与前两届相比,09年的“上海当代”取消了户外项目,参展画廊也从往年的100多家锐减到今年的89家,而整个博览会只使用了上海展览中心的负一楼大厅与一楼展厅,想想在07、08年为了完整的看完一遍现场得冒着走断腿的风险,今年我在浏览完“上海当代”时居然萌生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上海当代”规模锐减一方面是与经济危机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部分画廊商对“上海当代”看低的态度。
然而,“上海当代”更深层的变化体现在参展画廊的地域结构的调整上,09年参加“上海当代”的欧美画廊锐减,真正远道而来参展的只有20 家,去年是47家,前年是58家,欧美画廊空出的席位几乎是被中国画廊(包括台湾地区)所占据的,今年参展的有38家,去年是31家,前年只有24家,亚洲地区其他国家参展的画廊也从去年的27家下降到16家,这些统计数字不包括在中国开设分支画廊的国外画廊。不论参展画廊的质量如何,单就地域结构的变化表明“上海当代”正在蜕变成一个真正的地区性博览会,但这种定位上的调整不能说是倒退,相反地应该被解读成一种务实的态度,而这正是前两届“上海当代”一直所缺乏的,显然,这是新任总监秦思源对“上海当代”的重新定位。

上海当代推亮点 GREEN推艺术家

09年的“上海当代”自己认定的两个最大亮点是“发现:发现当代”与“亚太区藏家发展项目(CDP)” 的设立,而这两个项目的主导者都是秦思源,博览会对这两个项目的具体投入秦思源并未透露,只是说花费不菲,但收效理想。前者作为“上海当代”的主题展,具有相当高的学术质量,倒也符合时下当代艺术博览会的一个国际化潮流,注重博览会的教育与推广的功能,23位艺术家几乎组成了一条当代艺术的学术谱系,被精心、高调的安排在VIP入口处的大厅,这是09年“上海当代”获得外界好评最多的一个项目,后者“CDP ”是将“上海当代”转型成整合与发展亚太地区藏家资源的平台,根据“上海当代”展后发布的新闻通稿公布的登记藏家数量来看,这个项目已为“上海当代”的生存奠定了一个有所把握的基础,但该项目是否收到立杆见影的市场效果,据我们了解,它仍处于一个缓释阶段,它的成功取决于项目能否在博览会后仍持续有效的实施,对此我们将拭目以待,继续关注。
09年的“上海当代”开幕后的第10天,作为CIGE的投资方“中艺博”的新展会项目“GREEN ”在北京国贸开幕,这个项目的构想类似起源英国的“买得起”博览会与日本著名艺术家村上隆设立的“艺祭”博览会的结合体,GREEN倡导的是“艺术消费”的概念,锁定的目标市场是城市精英白领,但具体的实施手段与那两个博览会都有所不同,“GREEN”既不像买得起博览会直接向画廊招商,也不像“艺祭”那样直接向年轻艺术家收取展位费,而是整个项目的费用投资方自己承担,只是在作品销售后按照事先约定好的比例分成,这种作法是画廊行业的通行规则,与艺术博览会行业的规则相悖,所以在项目最初的宣传推广时就受到质疑,外界认为此种做法是将博览会变成一个大的画廊,侵占画廊行业的市场份额。所以,主办方在一开始对此就作出澄清:参加展览的这批艺术家主要是非画廊艺术家,并且这一项目的设立是有助于画廊从中发现有前途的年轻艺术家的,所以并不存在与画廊的竞争。
与“中艺博”在GREEN项目的具体操作相比,项目本身的立意更值得我们重视与讨论,GREEN所强调的“艺术消费”是在有意回避艺术品与投资直接挂钩,着重艺术对于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普适作用,有效的与城市群体产生一个良性互动,而非局限在一个狭窄的高端收藏圈,它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当代艺术的基层推广活动。对“中艺博”来说,这是具有战略性的一步,它在实验一种当代艺术在城市推广的模式,以期待在未来获得一个大的回报。这里只有一点疑问,博览会终究是一个交易平台,如果不能实现盈利,那么它的生命力总是会受到怀疑的,这或许就是摆在GREEN面前最大的障碍。
综上所述,进入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当代艺术博览会都在做着相应的调整,博览会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交易平台,而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或许只有这样,中国的当代艺术才能获得更有效的推广。

[沙发:1楼] guest 2009-10-16 02:34:58
合并的时候到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