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也许平淡无奇——里昂双年展日记(连载)
发起人:活泼  回复数:2   浏览数:3062   最后更新:2009/10/06 00:00:00 by guest
[楼主] 活泼 2009-10-06 00:00:00



里昂街景

从北京去里昂看双年展,一切关于它的信息,我脑中知识库的容量几乎为零。对于这个有着十届——二十年——历史的艺术大展,我并不知道太多有关的信息,那些同它的过去相关的事情仿佛都无从查起,于是我问邀请方,这次双年展的媒体代理公司Brunswick Group的负责人询问了很多资料,从简单的阅读中我得知之前的两届都不太成功,而人们却十分看好今年秋天的这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展览,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次它的策展人是一位中国人——候翰如。

上一次完整地读完一篇候翰如的文章还是几年前的事,不过那也是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在Rem Koolhaas的杂志书《Content》(容纳)中,一篇约请候候翰如撰写的有关北京城市历史与发展的文章,其中大部分谈论的是中国城市的存在方式,当然这些也佐证了Rem Koolhaas的新CCTV大楼的计划对于一座愿意转型为国际化超级都市的老城的意义。

以这篇文章为切入点,加上之后阅读过的候翰如的文章多与复杂而缠绕在都市行为方式这尊国际视野“巨柱”上的题目,它们以当下城市生活方式为线索,揭示一些被我们所忽视的生活真相。而其他一些有关中国当代艺术家和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的文章则没有抓住我的心,也许是自1990年代就开始长期在海外工作和生活的原因,如今定居在三藩市的侯翰如,他眼中的中国当代艺术从展览与文章中看到的是断代的,是局部的,是地理意义上的,也是非本土化的。不过我对于他的很多想法与理解深表认同,尤其是在他身为2007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时的想法,那让人看到的是一位如同吉尔?德勒兹所描述的“游牧思想家”一样的人物出现——40多年之前,思想的流动不若今日的号外新闻。

在从北京前往巴黎的飞机上,大致看了一下组委会提前发来的介绍,得知了本次展览的奇妙主题——The Spectacle of the Everyday,“每一日的壮观场面”,侯翰如的策展说明中写的明白,就是有关日常物品,从物质出发,寻找一些线索。而在冗长的艺术家名单中,黄永砯、林一林、郑国谷和陈劭雄的名字成为了中国艺术家选择中最为人熟悉的,这也印证了人们对于侯翰如策划的国际大型展览必定是中国南方势力“展销会”的不二说法。


在巴黎转机大约还有三个小时,从这里再去里昂只有一个钟头了,所有的事情就是等待。巴黎的CDG机场是我的伤心地,上次在这里丢了钱包,回家的时候身无分文。这次不再逛了,买了最新的《Purple Fashion》找个地方喝咖啡翻看。这期是主编Oliver Zahm为Dash Snow撰写的悼文占据了卷首,作为艺术家生前的亲密战友,文章看得让人感动万分。夜里到达里昂的时候已经是午夜12点了,我在的酒店位于里昂城市的中心区,这座在几百年前被塞纳河与罗纳河夹出的土地如今也没有增大多少,新城与老城恍如隔世。我所在的Perrache火车站附近的酒店距离第二天参观的双年展的几处主要场馆都不远,简单查收了电子邮件就准备睡下了。直到第二天清晨,大部分人剧集之后才开始前往展览第一个场馆,从Perrache向南乘坐有轨电车只要一站地,就到达了塞纳河与罗纳河交叉点结束的地方。这个濒临塞纳河的工厂码头名为“糖厂”,法文是La Sucriere,如今这里已经被改建成了一个以工厂厂房为核心的艺术区,而它的建筑物外外立面上就出现了几位艺术家的作品。它们分别是Pedro Cabrita Reis用日光灯管创作的室外照明;印尼艺术家Eko Nugroho创作的巨大的外墙绘画,这件大画作足有五十米长,在随行的Lucy小姐的提醒下,它的颜色让人们想起了电影《我在伊朗张大》。而“糖厂”入口处的巨大烟囱上则是创作代号为Rigo 23的作品,人们看到的是用巨大的宣传海报字体书写的法语“左”和“右”两个巨大的字样。


“糖厂”宣传海报上写的法语“左”和“右”站在“糖厂”的门口,作为提前一天参观展览的客人,人们期带着里面的展品。我打了一个电话给策展人侯翰如的中国助手Xibei询问布展情况,她回答一切还没有完毕,每个人都忙疯了。不要紧,那就等会儿吧。


[沙发:1楼] asamicat 2009-10-13 15:58:25
生活也许平淡无奇——里昂双年展日记(二)
 

里昂双年展于2009年9月14日下午14时正式拉开序幕,作为提前两天开始的预展,我们所有人鱼贯而入之时,展场内部的布展工作还没有完全结束。不过一进入La Sucriere的内部人们就被镇住了,和之前资料图片里的灰色水泥的内厅完全不同,展览中的La Sucriere的玄关被来自香港的艺术家曾建华的仿青花瓷的墙纸所完全包围覆盖上了,这些远看像是一朵朵绽放的花朵组合的图案是艺术家多年来一直沿用的艺术收发,这些花朵的组成来自一些英文和中文短句,英文为“Let Us Build And Launch A Blue Rocket To His Heaven”,中文也是也是相近的,一起造个蓝色的火箭去飞天。说是平面设计,也是墙纸设计,但更多的是整体的图式超过了内容本身,这很让人兴奋。

 





Adel Abdessemed的霓虹灯大脑


巴基斯坦艺术家Bani Abidi的作品




Sarah Sze的经典超级综合体装置,不过这次在里昂出现的作品体积对她来说太小了参观者在玄关处可以存放自己的行李并租借导览音频设备,这第一批参观者多士媒体、艺术家与一些与展览相关的内容不人士,作为预展的客人,大家好像都不太热衷与了解过于详细的展览内容,而直接大步跃入展厅,径直朝向自己喜爱的艺术家的方向走去,或者围在一起社交。我进入一层展场之后首先被印度的Shilpa Gupta的装置作品吸引,这位非常年轻的印度女艺术家刚过三十岁就已经成了众多国际大型双年展和三年展的新星,人们喜欢她的电脑艺术,一些与自己的前辈相同的探讨印度当代社会依然存在宗教、阶级、社会与知识影响的问题,而Shilpa Gupta使用的确实完全不同的展现方式,她的媒体艺术让人印象深刻。而这次在里昂,她却创作一座可以360度旋转的门,只不过它的轴心被固定在了一面墙体上,这看上去如同守卫森严的豪门门口的铁将军只能撞击这墙,从而形成巨大的声音与多次撞击之后的印迹。再一次,印度式的当代艺术符号出现了,依旧是古典式的通过权利主的物体表达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这要比中国的“天安门”看上去更让人感觉安全一些。







来自印度的女艺术家Shilpa Gupta的装置作品由此开始,本届里昂双年展的艺术品参观之旅正式开始了,下面我仅以令个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进行详细描述。经过Shilpa Gupta的“冲撞之门”,它的背后事是中国艺术家林一林的作品《一天》,这是一个多次展出的行为表演的录像与相片的作品,艺术家将自己同侧的一手一脚用手铐绑住,然后在公共空间内行走,这次播放的录像是在巴黎的街头,香榭丽舍大街。艺术家本人一直站在自己的作品前驻足,对于这样一个作品,人们看到它的同时也就了解了一切可能被传达出来的信息。在林一林的作品旁边有一组本次双年展中我个人很喜欢的行为摄影作品,同样选择的表演地点是在街头,而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艺术家Adel Abdessemed则将动物做成了表演的主角。他的一组名为《Talk is Cheap》的作品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这些包括了野猪、奔马、狮子等超级动物的画面出现的地点是城市的街头,它们犹如闯入者一般,与身边停泊的车辆交响呼应,印证了“所有大城市都是丛林”的说法。另外一位来自伦敦的艺术家Mark Lewis也用他最新的一部录像作品解释了“街头”一词对于本次展览的重要意义,这个名为《冰冷的清晨》的作品记录了艺术家在街头拍摄的一位流浪者的生活状态,他利用地下热气井的余能来为他捡来的星巴克咖啡加热,一些尚且完好的快餐也在此变为了早餐,这里也是他的厨房,也是他的家。还有Leopald Kessler的有关“一枚戒指的命运”的录像作品,以及来自巴黎的艺术团体HeHe的作品《我的朋友们都开上了保时捷》——这个录像反应的是用底角度拍摄一辆玩具汽车在街头与真实汽车狂飙的过程,同样类别的作品在展厅中还原了街头对于艺术家进行创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最容易被人们发现和利用的公共空间,街头始终是艺术家们的公共工作室。




来自巴黎的艺术团体HeHe的作品《我的朋友们都开上了保时捷》




来自三藩市的艺术家Barry McGee的墙纸涂鸦在La Sucriere的一层,有一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占据了大约1/3的空间,这就是来自广州的刘庆元。也许很多人对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并不熟悉,这位出生于重庆的艺术家一直在广州工作和生活,策展人侯翰如这样介绍他:“你还记得很早以前崔健有个木刻版画风格的MV吗?一个flash动画,那就是刘庆元的作品。”这次,刘庆元依然以自己从事多年的木刻版画图形为表现方式,带来一组颇为震撼的作品。这个名为《Only City》的作品是本次双年展的特别制作作品,它先是在标题上和人们玩了一个游戏。由里昂城市的英文(法文)名称“Lyon”这四个字幕转化而来的“Only”一词让人们把注意力放在了城市的问题上,艺术家把一组彩色的灯箱照片放入了中国寻常百姓家种,这些期待人们去发现的词组包括了“活泼”、“严肃”等充满了中国情调的字眼儿,还有一些漫画风格的木刻图像,而最终这些照片被制作成了海报。在这面海报墙展板的背面就是这些灯箱本身。这是《Only City》的一个部分,它的另外一个部分是由Google Earth导入的里昂城市的鸟瞰图,刘庆元也依据城市的地理图形创作出了一张人脸的图案,城市的中心,正是一名人像侧面的眼镜所在地,于是《Only City》也因此有了一个中文名称——“睛城”。恰巧来里昂之前的两天,我在北京见到了Google Earth的创始人Michael Jones,他向我提到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利用Google Earth观察世界的本领创作艺术品,这次我拍下了刘庆元的作品并发给了他,算是又一个佐证。


刘庆元的作品“Only City“的创作用到了Google Earth的鸟瞰地球功能








这依然是刘庆元的作品,在这些灯箱的图案中,你可以看到贾樟柯电影《任逍遥》中的场景对于刘庆元这样身份的艺术家的选择可以证明侯翰如这一次为里昂挑选艺术家的条件已经不再是当年为威尼斯选择时的特性了,对于中国艺术家和世界各地艺术家来说,作品的形式与方式已经不再被侯翰如看重,他开始对于作品的内容和实质充满了兴趣,而作为双年展规模的展览,人们讨论的话题也来源于此,更不要说是对“每一日的壮观场面”这个“物质”主题的迎合,更多可能性的艺术方式让人们得到了视觉与身心的快感。

撰文、摄影:健崔

[color=pink] we need natural high... ...[/color]
[板凳:2楼] guest 2009-10-14 16:24:51
生活绚烂无比啊
返回页首